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明孝陵明楼“加冕”
· 能吃能睡 三只国宝壮了不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明孝陵明楼“加冕”
加顶工程是为保护方城,解决渗水难题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通向明孝陵宝城的路上,设置了一座城门来看守自己的帝陵,这就是方城明楼。然而后世的战火烧毁了明楼屋顶,徒剩四壁。失去了屋顶庇护,雨水顺着四面墙垂直而下,导致下面的石基——方城渗水严重。

  经国家文物局审批,昨天,明楼加顶工程正式开工。记者了解到,这个明孝陵内最大的复建工程今年年底有望完工。届时,明楼将再现600年前的完整模样,不过,这个特殊屋顶的内部结构却相当现代化——将采用轻型钢。

  加顶后的方城明楼效果图 李敏 摄

  ■现状

  雨水渗透

  严重威胁方城

  明孝陵的方城明楼,位于宝顶宝城之前。也是帝陵前的最后一座地上建筑。方城用大条石砌成,正中有一洞券门,高3.86米,门内是通向宝顶的圆拱形纵向隧道,隧道建有54级台阶。而明楼建造在方城顶部,南面开三座拱门,东、西、北三面各设一座拱门,方砖墁地。

  然而,站在方城下,记者却看到,组成巍峨方城的一块块条形石的缝隙里分泌出很多白色物质,堆积在墙体表面,覆盖了方城表面富丽堂皇的皇家纹饰;而顺着隧道台阶而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方城里面的墙体也有不少裂缝。

  “这些都是雨水渗透造成的,不但影响了方城的外部,内部结构更变得脆弱。”全程参与方城明楼保护工作的南大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介绍,明楼建筑顶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一百多年来,雨水沿着明楼四面墙壁而下,渗到墙体内部,裹挟着黏合剂从青石条的缝隙中涌出。现在所看到的白色物质就是古代修建时用的黏合剂。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加顶。”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郭华瑜告诉记者。2006年10月,该院就接到了设计明楼保护方案的任务。原本想通过做新的防水层来解决。但后来发现,明城的构造很特殊,它的墙体就像“栽”进方城里的,是嵌进去的。因此没了屋顶之后,雨水就会顺着这四面墙往下淌,不断地冲刷,毁掉原有的防水层,渗透到方城内部。

  ■方案

  外形传统,内部是现代钢结构

  从设计到动工,足足花了超过一年半的时间。

  首先,南京大学历史系进行方城明楼考古发掘,东南大学建筑系进行了方城明楼恢复技术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南京工业大学拿出了详细的保护设计方案,并一改再改。直到去年年底,方案才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

  专家说,按照惯有思维,“修旧如旧”似乎是最好的方式,但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首先皇家建筑上好的木料,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还有很重要的原因,专家们认为,加顶的目的是保护,而非恢复它的原样。在国外,有些遗迹甚至只在外面“罩”上个玻璃的透明建筑。

  现在的方案很特殊,外表完全采用明代皇家殿宇式,“重檐歇山顶,顶上是象征皇家尊贵的黄色琉璃瓦。”郭华瑜向记者描述,这是参照了北京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长陵明楼的建筑形制和北京故宫明代殿宇的装饰风格,内部却减少木质结构,采用很现代的轻型钢结构。

  ■疑问

  ▲加顶是否违背世遗保护原则?

  “这个顶,是原先的明楼就有的。”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余金保说,明楼的这个“大帽子”,绝对不是添加物,不会破坏明楼的整体风貌。“加顶是为了保护现存建筑遗存而做的防护设施,而不是为了复建,或者重建。”国家文物局文保司世界遗产处处长刘华彬强调,要保护的是现在的文物本体,即明楼残存的四壁以及方城。虽然这个项目的工程量不算太大,但是做好此次保护工程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600多岁老墙壁能否吃得消?

  专家告诉记者,墙壁的承载问题,也是加顶工程中最重要的。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设计方案选定了内部用“轻型钢结构”。

  “我们也对明楼做了体检,发现它完全可以承载现在设计的这个屋顶。”考古专家在方城地基打了很深的探洞,结果发现,方城的基础和明故宫、明东陵一样,是用黄泥和石头分层夯实的。这种夯实层比现在的水泥砂浆还要牢,富有弹性,还有防震效果。快报记者 孙兰兰

  通讯员 文萱

  ■相关新闻

  大金门四方城

  也计划加顶

  朱元璋修建

  第一座方城明楼

  快报讯(记者 孙兰兰 通讯员 文萱)另据记者了解,大金门、四方城的“加顶”规划也列入了远期规划。

  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大金门出现了一些险情。中间门洞上方直到顶部曾经出现过不规则的裂缝,下雨天门洞内出现过渗水现象,中门洞外部的城砖出现了松动和变形。同样身为明代建筑的四方城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因此,中山陵园管理局准备在明楼复建保护之后,对大金门和四方城进行“加顶”保护。

  

  朱元璋修建

  第一座方城明楼

  快报讯(记者 孙兰兰 通讯员 文萱)方城明楼是皇陵的重要标志建筑之一。而第一座方城明楼,正是位于朱元璋为自己修建的明孝陵。

  江苏省社科院明史研究专家季士家告诉记者,明孝陵开创了明清帝陵新制,为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沿袭传承。第一,它开创了神道曲径通幽的建制,以前皇陵都是笔直的;第二,开创了三进式的庭院建筑;第三,就是在墓前增加了方城明楼,就像一道城门守护着陵墓;第四,以前的皇帝陵都是覆斗形,即方形,而明孝陵则建成了圆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