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汶川大地震·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汶川的天空 永远铭刻他们的名字
· 成功泄洪 绵阳走出苦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汶川的天空 永远铭刻他们的名字
  汶川的天空 永远铭刻他们

  的名字

  折放在书桌一侧的纸条上,密密麻麻记了十多个电话号码。从名字上判断,前面两个号码,显然是主人兄弟的。

  离开前,主人似乎与其中某个号码联系过——或许,那就是他留给亲人最后的声音。

  挂在书桌对面的军装上,赫然写着主人的名字:邱光华。

  5月31日13时,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

  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地汇入到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2004年,邱光华(右二)在成都某机场与同事一起总结飞行经验新华社发

  [记住英雄]

  战士,闻令而动

  “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回忆5月12日以来一次次拯救生命的飞行,48岁的陆航团飞行员陈远康说,拐弯、拉升、降落,飞行员的每个动作只有一次机会。

  在峡谷中贴着山峰飞行,在狭窄的江边寻找降落点,在强烈的气流中颠簸……所有乘过直升机进入震中的人们,都忘不了视线周围每过三四百米就拐弯的大山,忘不了视线下方湍急的江水,忘不了山头之间蜘蛛网一样的高压线……

  陈远康记得,部队投入抗震救灾以来,邱光华几乎每天都要提醒大家:“沟里风向变化太快,一定要注意高度……”

  5月31日12时,接到团长余志荣命令——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当天已经执行了2个架次任务的机长邱光华和副驾驶李月、机械师陈林立即作飞行准备。得知机上还缺一名空勤机械师,正在午休的王怀远一跃而起。快要起飞时,这些天来一直在帮各机组装卸物资的士官张鹏也蹦上了直升机。

  5名闻令而动的战士,没有犹豫,就像地震发生时他们的第一反应——请战,请战!

  震后第3分钟,陆航团启动应急预案;

  第30分钟,所有直升机进入待飞状态;

  第118分钟,2架直升机飞向震中……

  那么多的救灾物资,早一分钟完成装卸,就能早一点到达灾区。战士张鹏,坐不住了。已被支部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他,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平时话特别少的战士,似乎一下子迸发出了全部的热情:大部分官兵轮班工作,他却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仓库和直升机、成都和重灾区之间;无论多晚归来,他总不忘提醒值班员,明天一定早点叫他起床,十几天里他完成了170个架次物资的装卸任务;团里交纳特殊党费,他把兜里仅有的80元,作为一个非党员的特殊党费交了出来……

  机长邱光华原本也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

  邱光华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来自羌寨的邱光华,是茂县人的骄傲。这次灾难中,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通讯中断的那些天里,面对同事们的安慰,邱光华总是喃喃低语:“什么消息都没有,估计没希望了……”

  其实,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当直升机飞越满目疮痍的故乡,邱光华的眼中是否有泪?当他的机组从灾区接出一批又一批伤员,他是否在人群中寻找过白发的双亲?

  这一切,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但我们知道,邱光华所在的陆航团,包括团长在内,7名飞行员的家都在重灾区。他们无暇顾及亲人,无法顾及危险,因为前方,有战士必赴的使命。

  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机组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等待他们带回伤员和一大堆替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

  然而——这一次,雄鹰却选择了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飞翔……

  雄鹰,向往蓝天

  搜救,从直升机失事那一刻就开始了。整个中国,都在聚焦那架尾号为734的直升机。

  这是一架上个世纪9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米171直升机。把这批飞机从厂家接飞回国的,正是邱光华。

  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是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航线;在2000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一次身体小恙导致停飞。

  或许只有当过飞行员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对于蓝天的向往。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的王怀远重回蓝天,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

  1985年底,西藏墨脱发生严重雪灾,部队派出4架直升机参加抢险。

  在这次“黑鹰”首次救灾行动中,运输机把一架“黑鹰”空运到西藏。负责拆卸和组装工作的王怀远,和同事们一起仅用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直升机的组装。冰天雪地中,为了保持电瓶的温度,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住设备,边吸氧边操作……

  28岁的陈林,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

  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光华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但还总把自己当作“新同志”。点名、集合,他比谁都先到;打扫卫生,他总是第一个拿起工具。当一家直升机公司用丰厚的年薪邀请他加盟时,邱光华拒绝了:“我从山里走出来不容易,要珍惜党和人民给的荣誉。”

  飞行员王朝勇说,自从2003年毕业到陆航团后,李月的每一个除夕都是在值班室度过的;家在驻地的李月,总是把团聚机会让给两地分居的战友……

  勇士,还在身边

  张鹏的房间原封未动。从直升机失事到现在,战友们仍然相信,他会回来的。

  房间的外墙上,挂着一部红色的电话机。

  出发时,张鹏是否就是站在这里,给远在山东滕州农村的父母去了最后一个电话?

