第A12版:封面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世上什么都可以碰,唯独毒品不能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2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世上什么都可以碰,唯独毒品不能碰!”
  去年江苏涉毒案

  数量达“最高点”

  快报讯(通讯员 省法 市法 记者 宗一多)今年是我国《禁毒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在“国际禁毒日”前夕,江苏省高院、南京市中院分别召开了打击毒品犯罪新闻发布会。江苏省高院副院长张屹介绍,“2007年全省法院关于毒品案件受案数量达1138件1489人,是历年来的最高点”。“当前禁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毒品犯罪案件及涉案人数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同比均上升10%以上。”南京市中院副院长吴文康很是忧心。

  昨天,按照省法院的统一部署,全省法院正在开展一场对毒品犯罪的集中宣判活动,全省将召开宣判大会6场次,对22件毒品犯罪案件进行公开宣判,其中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有35人,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有29人。其中,南京中院公开宣判了4起一审重大涉毒犯罪案件,14名犯罪分子中,被判处死刑、死缓、无期徒刑的有5人,7人被判处了1年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2人被判处拘役。针对毒品犯罪案件的特点,南京市两级法院深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贩毒“带头大哥”:最放心不下女儿

  南京首例“公司化”贩卖毒品团伙被摧毁

  贩毒“公司”被摧毁 唐伟超 摄

  “现在也谈不上后悔还是不后悔,反正我这一生算是毁了,我心里唯一割舍不下的,是我年仅9岁的女儿。”昨天上午,听完死刑判决后,重庆梁平县人周常彬一脸苍白,万念俱灰:“世上什么都可以碰,唯独毒品不能碰!”

  之前,他曾是一家从事贩毒生意的“分公司总经理”,他招揽“马仔”,安排分工,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贩毒体系。这种极其罕见的“公司化”贩毒运作模式,让专门审理涉毒案件的法官也觉得新鲜。

  死刑犯唯一牵挂是女儿

  “我无法解释我的贩毒动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为了钱。我以前在重庆老家开一家规模有200多平方米的饭店,每个月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这在当地还是蛮高的。”作为组织贩毒的“带头大哥”,周常彬坦露了贩毒的心路历程。

  他说,真正使他走上贩毒道路的,应该还是他的婚姻破裂,那时他情绪非常低落,“在他们的鼓动下,我来到南京贩毒。”周常彬所说的让他走上歧途的“他们”,也就是他口中的上线,警方经过查证却没有明确结果。

  “死刑!”当法官嘴里念出这两个字时,站立着的周常彬小腿突然有一下细微的抖动。在羁押室里,周常彬签完字后坐在椅子上,控制住情绪:“我这一生算是毁了,可我割舍不下我的女儿,我女儿才9岁啊。”说到这里,他低垂着头,哽咽着。

  情绪低落陷入贩毒网络

  2007年9月的一天,来自重庆梁平县的几名小伙子在南京进行了一次诡秘的毒品交易——在“神秘上线”的安排下,小龙将毒品海洛因交给老乡小虎,随后,小虎带着女友向一名买家出售了毒品海洛因10克。

  “神秘上线”为了进一步开拓南京的毒品销售市场,2007年9月18日,婚姻解体、正处于低落情绪的35岁周常彬被“空降”到南京,周常彬还带来了一个“搭档”:老乡陈学红。遵照“上线”的安排,周常彬迅速和小龙、小虎等人接上了头。

  探索出公司化贩毒模式

  如何在贩毒过程中,便于对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实现资源优化,进一步产生利益最大化?由于之前开饭店,周常彬颇具生意头脑,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周常彬采取了类似于“公司化”运作的新模式,对团伙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分工,各司其职,不得越位。

  据周常彬供述:“我负责接货、存放,把货分装成5克一袋的小包存放,地点只有我知道。我负责接听购毒人的电话,安排出货,我不在时,由陈学红接听电话,协助我联系购毒人,小龙负责送货给小虎,小虎和女朋友负责和买家进行毒品交易、收钱,钱由小龙带回,钱积到一定数额就汇给‘上线’。”

  周常彬还给“团队成员”设计了“薪酬方案”——即固定工资制,他每个月的报酬为每月15000元,团队其他成员的报酬为每月5000至7000元,“这样旱涝保收,大家都觉得很安心,工资由‘上线’打到我这里,再由我进行分配。”这一“公司化”运作的贩毒组织存活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南京警方迅速摧毁了。

