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台北· 南京 双城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台北· 南京 双城记
南京夫子庙

   两岸包机直航开始实施后,两岸民众的交流将变得越来越便捷。直航不单单方便了大陆赴台游客,为到大陆来旅游、探亲、做生意的台湾人也提供了便利。可以想见,在台湾的街头、风景旅游点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大陆客;而在大陆,台湾同胞的身影也会跟着多起来。南京是大陆首批5个参与直航的城市之一,很显然,捷足先登的南京人有了解台湾人文地理的需要;同样台湾同胞也会重视南京这个直航目的地。而了解对方的最好、最可信的方式,莫过于“自己人”的现身说法——即台湾人眼中的南京和南京人眼中的台湾、台北了。

  7月4日

  一位南京记者的台北观感

  这是2006年7月,我与数位新闻同行组成的考察团第一次赴台。梦里台湾,虽近犹远;不过两年,梦更清晰,路途更近,阿里山、日月潭……尤其是矗立着“101”大楼的台北,仿佛就在眼前。

  热情好客的台北人

  在台北的桃园机场刚取完行李,就见到了早已在此等候的田小姐,她是我们此行的全程陪同。

  40多岁的田小姐,穿着牛仔裤、运动鞋,高鼻梁、大眼睛,总是笑意盈盈,一上大巴车迅速就与我们拉近了距离:“你们真是贵宾哦,一来就把台风赶跑了!”她开玩笑说我们运气很好,“本来大家都特别盼着两岸早点直航,结果你们‘多亏’了从香港转机,倒是躲过了台风呢……”

  笑声中,田小姐起身送给我们每人一份见面礼——一张温馨的卡片。这是她亲手做的卡片,上面用彩笔画着图案、写着祝福的话。每张卡片中间,还夹着另外一张小小的书签,上面是每人自己的星座和属相。

  “她真的很有心。”我们对台湾同胞第一次最直接的认识格外温暖。

  除田小姐之外,陪同我们较多的是台湾《工商时报》的张先生,他是海外事业部高级专员,年近50岁,一米八几的大块头,为人话不多却特别细心,像个老大哥,后来大家干脆都这么叫他。

  张大哥最让我们感动的一次,是我们赶往花莲,他放心不下,非要从台北赶过来陪同。从台北到花莲的“东干线列车”行程约4小时,张大哥既不喜欢开汽车也不肯坐火车,坚持要骑摩托车!为了能赶在我们之前到达,他早晨6点不到就出发了,骑了6个多小时到花莲火车站跟我们会合。后来我们才知道,从台北到花莲一带很多是危险的山路。烈日下,看着他高而胖的身材沉沉地压在“宝马”上、汗水不断顺着头盔往下淌,我们既感动又感叹:到底是一家人,中国人就是这么“好客”。

  台北街头的新闻大战

  到台湾各大媒体拜访、交流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任务。平面媒体包括《中国时报》及其报系所辖的《工商时报》《时报周刊》,联合报系及其《世界日报》《民生报》,东森电视台等。台湾的媒体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大陆竞争较为激烈的广东、江苏等地。走在台北街头,与走在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街头很相似,隔不了多远就是一个报刊销售点,五颜六色的报纸每家都是厚厚一大摞,不知该挑哪个。

  电视媒体的竞争似乎更加残酷,仅台北一地,就有几十家电视台,其中东森、中视等规模较大。东森电视台的领导向我们举例形容电视新闻竞争的激烈:“在一个跳楼的社会新闻发生后,通常警方人员和急救车还没到,下面已经汇集了十几辆各大电视台的采访转播车,甚至警方通知还没接到,电视新闻里已经在播了……”

  多姿多彩的台北

  因为“亚洲四小龙”的身份先入为主,我们在台湾参观街景的时候,总有意无意地想找“摩天大楼”,而事实上却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台湾几个大城市的街头虽然非常清洁,点缀着美丽的热带植物,但并非高楼比肩、国际化十足,就是在台北,也屡屡能见到老旧楼房与高档玻璃幕墙间隔为邻的现象。当地同胞告诉我们,台北街景在1990年代的确是非常现代的,但近年来整个岛内经济发展速度在放缓,特别是陈水扁当局无心发展经济,城市建设也越发滞后。

  不过,在台北的市中心,我们还是看到了被台湾人视为骄傲的101大楼,2004年完工的这座大楼共101层,高508米,2007年被阿拉伯迪拜塔超越前,一直是世界第一摩天大楼。在这里,我们和很多人一起排队体验楼内号称“世界最快的电梯”:只用39秒就到了89层的观景台。89层观景台是360度的玻璃幕墙,设有多个观测点。当天晴空万里,台北盆地及周边山峦河川尽收眼底,我们格外惊叹祖国宝岛的旖旎风光。

  101大楼底下是汇集众多世界名牌的精品街,我们无暇停留,大致印象是比较冷清,顾客不多。相比之下,台北的士林夜市则热闹非凡,这里是台北市民和外来观光者非去不可的地方,最地道的台湾风土人情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小商品、服装鞋帽、特色小吃……最让人难忘的是“珍珠奶茶”,尽管现在大陆街头各种奶茶满街都是,但是最正宗的还是在台湾。士林夜市的“奶茶妈妈”奶茶端出来让人吓一跳,超大的杯子,一半是“珍珠”,喝下它就几乎吃不下别的了;还有烤明虾串、荷叶包的“大肠裹小肠”(糯米大肠包台湾柔肠),各种各样的台湾水果,都让人舍不得走开。

