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髓缘
· 飞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髓缘
  被称为“江苏幸子”的陈霞最近有些坐立不安。

  7年前的6月13日,身患白血病的她,幸运地接受了台湾青年的骨髓,来自海峡那一岸的爱心使她21岁的生命并没有因为病魔中断。

  生命延续着。

  这7年,“去台湾看看捐髓哥哥”的梦想一直萦绕在陈霞心头。就在最近,她从媒体上得知,7月4日,首架直航包机将从南京直接飞往台湾。从下个月18日开始,将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

  昨天,面对快报记者,陈霞难掩内心的激动,“我计划跟老公去台湾度蜜月,去看看7年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郑哥哥……”

  生命20小时,

  “髓缘”架起两岸生命之桥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台湾哥哥给的。”昨天,回忆起7年前的那场生死接力,陈霞满怀感激。陈霞说,接受骨髓移植以后,她已经完全恢复了健康。这么多年来,她时刻在想着台湾的郑哥哥,恨不得马上飞到台湾去。可是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眼下,海峡两岸已达成周末包机直航协议,她赴台“探亲”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陈霞的这一愿望由来已久。陈霞的家在姜堰市,她是父母的惟一孩子。2000年,她父母开办了6个工厂,其中一个小厂专门生产用于出口的工艺刷子。就是这刷子上的油漆给她带来了梦魇。在这个小厂里待了两个月后,2000年9月16日陈霞被发现得了白血病。

  “让她想吃啥就吃啥,想到哪玩就去哪玩吧,”在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告诉她的父母,陈霞还有两个月的存活期。医生的话,让陈霞父母泪如雨下。

  痛哭之后,陈父毅然决然地对医生说:“不,只要她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放弃治疗。”为此,她的父母毅然卖掉了自家的6个小工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医院下了四次“病危通知书”,催促她出院。在陈霞父母的坚持下,陈霞留在医院继续治疗。奇迹出现了。医生判定的两个月期限过了,陈霞硬是挺了过来。医生重新检查后得出结论:只要有配型合适的骨髓做移植手术,陈霞还有希望。

  2001年4月,海峡对岸传来消息,与陈霞相配的骨髓找到了。听到这一消息,陈霞激动地走进每一间病房,向每一位住院病人说:我的救命骨髓找到了,我的救命骨髓找到了……陈霞说,中华骨髓库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告诉她,骨髓是通过台湾慈济基金会找到的,捐献骨髓的是台湾花莲一名姓郑的男青年。手术于6月13日进行。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感动了新闻媒体。江苏卫视、苏州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和台湾东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决定做一个中国电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型新闻直播活动。

  2001年6月13日早上7点,《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全程直播开始。

  台湾,慈济医院二楼的手术室里,郑哥哥正在进行紧张的抽髓手术。

  苏州,陈霞正躺在医院的无菌室里,期待着来自海峡对岸的生的希望。陈霞密切注视着面前的电视机,她多么想看一眼捐骨髓的哥哥的面容啊,可是出于医学界的惯例,陈霞没有机会看到,留给她的,只是他的一个背影。

  当晚9点25分,来自台湾的骨髓历时十多个小时,跨越3000公里,经香港、上海,终于送到了苏州。23点12分,台湾青年的健康骨髓,已经通过陈霞的血液进入它的新家。

  获得重生的陈霞想:“等我身体好了以后,我一定要去台湾看看这位好心的哥哥,当面向他说一声谢谢。”

  “妈妈,也许全世界只有我能救她”

  “当年10月4日,我出院了。”陈霞说,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就开始了回报社会的爱心旅程。2001年12日,她建立了“陈霞爱心网”,从网站中她看到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便主动联系当地的相关部门开展“热爱生活、关注生命”等活动。2002年10月26日,陈霞被姜堰市政府推选为“爱心大使”,这一天,以她名字注册的“陈霞慈善会”也正式批了下来。

  白天,陈霞忙忙碌碌,到了晚上静下来的时候,她就会想起海峡对岸的救命恩人,那位从未谋面的郑哥哥。“大陆这边提取造血干细胞采用的是分离技术,通过一种仪器可以毫不痛苦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但台湾一直采用的方法是:用大号针管戳进骨节里直接抽取。”陈霞说,郑哥哥捐献了1305毫升骨髓,意味着他要被戳六七十下,从身体的不同部位抽取骨髓,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说到这里,陈霞心疼地闭上了眼睛,两颗泪珠悄然滑落。

  “我的血管里,流淌着郑哥哥的造血干细胞,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他给的,这如山的恩情,我怎能不去当面谢谢他?”陈霞说,她永远也忘不了这样一幕场景:郑妈妈哭着不让自己的孩子捐献骨髓。作为母亲,郑妈妈不知道捐献骨髓对孩子的身体究竟有没有不良影响。而执意要捐献骨髓的郑哥哥背对着镜头,对他妈妈说:“妈妈,也许全世界只有我能救她。”这一场景,是陈霞从直播中电视上看到的,郑哥哥的那句话,永远铭刻在陈霞的脑海里。

