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民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地震屋”里体验8级地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地震屋”里体验8级地震
  小小房间里,突然楼板晃动、地动山摇、一片漆黑……最近每个周末,在南京科技馆的地震小屋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参观者都真实地感受了地震。日前,记者分别探访了南京科技馆的“地震小屋”和南京工业大学的地震模拟振动台,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抗震专家和还是普通市民,现在都明显增强了抗震减灾意识。

  [地震小屋]

  8级地震:家具移动小屋倾斜

  “地震模拟小屋”面积约5平方米,模拟一个客厅环境,有书橱、餐桌、壁画,还有一个防滑倒的扶手栏杆。记者站好后,工作人员按下启动键,地面、墙壁顿时剧烈抖动,房间里的壁画开始倾斜。“这只是6级地震的感觉。我们再体验一下7级和8级地震。”接着,一阵更强烈的振动,让记者站都站不稳,房间里的家具也已经开始离地平移。“这就是汶川地震的震感,8级,毁灭性的灾难。”

  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点,记者匆忙从房屋中间跑到墙角,头和后背紧贴承重墙,面朝外,手紧紧抓着栏杆,在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的晃动下强忍着。最剧烈的晃动仅十多秒,但在记者的感觉里,几乎长如一个小时。记者从地震小屋里出来后,发现屋子已明显倾斜。

  地震屋成了科技馆最热门项目

  “以前‘地震模拟小屋’基本无人问津,汶川地震发生后成了我们科技馆最热门的项目,几乎每个周末都排着长长的队。这个项目的开放时间是9:50~10:50和12:50~13:50,现在时间明显觉得不够,”南京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小学三年级学生乐乐从小屋内出来后直说,“原来地震是这样的啊!”来自陕西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小屋内体验了一下,感觉和5月12日那天差不多。

  职员上班会带上水和饼干

  记者还发现,不少市民防震意识增强。在新街口上班的周小姐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上班都会带矿泉水和饼干。记者问了不少市民,“地震发生后,应该做什么?”在校学生说,钻到桌底下;家庭妇女说,先关掉火源;公司白领说,别盲目向外跑。有些大学生说,去灾区当志愿者。

  专家也告诉记者,感到地震时,应迅速关闭水电气阀门,避免次生灾害,有能力的可以打开房门,为震后逃生做好准备。“离实木桌子近,可躲在桌子底下,双手使劲抓住桌子腿,或者双手抱头,紧贴承重墙坐下。”

  [模拟振动台]

  南工大有个地震模拟振动台

  在南京工业大学的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了各种按比例缩小的“微型建筑屋”,如果不是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陆伟东的提醒,记者很难发现地面上还有一个地震模拟振动台。陆伟东告诉记者,这个地震模拟台是目前江苏唯一开展地震模拟试验的台子,通过输入曾发生的地震波,就能对各种房屋、大坝、烟囱等建筑物的缩比模型,精确模拟出地震时的地面振动,以检验这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瞬间,钢笔“乾坤大挪移”

  地震模拟振动台大小如两张大餐桌(3.36米×4.86米),它如何模拟地震晃动呢?

  陆伟东告诉记者,奥秘在地下室。在地下室,记者看到,这个地震模拟台是厚厚的钢板做成,台面重达10吨,靠4根粗壮的连杆支撑着,模拟台的一边是作动器,试验时,振动台在作动器的“引导”下水平运动。陆伟东告诉记者,地震时对房屋影响最大的是水平运动,房屋在“推拉”中错位、开裂甚至倒塌。

  在现场,专家们模拟了南京地区的设防烈度7度(相当于5.5~6级地震)时的摇晃程度,地震台一堵高2米左右的隔热墙不停抖动,记者放了一支钢笔在台上,转眼就“乾坤大挪移”。

  那么一座高楼在这个模拟台上会有什么反应呢?陆伟东带记者看了实验室外已经完成试验的一座“微型高楼”说,在输入8度罕遇地震波时,楼房下部的梁端、柱脚的裂缝已经很大,房屋已经丧失继续加载的能力了。而另外一座“微型高楼”由于结构不同,柱子已经完全断裂。

  砖木房屋抗震性较差

  5月16日起,陆伟东参加了汶川地震震后绵竹市房屋的应急鉴定,他告诉记者,“城市房屋大多是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是农村大多数房屋用砌体或砖木建成,这种结构抗震性较差,在地震时最容易遭到破坏。”

  快报记者 安莹

  ■相关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

  把5月12日

  作为法定“防震日”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南京市委主委王汝成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通过立法形式将5月12日设为全国“防震日”,通过全民的防震演习,让大家时刻保持对地震的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

  地震这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到目前为止再发达的科技都无法精确预测。王汝成说,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 ,是一个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国家。上世纪全球两次造成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都发生在我国: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 ,死亡23.4万人;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死亡24.2万人。而建国后,在我国大陆地区,6到7级的地震就发生了6次之多,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极为罕见。

  王汝成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防震日”,在这天的14点28分进行防震演习。这一天,可以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地震逃亡、地震自救、地震救灾演练等方面的活动,让全民都能了解地震自救的常识,提高救灾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形成重大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

  同时,他还建议将防震日所在的一周定为“防震周”,在这周中,重点普及防震自救知识,进行防震抗震演习,并整理好急救器材。从熟悉所住楼房的紧急通道到室内布置、起居生活,注意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逃生通道畅通,通过广大的宣传普及,让防震救灾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快报记者 都怡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