  值得一提的是,士林夜市和台北很多地方一样,同样少不了“大陆特色”:一连好几家“上海生煎包”摊位,有的还打出了“没吃过上海生煎包,不算来过士林夜市”的旗号。一圈逛下来,很容易产生在上海街头的错觉。

  三个台湾人眼中的南京

  “河西这六年变化很大”

  管家琪 作家

  2002年开始定居南京

  跟管家琪联系上的时候,她正准备出门。大儿子东东今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念大三,她准备去接儿子回家过周末。从2002年6月底,她带着两个儿子从台湾搬到南京定居,算起来快6年了。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在台湾的知名度很高。几年前,管家琪开始厌倦台湾的嘈杂,渴望安静的她,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1997年,管家琪第一次来到南京。南京留给了她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古老的城墙,舒适的气候,下雪的冬天。台湾的冬天不会下雪,这里的冬天会,她突然明白,为什么圣诞卡上一定要有雪景,因为雪会让人非常安静。因此,到过南京三次后,她就很快决定定居这里,2002年夏天,她就把家搬来了。

  “来南京6年了,变化很大。我家在河西,应天大街附近。刚买房子的时候,周围比较荒凉,我家的房子算是河西一带很高的建筑了。刚过去几年,我家成周围最矮的建筑了。河西变化很大,地铁也通车了,交通方便多了。”

  “在台北生活了二十几年,刚来南京,也有过一些不适应,主要是生活习惯方面。刚来的时候,我挺害怕去银行的,银行插队严重,很少看见排队的。现在这种现象很少见了,如今大家去了银行都自觉排队。”

  “我的杂文集《我们在南京的日子》在台湾《国语日报》家庭版刊载了三年多了,这个集子记录了我和两个孩子在南京的生活点滴,也介绍了不少关于南京乃至大陆的风土人情。”

  对于管家琪来说,最近最大的好消息就是南京可以直航台湾了。“以前去台湾的飞机都要从香港或澳门转,单程需要六七个小时,很不方便。现在听说包机直航只要三个小时,感觉两地距离立刻缩短了很多。我计划7月中旬去台湾,本来已经订了从澳门转机的机票,现在想改成直航的机票。不过,东航直航机票价格有点偏贵。我还在犹豫。”

  “东郊是南京人的骄傲”

  温碧珠 图书公司负责人

  2002年到南京工作

  和管家琪一样,如今在南京从事学龄前儿童出版物出版的温碧珠也是2002年来南京的。“刚来时印象最深的是南京的雪松,很漂亮,台湾没有雪松。南京的路很宽,人多,脚踏车多。”

  这几年,温碧珠南京、台北两地跑。在她眼里,南京的建筑有点可惜,“南京跟其他大城市相比,没多少区别,能反映文化底蕴的建筑很少。北京西路上的梧桐、银杏很漂亮,可是树上挂了七彩灯,就有点俗气了。”

  在南京这几年,东郊是温碧珠最喜欢的去处。“东郊绿化好,空气好,可以说是南京人的骄傲吧。”

  生活了几年,温碧珠渐渐习惯了南京的生活。对南京,她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南京可以更整洁漂亮,种更多的树,文化色彩可以更浓点。“目前,南京的演出很少,我想看一些艺术团体的演出,甚至需要跑去上海。”

  “过去回趟台湾,蛮不方便的,早上8点40的飞机,在香港逗留一下,下午3点多才能到台北。下个月开始,直航只需要3个小时,是个好消息。”温碧珠说。

  “最想带孩子去紫金山天文台”

  贺国泰 江宁某台企客服主管

  2006年9月份到南京工作

  40岁的贺国泰因为公司业务需要,被台湾的总公司派到南京来,负责企业的客服。他是一个人从台中来南京的,妻子在台湾工作,孩子念小学。平均一两个月,他就要回趟台湾陪陪家人。

  “台中山多,但在台中我很少爬山,现在一个人在南京,爬山反而成了我的一大爱好。周末,我经常一个人爬爬紫金山,去中山陵转转,那边空气很好。”

  “和孩子谈到历史的时候,我会给孩子讲南京的明城墙。我一直想去城墙上走走,可惜没找到入口。”记者告诉他鸡鸣寺后面的台城可以上去走走,他表示下回一定到城墙上走走。

  在贺国泰看来,南京人淳朴,好相处。不足的是,南京的卫生不太好,一些南京人不太注意生活小习惯。“还有坐公车,南京人很少会排队,公车一来,都拼命地往前挤。”

  贺国泰在南京一年多时间,家人还没有来南京玩过。“孩子如果来南京的话,我最想带他去紫金山天文台转转,去看看浑天仪。”

  对于两岸包机直航,贺国泰显得比较淡然。“我以前回台中一般早上7点出门,傍晚6点到。我看了一下包机直航的飞机时间表,周五有一班,这跟我的休假时间很难配合上。我下个月回台湾,还是走以前的路线。”贺国泰说。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