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灾民安置或可推进“户改”破题
· 如何消除各方对“限塑令”的不适感
· 新发现的天然气田应该全民获益
· 心理救援警惕对幸存者二次伤害
· “限塑令”应该在执行中不断完善
· “监管药品监管者”需制度重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灾民安置或可推进“户改”破题
  【中国日记之童大焕专栏】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日12时,全国已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15.38亿元。毫无疑问,地震导致的生态和家园破坏,将使很多人长期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需要分散迁移的灾民不计其数,亟待整体迁建的县、乡、村就不在少数。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抗震救灾专场报告会上,汶川地震灾后评估专家表示,保守估计,至少10万灾区居民需要移民。

  (5月29日《京华时报》)

  我曾经乐观地认为,本次灾后安置和重建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城市化背景。在此背景下,不少灾民有亲戚朋友在外地城市打工。我们可以借此鼓励一些灾民到亲友打工地投亲靠友。依据民政部日前的紧急通知,已确定由北京等21个省区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这个对口支持,也应当包含从户籍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多方面,全方位欢迎灾区移民。除了那些对口支持地区,凡是有灾民进入打工的城市和地区,也都应该敞开怀抱欢迎灾民们成为他们的永久居民。

  然而,现实与良好的愿望相比,真是咫尺天涯!最近,东莞市就提出,要以提高房租的经济手段推动新东莞人回乡创业。东莞现有1200万常住人口,其中1000万是外来人口。“新东莞人”与“回乡创业”,多么动听的名词,然而,他们无非是排挤的另一个代名词而已!姑且不论提高出租屋租金和经营成本是否涉嫌干涉公民的财产自由,也不论行政手段是否能够推动产业和人口转移,单是这种以排斥为己任的行政思维本身,就令人寒心。

  事实上,不只是东莞如此,整个珠三角都是如此。深圳作为一个全新的移民城市,有人口一千二三百万,其中有深圳户口的只有两三百万,其他一千万人都是没户口的二等公民。长三角呢?也一样,近两千万人的上海,三分之一没有上海户口,虽然他们早已是永久的上海居民;京津冀呢?还一样,一千七八百万人口的“首善之区”首都北京,一样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北京户口,虽然他们早已是永久的北京居民。

  从灾区来的也好,从全国各地来的居民也好,他们也许需要帮助,但他们更希望用自己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也在这种“利己”的创造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价值。哪怕他们只是摆个水果摊,只是用双手给城市有爱心没爱心的大哥大姐洗洗头洗洗脚。说不定将来,这里就有宗庆后,就有比尔·盖茨一样的亿万富翁百亿千亿富翁。他们希望自己的亲人,或者是孩子,或者是弟弟妹妹,能够和当地孩子一样,平等地上学。不久的将来,这里面一定也会诞生出马云、俞敏洪之类富翁加实干家,以及各种各样的学者、诗人、科学家、政治家。

  然而,现实的身份歧视和户籍制度歧视就像一道鸿沟天堑,一道看不见的深不可测的海沟,把希望阻隔,把梦想肢解。在这样的制度性歧视面前,400亿元捐款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再多的爱心都显得苍白无力。爱,真的要那么舍近求远地去捐助、去施予,千里迢迢,到四川、云南或贵州等农村边远山区去支边、支教吗?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大、更深、更本真的爱,其实就在身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纳来者,把他们作为我们的一分子,还给他们应有的平等与自由,使其在城市的大海里,也有成长为蛟龙的机会。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