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亲历民生之艰应超越偶然 新民晚报 6月20日 作者:周东飞
昨日龙岗区和市交警局启动“百日行动”以整治交通,副市长张思平及市公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到会部署,张思平以3公里路被堵3小时的亲身经历痛斥交通拥堵,并在会上向龙岗市民真诚致歉,要求全区大力整治交通问题。(南方日报 6月19日)
[新民一评]
官员向市民道歉,本属稀罕。以“百日整治”行动切实解决问题,更超越了泛泛怒斥的窠臼。但是,更进一层而言,整个事件给人的感受是一种基于不确定的忧虑。副市长亲历大堵车,不过是一次偶然。因为在交通方面,官员的体验与民众的感受常常存在差异。倘按惯例,官员视察以警车开道,并辅之以交通管制,他们只会感到秩序井然、交通便捷。如此一来,道歉与反思又从何说起,百日的整治又因何发动呢?
诚如张思平批评的那样,“相关部门的干部领导多住在市内,对交通问题麻木不仁”。如果不是因为偶然,官员很难体会民众出行之难。没有感同身受,决策与言行免不了荒腔走板。以这样的隔阂与荒谬,去制定政策去执行政务,民众福祉将何以寄托?
体验百姓之苦,亲历民生之艰,乃是官员的义务。既为义务,便不能寄希望于个别官员的良心发现,或者造化之偶然。官员对于民生之体验,必须寄望于严肃的机制,形成普遍的惯例。这样的机制或惯例,正在探索和尝试之中。2007年“无车日”,全国108个城市的官员放弃公车体验“挤公交”。近日,又有不少地方官员以步行、骑车等方式体验能源紧缺。
也许,最为管用的机制乃是促成官员亲近民众的机制。试想,若使民众的评判,关乎官员升降去留,则官员必然放低身段去留心民意冷暖,深入民众体会民生。果然如此,则拥堵之苦必能迅速传导至决策者,而不劳造化之力偶然促成之。
[快报再评]
假如没有副市长亲历堵车苦,深圳龙岗地区“交通秩序整治大行动”或许不得开展。就此而言,算是一桩好事。
不过,还要考虑到,“交通秩序大整治”是不是又是一次灵机一动。某件事情恰巧被官员碰上,于是得以解决,这样的事情不少。有时,这样办的是好事,有时,不过是草率决策而已。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知道有这样一句古话,但难道知道民生之难,不是非得官员亲历不可。民间有饿肚子的,未必需要官员去饿肚子;企业负担很沉重,未必要官员去办一个企业体验。需要指望的,不是官员亲历民生之难,而是民生之难可以到达社会治理机构,并且有良好的决策与执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