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抗震救灾 让爱继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震区归来 感悟生命价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受地震触动,人们对爱、责任、家庭开始重新思考和认识
震区归来 感悟生命价值
  “好好珍惜人生,实实在在地做事”

  周军 南京市消防特勤大队特勤一中队副中队长

  见到周军时,周军正在队部办公室忙碌着,不时有战士进来找他汇报情况。“12天不在家,队务的事特别多。”周军笑着说,“还有从灾区带回的救援设备,不少已损坏,需要马上报修或更换。”

  大地震第二天,周军便和30名战友飞抵灾区。“徒步进入北川县城后,我的第一感受是悲凉凄惨,人很压抑。以前也见过许多惨烈的场面,但没有这次来的残酷和震撼。”但随即展开的救援行动使得他的心境稍微开朗。“我们救的第一个人是6岁半女童任思雨。整个救援过程中,这个小女孩的表现比成人还坚强还乐观,身体被压在废墟中,她一直不停地唱着儿歌,一首接一首,歌声清脆稚嫩,听者无不动容。我们使出全身力气,以最快的速度——一个半小时将她救出来。”

  任思雨的乐观给了周军和战友们极大的鼓舞,“随后的救援效率特别高,江苏消防所救出的人一大半都来自我们南京消防。”周军说他终生难以忘记任思雨的那句童言——“我唱歌,我就感觉不到痛苦。”“生活何尝不是这样,面对挫折困难,乐观坚强往往就能闯过去。”

  但救援也有失败的时候。“小伙子陈坚在废墟里顽强存活了100多个小时,却在我们花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把他挖出来,抬上担架送往急救的途中,慢慢地停止呼吸。”周军说,当时,大家都十分遗憾和痛惜,备感生命的脆弱。

  周军当消防兵10年,救的人已难以记清,但唯有这一次12天的救援经历,给他的触动最大最深。“生命弥足宝贵,要好好珍惜,淡泊名利,实实在在地做事,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周军认真地说。

  “能帮人是对心灵最大的安慰”

  潮欣畅 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回南京3天来,潮欣畅感觉自己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外人更有爱心和怜悯心。

  5月29日,潮欣畅路过一个单位的停车棚,发现一位女生在取自行车时,不慎把同排的其它自行车全部碰倒,“小姑娘吓得不知所措,自己的自行车也倒地了。”潮欣畅说,“要是在平时,我可能视若无睹,会从旁边悄悄走过。但这一次,我本能地立即奔上前,帮小姑娘把倒地的自行车逐一扶起来,然后安慰起小姑娘。”

  潮欣畅认为,促使自己变化的是14天的地震灾区救援经历,“震撼了我的整个心灵。以前的日常工作中,我经常目睹生生死死,但从没有这次如此强烈。”在这样毁灭性的无情的天灾面前,人的力量和生命显得那样轻微渺小,“救援部队好不容易挖出来的重伤员,送到医院,由于缺少必要的医疗设施,有的只能眼睁睁看着死去。每遇到这样的情形,我的心都在滴血。”

  更多震撼潮欣畅的,是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崇高可贵精神。“在江油市人民医院,一位护士找到我们,请我们回去时把她的5岁儿子带到南京的亲戚家。当时,这位护士的丈夫失踪,为了抢救伤员,她不得已把儿子寄放在部队。还有一位护士,地震后一直忙着救别人,无暇顾及在上幼儿园的6岁女儿,几天后,她见到女儿时,女儿双腿已被截肢。”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不仅震撼着潮欣畅,感动着潮欣畅,更激发着所有前去救援人员的心底之爱,“在灾区的14天中,我们22人的救援团队始终紧紧相依相靠。生活必需品缺乏,男同事就冒险四处采购,连我们女同志换的内衣也帮买好。”

  回到南京,潮欣畅稍作休息,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比以前更乐观更积极,对病人更细致更关爱。”一位同事如此评价。潮欣畅则认为:“以前可能有些麻木了。这趟灾区之行,让我真正感受到帮人才是对心灵最大的安慰。”

  “干什么事都比以前有劲”

  林正江 南京市七天连锁酒店管理人员

  从灾区回到南京家中,已是5月22日的凌晨,林正江简单漱洗后,便匆匆赶到单位上班。“眼圈红红的,领导建议他休息几天,他坚决不肯。”林正江的同事说。

  一个星期过去,林正江不仅没有休息一天,反而工作更加投入,不知疲倦。好心的朋友劝他休息,他依旧不肯,一直是连轴转,“生命实在太宝贵了,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

  四川地震发生后,林正江孤身进入平武、什邡等灾区做起了运送急救物资的志愿者,“虽然只有短短7天,但给我的震撼却是一生的。我当过兵,参加过全国很多重大的抢险救援,在我的脑海中,1998年的洪灾已很惨烈,但这次比之更惨更悲壮,给我的心灵触动更大。那种人命的脆弱和逃生的艰难,让我深深感到能自由地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事。所以要珍惜在世的每一寸光阴,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些事。以前,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就容易消极被动,日子也是混。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回南京这一个多星期,我觉得干什么事比以前都有劲,人也过得特别充实。”

