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建立过如此包罗万象、朝野齐心投入的情报系统;也没有一个民族像大和民族这样,情报观念几乎根深蒂固于全体成员的血脉。本书梳理日本漫长的情报站历史,揭开隐藏在黑黢黢迷宫中的、以帝国与天皇的名义开展的日本情报战真面目……
[上期回顾]
1938年底到1939年初,日本陆军曾制定过一个在浴室内枪杀斯大林的“熊工作”。暗杀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有7人,其中,留西柯夫与阿列克谢·瓦尔斯基是两位高层“叛逃者”,另外5个,则来自哈尔滨白俄的“俄国爱国主义者同盟”。最后,因为情报的泄露,暗杀计划中途搁浅。
一部和平宪法和一个和平时代的到来,使情报在日本有了质变的意义。理查德·迪肯认为,在战后日本的情报活动中,有85%,甚至可能有90%,直接用于振兴、繁荣经济。
大型企业,尤其是综合商社,是战后日本通过对外经贸活动搜集情报的主要渠道。最大的综合商社有9家,即:三菱商社、三井物产、伊藤忠商社、丸红、住友商社、日商岩井、东棉、兼松江商和日棉实业。它们先后在世界187个城市设有800多家分支机构,重点搜集各国的经济情报。
看起来,战后日本经济情报搜集活动,大量是由日本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民间机构组织实施的,但实际上日本政府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情报活动都是在政府的支持或指导下进行的。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心有灵犀,配合默契,良性互动,实质上促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产、官、学三位一体的经济科技情报网。据日本《朝日新闻》披露,这一情报网的顶端是通商产业省。
早在1958年,一家为日本扩大出口贸易而搜集经济情报的专门机构——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在通产省的支持下成立。不到几年工夫,就在59个国家设立了81个派出机构,在美国各州还有20名高级贸易顾问,其全球员工总数达1300人。其官方使命是促进日本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其主要作用却是为日本综合商社和单独的企业提供竞争情报。要了解JETRO搜集信息的深度,可到其东京总部的图书馆看一看,一角的书架上,陈列了几乎世界每一个城市的每一种电话簿。
除了日本贸易振兴会,得到政府支持的,还有前述的1953年成立的“国外形势调查会”、1961年成立的“世界政经调查会”和“国际形势研究会”、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调查会”……这些机构的“团体宗旨”和“委托事项”里,都有对国内外经济情报进行“搜集、调查、分析、研究”的内容。比较起来,“日本贸易振兴会”更受政府器重,它不但具有搜集经济情报的强大功能,还是官方对外情况调查的主要窗口,历年来日本政府对外贷款、对外援助的意见书,基本上都由该会调查研究后提出。
新世纪以来,在通商产业省、文部科学省等政府部门的强力主导下,列岛各方面的经济、科技、文化情报机构正逐步走向联合作战。
近年成立的日本“世界经济情报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商业情报托拉斯,其成员包括300多家大企业、银行和经济团体。该中心现已具备搜集55个国家经济情报的能力,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投资环境、产业和市场、金融、流通、产品更新等情报了如指掌。2004年10月开始正式运作的“研究开发战略中心”,与几十名活跃在第一线的研究人员签订合同,建立各自的情报网。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凡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现了新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动向,或是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某种新的发展,几乎随即就会有日本人或现或隐的身影“从天而降”。澳大利亚刚刚发现储量丰富的铝钒土矿,三井物产就派人去考察,毫不犹豫地在那里建立了“三井铝钒土公司”。1980年3月,煤、铬、铁、金、银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此前被称为“英国王冠上的宝石”的非洲小国——津巴布韦宣布独立,英国人前脚刚走,一个由日本贸易界组成的44人代表团,就来到了这个平均海拔一千余米的高原国家……
