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声音·看法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天人合一” 我们不能一厢情愿
· 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温家宝
· 环球愉论
· 直接引语
· 名嘴同期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天人合一” 我们不能一厢情愿
  “人定胜天”曾经是国人常用的口号,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时,大概嫌人定胜天的气概还不够形象,胆子还不够大,更流行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让路,我来了”。但近年来,已经很少有人再用这句口号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的能力毕竟是有限度的,在很多情况下,不仅胜不了“天”(不妨解释为自然),也对付不了很多自然灾害。

  不过,将“人定胜天”的口号追溯到荀子,却是出于误解或曲解。荀子的原话是“制天命而用之”,很明显,他并不是说人对“天命”(不妨解释为自然规律)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制”(掌握)自然规律而加以运用。也就是说,人类只是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要改变或战胜自然规律,这难道是“人定胜天”吗?实际上,荀子还有不少更明白的话,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完全肯定自然界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否定“人定胜天”,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只能听任自然的摆布。实际上,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进化为人类,就是因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人们经常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这没有错,但地球母亲的子女不止人类,还有无数的物种,包括人类众多的天敌。这个母亲在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磨难。如果人类不学会趋利避害,或许早已像某些物种一样成为珍稀品种,甚至灭绝了。

  “人定胜天”不提了,“天人合一”却用得越来越多,几乎无所不在,也无所不能。按照一些学者的解释,“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问题是,这只是我们今天的一厢情愿,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至少在漫长的专制社会,“天人合一”是为君主服务的,是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皇帝是天子,他的权力来自天,是得了天命,他的言行代表天意。但另一方面,如果他的言行不符合或违背天意,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象发出警告,或者用降灾害于人间以示惩罚。如太阳出现黑子,就意味着君主有了错误。代表皇帝的紫微星、“帝座”昏暗,或受到其他星的干扰,那就肯定皇权不能正常行使,或者皇帝身边出了奸臣。彗星的出现无疑是祸害的前兆,而陨星的出现必定代表某一位大人物将不久于人世。中国史书上之所以有那么多地震的记录,甚至包括一些并未造成什么损失的轻微地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被误认为是天对君主和臣民的警告。极端信奉“天人合一”还会导致在灾害面前逆来顺受,如在蝗虫成灾时,总有人主张不能扑灭,得让它们自生自灭,否则就是逆了天意。

  当然,这样的观念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使再荒淫无道的昏君,或是刚愎残忍的暴君,在天灾面前往往会感到恐惧,从而有所收敛,或者接受一些规劝。在灾异发生后,朝廷会公开征求意见,臣民会主动上书。就是平民百姓,也会更加敬畏天意天命,客观上起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作用。但灾异也会被政治斗争所利用,成为改朝换代、权力之争的理论根据或精神支柱。天灾的受害者更会承受双重不幸,丧生后还被认为罪有应得。如被雷击而死的人,十之八九被认为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甚至祸延子孙,岂不冤枉?

  今天我们固然已经赋予“天人合一”以新的内容,但也要注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要经过人类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其中包括人类利用自然规律避免自然灾害和不利环境造成的祸害。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过度的开发和破坏会引发、加速或扩大自然灾害,但从本质上说,自然灾害是自然形成的。如破坏性地震,完全是由地球的构造运动造成的,人类活动至多能起诱发或提前的作用(这一点也未完全得到证实),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就发生过无数次地震。原始植被保存得好固然能减轻一些地震的次生灾害,但如果地震的烈度太大,茂密森林覆盖的山也会崩塌,完全没有人为改变的河流也会形成堰塞湖。

  所以,“人定胜天”固然不对,“天人合一”也未必全面。面对自然灾害和自然界的变化,人类固然要自省自律,但更要探索自然的奥秘,以便掌握自然规律,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性。只有这样,理想的“天人合一”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葛剑雄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学者,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