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趣
3上一版  
PDF 版
· 老知青办红色藏品展
门票收入捐地震灾区
· 来看看娃娃们的奥运艺术品
· 神奇金龟陪主人读书还捕蚊
· 雨花台将现雨花茶文化区
· 读完新闻,来轻松一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3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老知青办红色藏品展门票收入捐地震灾区
  上山下乡时代,知青们奉献着青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物品,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今天,63岁的陈志林将在清凉山公园举办一场个人特殊藏品展,近5000件展品全是上山下乡时代的红色藏品。门票收入除了正常的开支外,将全部捐给地震灾区。

  这次展览共有展品近5000件    本组摄影 快报记者 唐伟超

  玻璃杯和壶上印着毛主席语录

  当年的各种课本

  部分宣传画和毛主席像章

  每件藏品上都有语录

  昨天,记者还没走进位于清凉山公园内的展览大厅,就听到喇叭里传来了毛主席语录声。陈志林告诉记者,这是他收集的上山下乡时期的老唱片,现在听起来还特别清晰,音质特别好。

  踏进藏品大厅,满眼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物品,有毛主席像章、下乡批准证、茶缸、纪念册、马灯、脸盆、唱片机,琳琅满目,几乎所有的用品都能在这儿找到。

  这些藏品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件藏品上面都有毛主席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种语录仿佛把我们重新带回到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我收藏的这些物品,全都是1966~1976年间的,并且都要有毛主席语录在上面。”陈志林随手拿起一个枕头,记者看到在枕头的侧面,竟然绣着“自力更生”四个大字。

  不少市民触景生情

  昨天只是藏品展的预展,但吸引了大批市民,其中很多是当年下乡的知青。“这个茶缸我家原来也有一个,上面的口号也一样,可惜后来弄丢了。”前来参观的陈大妈指着一个搪瓷茶缸告诉记者,只见上面印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陈大妈说,她是1969年下乡的知青,后来返城后参加了工作,现在退休了,但心里一直忘不掉那段知青岁月,这次是特意来看红色藏品展的。“看到这些东西,就像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说到动情处,陈大妈不禁有些哽咽。

  除了很多老知青外,昨天还有很多没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年轻人也来参观。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对情侣,年龄大概20岁左右,两人认真地看着展览,对每一件藏品都很有兴趣。在几块印着毛主席语录的牌子前,两个人停留了好久,还不断向陈志林询问,得知那是当年知青们挂在自行车前的车牌时才恍然大悟。“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我们很感兴趣,再说也能为灾区献一份爱心。”男青年告诉记者,他和女友都是“80后”,对这次展览很有兴趣。

  老知青有红色藏品情结

  为本次活动提供藏品的陈志林是一位老知青,1963年,他从南京下乡到了江苏连云港东海岗埠农场,直到1979年返城,足足在农场呆了16年。返城后,经常回农场看看的陈志林,对上山下乡时代的藏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触景生情啊,见到印着语录的东西就想起知青生活,就想买下来,但是那时候刚刚工作,手里积蓄不多,只能一点一点地收集,到了1986年才开始大规模地四处收购。”

  20多年来,陈志林为了收集红色藏品,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没少吃苦头。去年3月份,陈志林在郑州的古玩城里看到了一个搪瓷茶缸,上面的语录正好是自己没有收集过的,就想买下来。可是店主不在,陈志林在店里等了一天,店主回来后却不想卖,最后在陈志林的软磨硬泡下,才花了60元钱买下了这个茶缸。

  比起吃的苦,陈志林更喜欢谈在搜集中不经意的发现带给自己的惊喜。“这个陶罐是2002年在黄山的一家农户的猪圈里发现的。”陈志林拿起一个陶罐给记者看,正面刻着红色娘子军的画面,背面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语录。“当时罐子脏兮兮的,我觉得外形有些奇怪,用水冲干净后仔细一看,竟是那个时代的罐子,赶紧花了10块钱买了下来。”

  陈志林搜集来几千件的藏品中,既有几元钱的像章,也有1000元一个的执壶,而保存起来也格外费劲。“像这种玻璃杯,收集来了以后必须先用消毒液洗干净,晾干后再用报纸包起来放到箱子里,要格外小心。”陈志林说,办知青红色收藏展,以此怀念那段岁月,同时也是为灾区募捐,门票收入除了正常的开支外,将全部捐给地震灾区。实习生 李胜华

  快报记者 赵丹丹

  (汤先生报料奖100元)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