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志愿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十三义士” 要将大爱进行到底
· 往前走是震撼 一回头就是感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往前走是震撼 一回头就是感动
“救援狂人”陈岩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坦言
 提到志愿者记者首先想到的是陈岩。电视画面上,在一群身着橙色队服的专业救援人员中,身穿便装的陈岩格外引人注目。他是从废墟中救出学生最多的志愿者,他是救援能力最强的志愿者,在东汽中学救援现场,他不仅是编外的国家救援队队员,他还是三支救援队的实际指挥者和协调人。他先后从废墟里救出20多个孩子,被誉为“救援狂人”。

  和他对话,应该能聊出很多信息。很遗憾对话只进行了15分钟,在6月13日凌晨前后的15分钟里,在高速路上驾车往成都赶的陈岩回答了柒周刊的提问。因为开着车的缘故,电话里的杂音很大,时断时续,最后我们只好选择放弃。陈岩说到了成都,还有包括央视的很多人在等着他,他忙完了再给我电话,继续谈。可是之后记者没接到他电话,打过去,电话里说“已停机”。

  大爱,我们中国人原本就有

  星期柒新闻周刊:5月12日地震发生时,你在做什么?

  陈岩:我在成都的宽窄巷子签合同,刚签完走出来,就发生地震了。

  星期柒新闻周刊:当时就决定去灾区了吗?

  陈岩:对我来说这是第一反应。不用考虑的。原来我在部队的时候是特勤中队的,所以当我从电视里知道发生了7.8级地震,而且震中就在我们汶川,我就清晰地知道了它的后果。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在西藏当过三年武警?

  陈岩:对。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所掌握的救灾技能都是在那期间学来的吗?

  陈岩:基本技能是从那学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1996年丽江发生地震时,你去了丽江;1998年发生洪水时你去了武汉?

  陈岩:对。去了受灾最重的武汉公安县。

  星期柒新闻周刊:加上这次汶川地震,你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去灾区,去救助;而且是第一选择,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本能。你知道那个“范跑跑”吗?对他来说跑是本能,救人不是本能。

  陈岩:是这样。我知道他。但我是陈岩。我不是他。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曾经资助过两个辍学少年读书?

  陈岩:这些都不用提了。我觉得一个社会啊,它要做到真正的和谐,需要很多人做出努力。如果不是这次国难,我们很难见到这么多人性的光辉,包括人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大爱。其实这种大爱,我们中国人原本就有,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发现它,要么就是大家的心灵处在真空状态。但这很正常,可以理解。

  星期柒新闻周刊:很多人眼泪很自然地就流了下来。

  陈岩:大家并没意识到自己在哭。

  往前走是震撼,一回头就是感动

  星期柒新闻周刊:人们是通过你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救援现场看到并知道你的。当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岩:往前走是震撼,一回头就是感动。救援的时候,你是看着前面的,前面要么是残垣断壁,要么是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非常非常危险。那算不算一种震撼?可是当你回头的时候,当你看到家长们的眼神,无助、绝望、期待,你能不感动吗?

  星期柒新闻周刊:16日那天国家救援队撤出北川,看报道说家长们都跪下了?

  陈岩:他们说国家队可以走,陈岩不能走。

  星期柒新闻周刊:家长们已经跟你很熟悉了吧?几天几夜,他们都和你在一起。

  陈岩:几天几夜我一直都在现场。救援队的队员工作三个小时后要轮换,要休息,所以他们和家长接触的时间要少得多。而我一直在现场。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在现场和家长交流吗?

  陈岩:不交流。除非是一些家长做出过激行为,那样我会去劝阻他们。除此之外不交流的。但我知道他们的心理。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他们都信任我。

  星期柒新闻周刊:因为他们都目睹你把孩子从废墟中救出来。

  陈岩:对。

  指挥、协调三支救援队伍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和国家救援队配合得很默契。一开始他们怎么接纳你的?

  陈岩:我去的时候,他们停下来已经好几个小时了。当时余震不断,太危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我过去就向他们介绍我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做过什么。我说我希望参与进去,和他们一道干。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一去就改变局面了吗?