1978年,伊朗发生石油工人总罢工事件和霍梅尼上台之前,东京就获得到情报——来自伊朗的石油供应可能出现危机。当年12月,伊朗宣布停止石油出口,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恐慌,而日本已经早做了防范,采取措施增加了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1974年,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中,有39%来自伊朗;两年后,这个数字减少为20%;到1979年,日本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只占从中东进口石油总量的9%。
一次,一个中国考察团到日本松下电器公司考察。参观完后,与松下公司中国室的人员座谈。日方有人问:“你们上海一度电的价格是多少?”考察团一成员回答说:“大概每度电2角1分。”中国室的室长马上纠正说:“先生,你讲得不对,上海每度电的电价是2角4分。”接着他又一口气报出了沈阳、天津、武汉、南京、广州等七八个城市的电价。考察团成员听了后面面发怵,大为惊愕,俨然日本间谍已经打进中国国家统计局……
现在的问题是,日本人是怎样搜集经济、科技情报的呢?情报首先来自于学习与观察。日本人的观察,也决不止于浮光掠影。一路上他们的目光何止是一对钩子,还恨不能是一张大网,以便每次越洋回来,身后都有一支“拖网船队”的收获。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日本人发现走到哪个国家的名胜景点,都能见到背着照相机的游客,而且他们明显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在过去,这些景点一般都给照相馆包圆了。通过摄影爱好者们彼此的交流,他们清晰地了解到这些人喜欢什么样的照相机、不喜欢什么样的照相机。结果,日本人断定照相机将成为云淡风轻的和平时代到来后世界市场上最走俏的产品之一。一时间,尼康、佳能、奥林巴斯纷纷开发投产,没几年工夫,就让本高傲得去了云端的德国人没有了脾气,成为世界著名相机固若金汤的王国。
方便面是日本人的发明,甚至自诩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发明者安藤百福,出生在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因父母早亡,只受过义务教育。后来一边办小公司,一边读成人夜校。1956年,安藤担任理事长的一家信用社破产,全部家财赔了进去,只剩下住宅。今后怎么办?他想起了冬夜,大阪的街头上,卖汤面的摊子前大摆长龙,一碗热乎乎的汤面,给瑟瑟缩缩的人们以巨大的诱惑……他决心研制出一种热水一泡就可以吃的面条。在自家后院,起早贪黑整整一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简便性和保存的难题迎刃而解。又融于鸡汁,取名为“快餐鸡汤面”。在大阪商店里试销,很快供不应求。三菱商社也找上门来要求包销。
1966年,安藤百福第一次出国。在洛杉矶,上门请买主品尝方便面。办公室里没有碗,对方拿出纸杯子,将方便面一掰两半,放进杯里,倒上热水。吃完后,纸杯扔进垃圾袋。顿时,安藤的脑海冒出了杯装方便面的创意。难题是此时的日本还生产不出这种聚苯乙烯材料的杯子,只有与美国人合作办厂。五年后,即1971年,在美国的汉堡包打进日本的同时,安藤的杯装方便面已在美国的超市里热销。
对别国的观察能够构成情报,对自身的审视也是情报,甚至是须刻骨铭心记取的情报。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大)阪神(户)七级大地震中,六千余人在地震中丧生。灾难过后,神户港专门辟出一段“大地震遗址”:断裂的路面,倾斜的路灯,扭曲的铁轨在海水的拍打下锈迹斑斑,令人触目惊心。旁边洒满阳光的广场上,一对情侣正在拿面包屑喂鸽子和海鸥,一派祥和的天籁景象。废墟和再生映照,更加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痛心于国民在此次地震中死亡之惨烈,将原本只在中小学开展的每月一次防火演习、每季度一次防震演习,从此不分年龄段地在国民中全面推广,定期教育和训练。每个家庭都备有压缩防灾包。遑论乡村、城市,就连东京最繁华的、寸土寸金的银座,也专门设立了紧急避难场所。结果在后来列岛同样震级的几次大地震中,加在一起,死伤者区区11人。
日本社会,是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列岛上的居民,对于信息的捕捉、学习,几乎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历史纪实
完
胡平 著
东方出版中心友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