  回来后,林正江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变得更加节约。无论在外还是在家,碗里的米饭吃得一粒不剩,一瓶矿泉水总是喝得倒不出一滴。“在灾区,一瓶水一小碗饭,常常能救几条命。”在平武县南坝镇深山里,望着路边饥饿恐慌的灾民,林正江把随身所带的干粮几乎全部送出。2天里,他只喝了一瓶矿泉水和半截黄瓜。“浪费粮食也是在变相扼杀生命啊。”林正江感慨道。

  “一定要善待每个人”

  张星 现代快报记者

  回到南京,再次听到同事在办公室里吵吵闹闹的声音,张星没有像以前一样的烦躁,“我感觉到一种从没有过的踏实,感觉到活着真的很幸福。”

  回到家里,看到妻子、女儿,张星连让女儿叫了十几声“爸爸”,“总是听不够,听着女儿奶声奶气的声音,心里又酸又甜,这时才感觉到以前陪家人的时间太少。”

  多年前,张星就读过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里面描述的的灾难场景,多少年来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出现,但总觉得距离很遥远;2006年7月,报社组织唐山大地震30年的特别报道,当时他也参与了,但只是当成一次历史的回忆,总认为地震是过去的事情。“没有想到,大地震真的来了。”张星说,这次到四川采访,虽然只有短短的9天,但对他的影响和冲击,却超过了9年甚至一辈子。“直到现在,我一闭上眼睛,脑子里还经常能冒出那一排排遇难者的遗体,那些幸存者的悲痛得已经有些麻木的表情,那些孩子们恐惧的眼神,还有那熏天的尸臭味、消毒水味。”

  一个美丽的6岁小姑娘,在地震中左腿截肢了。当时护士说的话给了张星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她能不能明白,对她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她也许只知道手术好痛,换药好痛。我每一次看到她就不忍心,为她着想她以后的人生。走到她妈妈的身边,很想安慰她几句。她妈妈却这样对我说,丢了一条腿,捡回一条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在灾区采访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张星都会和幸存的人说:既然活下来了,就要勇敢地活下去,因为亲人会在天堂看着,痛不欲生、伤心欲绝不是他们想看到的。想一想,那废墟中以己命换子命的母亲,“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要记住,妈妈爱你”;想一想,那些放弃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的老师,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孩子。为了这些逝去的亲人,我们也要活得更好。好好活下去,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这一切爱我们的人。    

  张星说,从地震灾区采访回来后,他从心底不断地告诉周围的同事、亲戚和朋友:一定要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刻;一定要珍惜身边的每位亲人、同事、朋友;一定要善待每个人,每个熟悉的人、陌生的人,每个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因为,生命太脆弱,生命太短暂,生命太宝贵了。

  “以后会更多地投身公益事业”

  吴驰 李晓俊 江苏教育电视台记者

  回到南京后,吴驰和李晓俊没有立即去单位上班,15天的灾区生活给了他们很多积淀,他们需要逐一梳理。

  “15天,给我们最多的就是感动。”吴驰、李晓俊说:“做记者这么多年,各种生生死死和惨烈的场景也见过许多,自以为被锻炼得感情麻木和不近人情。但在地震灾区在各种各样的人与事面前,我们冰冷的心再次滚烫起来,我们干涸的泪腺再次丰盈起来。”

  有三件事让吴驰、李晓俊刻骨铭心。5月17日,北川市上游的一个水库大坝出现险情,许多灾民与救援人员开始纷纷撤离,“这时候,我们发现江苏消防的人却逆着人流而去。他们听说一处废墟下有生命迹象,立即带着工具赶过去。仅仅为了挽救一个可能已不存在的生命,消防官兵却冒着如此大的危险,实在令人感动不已。”

  还有一次是采访北川中学幸存学生。“其中一个高一的女孩子,彻底震撼了我们。大地震中,父母的生命均被夺去,她成了一个孤儿。而她在悲痛之后,表现出非常好的心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乐观。她对我们说,父母还在,因为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他们的血。”

  还有志愿者。在灾区各地,处处都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孤身一人从外省过来的,为了能有较长时间留在灾区服务,有的还辞掉单位工作。在灾区危险的死亡山道上,一些单薄瘦弱的女孩背着药箱一步步走过,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一人回头。

  吴驰、李晓俊说:回到南京家中,只要一闭上眼睛,这无数的感动便会一个个清晰地浮现出来,再想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内心无比愧疚。“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更多地投身公益事业,更多地去慈善组织做一些义工,更多地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需要关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慰藉我们这颗历经灾区的心灵。”

  快报记者 刘向红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