  陈岩:是啊。我去了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啊。我拿了方案出来,告诉他们墙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倒,倒下来可能大概要多长时间,我们从里面逃出来的话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不仅是个编外的队员,实际上还是个编外的指挥员?

  陈岩:是啊,实际上,一直都是我在指挥啊。当时有三个单位在那里参与战斗。中国国家救援队、广州武警边防七支队、四川乐山消防中队。三个队伍协调作战。

  星期柒新闻周刊:东汽的局面是,一栋教学楼塌了,一栋是半塌。

  陈岩:我们主要是从半塌的那栋楼救出人来的。救援的难度很大。

  星期柒新闻周刊:在东汽中学一共救出了多少学生?

  陈岩:11个。

  星期柒新闻周刊:电视上家长跟记者说就见你用手扒,扒得两手都是血。当时没专业设备吗?

  陈岩:国家队有,但用不上,太危险,只能用手扒。

  星期柒新闻周刊:听说你能记得每一个被救出孩子的名字。

  陈岩:是。忘不了。第一个是李春阳。最后一个薛枭。

  星期柒新闻周刊:就是“可乐男孩”?

  陈岩:就是他。

  早饭、中饭、晚饭都还没吃

  星期柒新闻周刊:现在已经过了零点了。你实在太辛苦了。

  陈岩:没关系。我还没吃饭呢。早饭、中饭、晚饭都还没吃。

  星期柒新闻周刊:今天去了哪些地方?

  陈岩:先去了绵竹、然后去了安县,然后去了北川。我每天都要跑几个灾区。有时候住成都,有时候干脆就住在灾区。有时候有些物资需要调集。

  星期柒新闻周刊:集中救人告一段落后,你的工作主要是什么?

  陈岩:一个是救援物资的筹集。然后是志愿者团队的协调。5月18日离开北川后,19日我去了广安,在三水机场帮忙。主要是抢救伤员。从山里把伤员运到机场。

  星期柒新闻周刊:今天怎么这么晚?

  陈岩:今天我主要是协调志愿者的工作,一部分来自北京的志愿者要回去,我就先把他们送到绵阳,然后还有一部分人从成都走,他们有两辆车,现在正跟着我走呢。

  [记者手记]

  当品质变成本能

  汶川大地震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形成了一道震撼人心的感人景观。有媒体把今年说成了中国的“志愿者元年”,不无道理。媒体关于志愿者的报道很多,很多有个性有故事的志愿者浮出水面。来自成都的陈岩、来自唐山的以宋志永为首的由13个农民组成的“爱心小分队”给人的印象最深。

  之前,记者没有接触过志愿者,对他们的甘苦、心路缺乏直接的了解。这次和陈岩、宋志永的两通电话,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和两位的联系过程,也不由得让人对他们心生敬佩。

  记者在6月12日下午分别电话联系到宋志永和陈岩。宋志永当时在唐山,他说他晚上会飞回成都,让我晚上9点钟联系他。陈岩下午4点半的时候正在从北川赶往安县的路上,他说他要去安县协调一下志愿者的工作,等晚上回到成都后,大概7点多钟会与我联系。而实际上,两个采访都因为他们志愿工作的忙碌而推迟了。记者采访陈岩时,已经接近13日凌晨。当时他正在回成都的高速公路上,和他一起回成都的还有北京志愿者开的两辆车。陈岩已经一天没吃饭,而他回成都后还是不能休息,因为中组部组织局、中央电视台的有关人员正等着他,所以他说干脆一边开车一边采访吧。这次采访因为讯号中断的缘故只进行了15分钟,而时间却跨越了“两天”。而宋志永也因为一到成都就为灾区孩子赴唐山读书而忙碌,一直到接近13日凌晨1点才空下时间接受采访。

  宋志永和陈岩都是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到灾区救人几乎成了他们不假思索的本能。这种后天形成的本能其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当品质变成本能,并遵循着这种本能去爱去奉献的时候,拥有这种本能的人其实就是我们所敬慕的英雄。他们很自然地就感动了我们。

  两个采访让记者精疲力竭,同时也让记者心怀歉疚。在这么晚还打扰他们,似乎违背了记者的“新闻伦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