  南京中院审理认为,虽然周常彬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但其贩卖和警方查获的毒品数量高达952.358克,罪行极其严重,故对其依法不予从轻处罚。据此,法院一审以贩卖毒品罪判处周常彬死刑;团伙其余成员分别被判处3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及相应的财产刑。通讯员 施中苑 快报记者 宗一多

  江苏建国以来最大跨境冰毒案昨宣判

  “80后”冰毒女大佬:9月贩毒26公斤

  快报无锡电(通讯员 朱荩 陈其生 记者 金辰 薛晟)从初涉冰毒交易,短短9个月就跨境走私、贩卖、运输冰毒26公斤,成了无锡贩卖冰毒的“大佬”。昨天,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了一起江苏省建国以来最大的跨境走私贩卖运输冰毒案,涉案的朱耀贤、金春女、李光春、吴建伟4名被告人被依法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冰毒抵货款

  服装厂老板踏上不归路

  从事服装生意近20年的朱耀贤曾是无锡市东林服装厂厂长,几年前认识了在边境做外贸生意的老方。两人准备在境外建一家百货大楼,便想到了家住边境地区的李光春。2006年4月,朱耀贤在江阴找到了李光春,并请他到境外做服装生意,但由于没有关系弄到境外的通行证,两人败兴而归。

  此后,朱耀贤继续供货给老方销售,但每次都拿不到现款。其间,老方提出对方可以拿冰毒来抵货款。2006年7月,老方把欠货款的境外人手机号码给了朱耀贤,让他直接和对方联系结账。

  2003年5月,年仅20岁的金春女来到无锡新区一家俱乐部当坐台小姐,朱耀贤经常来唱歌,频频交往后便同居了。而今年46岁的朱耀贤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曾和妻子一起经营几百万资产的服装厂,如今,服装厂已不在自己名下,妻子儿子也弃他而去。

  拖欠货款的老方已经跑到了国外。但老方以前带来的冰毒样品引起了金春女的兴趣。朱耀贤就让懂当地语言的金春女和境外人进行了联系。结果是:货款没有,可以给一些“冰”(冰毒)。经过回无锡打听,两人便谋划起跨境走私贩卖运输毒品。

  “涉毒”生意越做越大

  “80后”成无锡冰毒大佬

  2006年的一天,来无锡游玩的金春女表哥看到朱耀贤在家里吸毒,讲到在境外毒品量大、便宜。随后,金春女表哥找到了老方的侄子,让他帮忙联系到一个贩卖毒品的境外女人。

  2006年8月,金春女与境外女人进行了电话约定。付了2.4万元毒资后,金春女和朱耀贤把冰毒藏在桶装方便面等食物中运回了无锡,除了自己吸食,大部分卖给了“翁三”等人。

  几次试手“涉毒”生意,都获得了成功,几百克冰毒已经无法满足朱耀贤、金春女侥幸的病态心理。2006年7月到9月,朱耀贤、金春女向境外毒贩购买毒品,已从200克、500克达到了1000克。2006年10月,他们开始雇用既懂当地语言又熟悉地形的李光春,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的数量每次高达5000克。

  贩毒下场:两死两无期

  2007年3月12日,朱耀贤拿出33万元,再次让李光春带上现金到边境购买毒品,支付毒资22万元。

  3月17日19时,李光春将购买的毒品运到了无锡一家酒店门口,正与朱耀贤交接时,被当场抓获。当晚,朱耀贤贩毒的下家吴建伟在宾馆中被抓获。同时,吴建伟以1万元购买的手枪和子弹在其租住房间被查获。随后,金春女落入法网。

  至此,朱耀贤走私、贩卖、运输毒品共计23931克;金春女走私、贩卖、运输毒品共计26945克;李光春走私、运输毒品共计26986克;吴建伟贩卖毒品共计537.5克。法院依法判处朱耀贤、金春女死刑;李光春、吴建伟无期徒刑。

  无业人员:旅行箱拉杆里藏毒品

  二次运毒被抓获,两罪犯双双获无期徒刑

  为了追逐毒品海洛因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两个有前科的南京人凑在一起,共同策划从外地运毒回南京进行贩卖。考虑到运毒风险,这两人出资找人“背货”(雇他人运输毒品),除此以外,这两人还挖空心思在运毒方式上大做文章——将毒品装入旅行箱的拉杆内,搭乘飞机回宁。此后,他们再次铤而走险,但是,第二次他们栽了,两人双双被判无期徒刑。