  陆航团管理股管理员高跃说,参加抗震救灾以来,张鹏的话突然多了起来。睡在车里、走在路上,时不时跟战友们说说在灾区看到的人和事。

  “我想收养一个孤儿。”一个晚上,张鹏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高跃哑然失笑:“小屁孩儿,你自己还没长大呢!”

  “长没长大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懂得了责任,是否勇于去担当责任。”

  张鹏一字一顿的回答,让高跃怔住了。

  灾难,让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几天前还在为没能跟明星合上影而沮丧的男孩,长大了。

  “一架直升机,装不下多少伤员啊。”李月好几次跟同事们说,“直升机要是能不休息就好了,我愿意从早到晚不停歇地飞。”

  李月是家中的独子。今年初,刚刚领了结婚证的他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就投入了抗雪救灾工作。随后纷至沓来的任务,让婚礼一次又一次推迟。

  地震发生后,陆航团在操场为飞行员家属搭建了避灾帐篷。陈林却坚决不让妻子来队:“团里这么忙,不要添麻烦了!”

  5月30日11时,当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队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陈林,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夫妻、父女的最后一面……

  邱光华的妻子,至今没有工作。战友们小心翼翼地说出飞机失事的消息后,她说:“我能接受这个事实,我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感到光荣和自豪……”

  此言一出,让一屋人恸哭。

  或许王怀远再也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了——就在直升机失事前几天,他对患有腿疾的弟弟说,执行完这次任务,就带他到大医院做假肢。

  还有几年就能退休的王怀远,早已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安排——回四川泸县的老家,种橘子。

  他常常说,农民的儿子,不能离开土地……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734机组献出了一切。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他们的战友又驾驶着雄鹰飞向了蓝天……

  青山作证,在这片饱经灾难的土地上,一度荒芜的田间已插满秧苗,昨日的废墟上正在升起袅袅炊烟……

  新华社记者 曹智 刘永华 白瑞雪 李宣良

  搜寻直升机时

  民兵为救战友牺牲

  6月9日下午,丁刚的家属捧着丁刚的遗照和骨灰盒来到烈士陵园公墓。

  当日,遂宁市政府、遂宁军分区为抗震救灾英雄丁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丁刚是遂宁市船山区一名居民,6月3日参加遂宁市应急民兵营一连突击队,赴灾区抗震救灾。5日在映秀镇搜寻失事直升机时遇到山体滑坡,为救战友,丁刚被飞石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新华社发

  ■记者手记

  邱光华机组

  我们曾多少次

  在灾区同行

  照片上的他抿着嘴,仿佛摄影师说了什么逗乐的话。他有没有女朋友?他平时有什么爱好?远在山东的父母是否知道他一次次飞往灾区?

  当我向陆航团的官兵们询问张鹏生前事时,几乎没有人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个23岁的战士,遇难机组中最年轻的一员,实在是太普通了。

  战友们说,张鹏不爱说话,碰上年轻人之间磕磕碰碰的事,总是扭头就走。家在农村的他,花钱特别“抠”,去年过年的时候上街买回一双新皮鞋,兴奋得像个小孩。

  在基层部队,小车驾驶员是个惹人羡慕的活。但原本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的驾驶员张鹏,硬是要求去一线——不开车了,用肩膀和双手,一趟趟往灾区搬运物资。

  我在脑海里,拼凑着一个并不高大的、蹦蹦跳跳的身影:他没有固定的岗位,而是在忙碌的凤凰山机场满场地跑。看到哪需要人手就去帮忙,看到哪架满载物资的直升机即将起飞,就一个箭步跳上去。他是那么不起眼,以至于直到飞机失事消息传来、部队清点人数,人们才知道,张鹏上了那架再也没有回来的734直升机。

  这位自山东滕州来到天府之国从军的战士一定知道,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中国的心,都和四川连在了一起……

  一次次的讲述,让我认识了小战士张鹏,认识了还有11个月就停飞的机长邱光华,认识了没有来得及办婚礼的副驾驶李月,认识了工作上铁面无私的老机械师王怀远和女儿才1岁的机械师陈林。

  烈士遗体找到的消息传来,昨天采访过的一位盲人的话,猛地在耳边响起。

  ——“在天上飞的人,要保重啊!”

  在北川县擂鼓镇人声鼎沸的帐篷村里,赵福仁专注地聆听着直升机从头顶掠过的声音。他甚至能准确地说出每天在这里来来回回的,有多少架飞机。

  失明已经20年的他没有见过直升机。但他认为,直升机应该有蝴蝶一样的大翅膀、蜻蜓一样的翘尾巴。他还知道,这些直升机从他家乡的废墟里,救出了好多好多的生命……

  新华社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