  按照当时的惯例,骨髓接受者一般要病愈一年以上才能与提供者见面(现在已改成了两年),而且每年的5月13日是指定的见面日期。正是这一限制,让她当面感谢郑哥哥的愿望一再难以实现。

  2002年5月13日,陈霞迫切想去台湾看望郑哥哥,可因为她出院不到一年,这一愿望落空了。

  2003年5月13日,她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了,但一场从未有过的非典疫情,让她的愿望再次化作泡影。

  非典过后,成熟了很多的陈霞想,我不能就这么去见郑哥哥。“家中为了给我治病,卖光了厂子,还欠了100多万元的债,我现在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甚至连飞机票都买不起,这样去见哥哥太寒酸。我要带着健康的身体、事业上的建树和美满的家庭去见他,这样哥哥才会放心。”陈霞说。

  有了这样的想法,陈霞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转到了事业上来。2003年底,注册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泰州市陈霞钢结构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9月份拿到了安装钢结构的资质证书。随后她又成立了张家港市江帆市政装饰装潢公司、张家港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霞文化艺术会馆。她到各地红十字会和中华骨髓库进行宣传,帮助患病小孩筹集手术费用,从老家到张家港,从张家港到苏州,还多次走出江苏省。至今,她已经到过全国十多个省、30多个城市做过慈善活动,帮助过50多位白血病患者,其中有十几位健康地活了下来。几年来,她已经为需要帮助的人筹集到450多万元人民币的费用,而她个人的支出也有20多万元。

  生命的回程,陈霞感恩之旅半途而废

  两岸爱心传递的故事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3月,台湾已经向大陆捐赠骨髓318例。2007年,大陆同胞第一次为台湾同胞送去了救命的骨髓。

  2007年7月20日15时20分,承载着两份造血干细胞的CA115航班,从首都机场起飞,经过香港,飞越台湾海峡,开始了一场生命接力的长跑。装在特制恒温箱里的这两份“爱心血”,在台湾慈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被送往台湾,当晚就移植到台北和花莲的两位白血病患者体内。

  来自苏州的杭彬女士和湖南的小艳在北京首先传递出爱心接力棒,是她们提供了造血干细胞,并通过中华骨髓库成为大陆首次向台胞捐献骨髓的人。这次的捐献过程,江苏卫视、苏州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和台湾东森电视台以《生命的回程》为专题再一次同步做了直播。在苏州电视台的直播间,通过视频连线,陈霞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她感激多年的郑哥哥。

  电波那头,郑哥哥对陈霞说:“多年来,我一直在网上关注着你,知道你身体很好,同时还做着生意,我很放心,这也是我多年来没有打扰你的原因。”

  电波这头,陈霞面对大屏幕止不住地流泪,连连对哥哥说:“谢谢,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希望哥哥有空来坐坐,大陆永远是你的家。”

  因为陈霞与台湾的特殊缘分,同时也想顺道去看台湾的郑哥哥,连线过后,陈霞要求和有关方面一起护送骨髓去台湾。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她的行程在首都机场戛然而止。陈霞当时就在机场放声大哭。

  陈霞说,视频连线那天,许多人惊奇地发现,陈霞与台湾的郑哥哥长得很像,从脸部看真的像亲兄妹。陈霞说,这不是偶然的,从医学角度看,实施骨髓移植的先决条件是为患者寻找HLA,也就是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完全一致的供者,这种相合的概率在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是四分之一,在非血缘关系中仅占四百到一万分之一,很多时候,人们把这种低概率称作“缘分”。两个陌生人之间能有如此的“血缘”,长得相像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陈霞的心中,大陆两位姐妹捐髓给台湾同胞,并非单纯“救命”,更是以“接力赛”式的事实,证明两岸同胞同祖同宗,血脉相连。

  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真是太巧了。”陈霞对记者说,7年前的6月13日,她接受了来自台湾的骨髓,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今年6月1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根据协议,大陆方面同意先行开放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京五个周末包机直航点。陈霞激动地说,直航后,两岸往来更方便了,航程缩短了,机票会更便宜,去台湾看望哥哥的愿望也将很快实现。

  陈霞向记者透露,今年6月13日,也是她个人生命过程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天,她与相恋了两年的男朋友订婚了,并定于金秋十月完婚。陈霞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她打算以赴台旅游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新婚蜜月,并当面去谢谢捐献给她骨髓的郑哥哥。

  陈霞告诉记者,她曾听陆道培院士说,郑哥哥其实在她接受骨髓移植的十多天后,就随着一支台湾旅游团,悄悄进了医院看了一眼还躺在病床上的陈霞,不过没有让陈霞知道而已。这次“暗访”,只有陆道培院士等少数几个人知道。

  “人们常说‘大恩不言谢’,郑哥哥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但他越是这样,我越是应该去看他。”陈霞说,她期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快报记者 张本甫 /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