  40岁的南京无业人员周某,曾犯抢劫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被判刑;51岁的无业人员王某,曾犯流氓罪被判刑。出狱后,两人因毒品走到一起。2005年底,为了满足经常吸食毒品的欲望,周、王二人决定采取“以贩养吸”的方式。

  周某提议去云南瑞丽购买毒品,得到王某的赞同。“我来找人‘背货’,这样被抓的风险就小了”,“背货”,行话就是雇他人运输毒品。周某物色了一个同样无业的张某,以2000元一趟的价格,诱惑张某下了水。同时,周某等人还设计了一个藏毒新方式——将毒品藏在旅行箱的拉杆里。

  2006年初,周某和王某去了一趟云南,由于人生地不熟,没买到毒品。4月底,两人和张某再次来到云南瑞丽,购买了100克左右的海洛因,装入旅行箱的拉杆内,由张某携带回宁。

  在尝到第一次运毒所带来的甜头后,周某等人酝酿着再次出手,但这一次,他们栽了。2006年5月上旬,王某、周某、黄女士和张某一行4人到瑞丽购买毒品,这次他们购买了一百多克海洛因,再次装入旅行箱拉杆里,由张某带着旅行箱到芒市。不料,张某在云南省芒市机场被安全检查人员当场查获。2007年4月15日,周某、王某在南京被抓获归案。

  通讯员 施中苑

  快报记者 宗一多

  药贩变身毒贩:刚出手就落网

  快报讯(通讯员 施中苑 记者 宗一多)羡慕“哥哥弟弟都贩毒赚钱了”,一个在南京街头收药的安徽小贩在老乡鼓动下,开始干起了贩毒勾当。然而,“命运不济”,他的第一笔买卖刚交易完还没有收到钱,他就因此落网。昨天上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这名小药贩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36岁的小张来自安徽利辛,平时游荡在南京下关区,以“收药”为生。有一天,一个老乡热情地请他吃饭,说自己手上有毒品,让小张推荐买家,并称做毒品生意来钱快。

  小张于是想到在麻将档认识的小杜,此人曾因贩卖毒品坐过牢。小张立即给小杜打电话:“我手头有大量毒品,你要不要?”“有多少要多少!”今年1月2日晚上7点多钟,小张的老乡带了20包“冰毒”来到南京,小张接到货后,随即赶往小杜家,小杜随即给“下线”打电话,约定当天夜里12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天夜里11点多钟,小张带着20包“冰毒”找到小杜,小杜接过货后下楼拿钱。10分钟后,小张接到电话,“你下楼到河堤坝附近拿钱”。而实际上,此时小杜和“下线”已经被民警抓获。不知道内情的小张下楼还没走远,就被几名警察摁倒。(文中人物为化姓)

  戒毒所里的孩子:

  最小吸毒人是小学生

  昨天,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南京戒毒所,对部分吸毒人员及其家属进行了采访。

  最小吸毒人员要回校考试

  “才14岁多,上小学六年级,是我们这收治的最小的吸毒人员!”昨天上午,在南京强制隔离戒毒所,管教民警告诉记者,小女孩名叫小娟,父母离异,忙于生意的母亲无暇照顾女儿,小娟便和附近一所中学的几名男生成了好朋友。一次,一个朋友给小娟吃了一个糖丸状的东西,没想到那种感觉极其奇妙,自此之后,小娟便喜欢上了这种看似糖丸、实为麻古的毒品,并自此染上了毒瘾。

  当被送进戒毒所后,小娟一直念念不忘快要期末考试了,管教民警主动联系了其母亲和学校,本着人性化原则,对小娟采取所外执行的方式,“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考完试!”

  放手让儿子做生意染上毒瘾

  张红是个很有气质的妈妈,一直做生意的她事业有成,家境殷实,但她因为做生意一直忽略了儿子的学习。技校毕业后,儿子王强选择了做生意,夫妇俩资助了儿子20万。没想到,今年上半年,王强却因为吸毒被警方拘留。原来王强为了应付那些生意场上的朋友,悄悄染上了毒瘾。

  三个男友竟全部是粉友

  21岁的刘雅没有工作,她也不喜欢工作。三年前她因跟网友聊天与父亲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之后三年,刘雅到处借宿,白天睡觉,晚上就到酒吧、宾馆吸食冰毒,一直有三个男人始终相伴,他们争相为刘雅埋单。深陷毒魔的刘雅在拿货被民警抓住后,她还天真地以为自己运气好会免受处罚。快报记者 田雪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