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汶川大地震·大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绵竹过渡房安置区有一条“苏爱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2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江苏对口支援绵竹灾区共建家园,过渡房安置区宛如一座小南京城
绵竹过渡房安置区有一条“苏爱路”
  绵竹过渡房安置区有一条

  “苏爱路”

  江苏援建绵竹的安置区活动板房示意图    资料图片

  成贤、紫金、秦淮、建康、淮海、扬子,这些南京人熟悉的路名,出现在了绵竹市过渡房安置区总体规划图上。而且,规划图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路名——“苏爱路”。

  “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江苏省及时启动对灾区的支援,在对口援建重灾区绵竹的过渡房安置区项目的设计建设中更是争分夺秒。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过渡房,江苏援建队伍仅用两天时间就安装了2000平方米。100多套防震过渡房拔地而起,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一宁表示,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过渡房将于6月25日前彻底完工。

  援建的活动板房拔地而起

  张欣 陈泓江 摄

  工人加班加点赶建安置房

  张欣 陈泓江 摄

  新设计的活动板房 资料图片

  精心施工确保质量 新华社图片

  江苏援建的过渡房像家一样

  虽然只有小小的一二十平方米空间,却浓缩了家的温暖,满足灾区居民两三年的生活所需。江苏将在两个多月内为绵竹灾区居民建设10.5万套安置房,目前,部分活动板房已运至灾区开始安装。

  据了解,这种临时安置房虽然面积只有20m2左右,一套能住2至4人,但却采用保温、抗震材料制成,造价不连厨卫设施在内也要400元/m2。

  结构:户型虽小功能不少,独立厨房公共厕所

  “临时安置房是15至22m2一间,每间安置3至5人;每一千户、约4000人为一个临时组团(即小区的意思)。”江苏省建设厅科研处工作人员韦伯学告诉记者,江苏省研制的活动板房是长6.95米(含阳台)、宽3.45米,每套建筑面积20.39m2,套内面积17.24m2,每套可住2-4人。

  省内四家甲级设计院几乎拿出了一致的方案,临时安置房厨房是独立的,每户都配好灶具;但卫生间是公共的,每50户有一个集中供水设施和30m2左右大的卫生间。

  据了解,安置房每间面积在15~22平方米,每间安置3~5人,约4000人为一个临时居住单位;每10间配备1间厨房,每20间配备1间厕所。

  性能:蓝顶白墙保温抗震,造价400元/m2

  记者了解到,这批房屋全部用彩钢制成。什么是彩钢呢?就是类似于工地上的临时工棚的那种材料,轻薄的体型既适合快速搭建,而且如果遇到六七级余震也没问题。就算有倒塌,这种材料所造成的损伤也小、容易施救。

  “目前这种房子的造价不连内部厨卫设施就达到了400元/m2。”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江苏所造的安置房是蓝顶白墙,厨房区和生活区之间用防火墙隔离,并有一定的储藏设计。韦伯学告诉记者:这批临时安置房江苏是按住3-5年来造的。

  特点:楼间距大有中庭,适合当地“群居”习俗

  据了解,目前首批2400套活动板房加500套配套房已经运抵绵竹,它们将建成一个示范小区。南京市建工局局长贾德裕亲自带队,前往四川安装房屋。

  记者发现,每个小区都配有学校及医疗设施等。每2000户配一所1000至2000m2的初中,每1000户配一所300至400m2的小学,每1000户配建行政管理等公共设施80m2。

  临时安置房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一层楼,房子只有3米多高,而楼间距却达到了4至6米,而且房子之间还围合成一些“中庭”。“这个是根据四川人的居住习惯特别设计的,当地人习惯群居。”设计人员说。

  昨天傍晚,正在绵竹忙碌的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凯说,“我们研究院负责一个大型社区的设计,27号晚上我们一到绵竹,就连夜开会,商讨临时社区的设计方案。这个社区,位于绵竹市景观大道旁,占地2000多亩,将容纳两万多户人家,除了住房,还包括学校、诊所、商店等配套设施。普通社区该有的基本设施,这里都将有。”通讯员 陈浴宇

  快报记者 孙兰兰 孙洁

  ■相关新闻

  援建灾区安置小区配电网今天开工

  快报讯(通讯员 王之伟 张晓闽 记者 孙洁)江苏对口德阳市绵竹县建设临时安置房,其由江苏省电力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的配电网今天正式开工。记者获悉,给四川地震灾区标准化示范过渡安置小区建专门的配电网,这在全国也是第一家。

  据悉,江苏首批在绵竹市在建的2900套活动板房将作为示范小区,其中住宅房2400套,公用辅助设施500套,占地面积约200余亩。江苏省电力公司承担了这一小区配电网设计及施工任务。小区配电网包括了配电变压器,10千伏架空绝缘导线,400伏供电线路及电杆,变电总容量3000千伏安,能够满足过渡房照明、电炊、空调等生活用电需求,保证过渡期间的生活质量。

  现场指挥:

  每天16小时干活力争早完工

  绵竹城区二号立交桥东侧,驻扎着数百顶民政救灾帐篷,这里是绵竹较大的灾民安置点。安置点入口,“江苏援建过渡房安置区指挥部”的大招牌格外醒目。

  帐篷群南部一片大工地上,已耸立起10幢长长的活动板房,许多工人正在挥汗抬材料搭建。

  “6月25日前,苏州和南通必须完成一号地块的板房建设。”现场,苏州建设局一位负责人说,此次援建,江苏省所有地级城市都参加了。自从赶来安置点正式开工后,苏州建设部门已经建起40多间板房,仅在前天一个晚上就突击出20多间,约有400多平方米面积。

  南通建筑企业在江苏省内外享有名气,该市派遣出苏中、南通华新、南通海洲等多支队伍参与援建。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场总指挥郜家国一脸疲倦地忙来忙去指挥工人安装,“我们做的是成型最快、质量最好的板房,大家一定要继续加油。”

  郜家国说,接到援建的安排后,该企业的许多员工都自告奋勇地要求来灾区。5月23日,当他和50多个工人来到现场时,江苏省规划、建设等部门的领导和相关技术专家提前多天就到达忙碌开了。

  “这里原来是田地,麦子刚收割,许多地方还种有蔬菜。”郜家国说,许多建筑队帮助当地老百姓清理田地,“他们都很配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理解。”5月26日,各建筑队正式开始施工建设。

  “一天就造一幢出来,一幢有12间。昨晚晚饭后,工人继续加班安装门窗,忙到了凌晨一两点。”郜家国说,汶川大地震让四川人民遭受了很大的灾难,看到灾区人民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大家的心情都很伤痛。来到灾区后,为了能让灾民及时搬进过渡板房,尽量住得舒适些,他和工人每天都要加班。“时间紧,工作量大,大家每天要干16个小时,许多工人累得嗓子都沙哑了,却没有一点怨言。”

  接受采访时,郜家国还不忘着指挥工人干活。“后面20天,我们还要再拿下180间的建设,而且都要通上水电,不加班是完成不了的。”

  设计人员:

  规划图上有“苏爱路”

  “总用地面积1528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640平方米,板房2956间。其中,居住单位2446间,厨房248间,厕所及供水间106间,淋浴间98间,幼儿园14间……”从规划图上,记者看见江苏省援建的任务很大,而且规划设计得很周全。

  安置区中规划有12条道路,分别是建康路、扬子路、淮海路、紫金路、成贤路、苏爱路、太湖路、川江路、富春路、祥云路等。几乎大半和南京的地名路名有关。这些路名是怎么产生的?记者从同睡一个地铺的5位参与给道路取名的设计师那里了解到一些内情。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工程师陈聪说,取路名的时候大家都在想,怎么把江苏支援四川的意思融进去,有人提出江苏13市,在每一个市选出一条路,用这个路名来命名,后来规划图大体出来了,只有12条路,这个方法就不能用。于是,设计师们又调整思路,把东西向的主干道命名为“川江路”,代表四川的特色,分列在这条路南北两边的几条平行道路分别命名为“苏爱路”“成贤路”“紫金路”。苏爱,就是江苏人民的爱;成贤,一种地震之后人文复苏的寄托;紫金,蕴含紫气东来,祈盼灾后发达。

  而南北向的中心主干道命名为“建业路”。提议用这个名字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张澜解释,南京的建邺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2500年前的冶城就在这里,后来建邺又用作南京的名字。张澜说,但是考虑到这次灾后援建不仅仅是南京一个城市,全省13市都出人出力,就把建邺的“邺”右边的耳朵去掉了。这样既与南京“建邺”同音,又有鼓励绵竹人民灾后重建家园、建功立业的含义。

  在12条道路中,成贤路的命名也非常有意思。来灾区的南京建筑规划设计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数人都是毕业于东南大学。当道路命名到最后一条路时,大家一下想到了母校门前的“成贤街”,一份感恩的心,一份对灾区人民的爱,就这样结合到了一起。

  记者看到,在已经动工的安置区一、二号地块,总户数约2万户,可容纳人口约7至8万人,几乎相当于一座小县城的城市人口数量。

  安置点灾民:

  板房比帐篷舒适,渴望早点入住

  “绵竹各乡镇,清平乡风景最美。”付若静是清平乡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大地震让她失去了家,失去了姐姐和外甥,也让她暂时失去了工作,“唉,家乡成了一片废墟。”

  在江苏省援建的安置区,救灾帐篷内住有来自绵竹清平、汉旺、金花、天池等重灾乡镇的群众。因帐篷区地面上满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走在上面十分硌脚。付若静所住的帐篷内,记者发现她和同住一篷的人地铺是铺在麻袋上的。“不铺麻袋,这地面不平整,睡在上面很难受。”

  付若静告诉记者,她是在5月18号和父母被转移到这个安置点的,当时,该乡随同他们一起转移来的有2000多人。“这个小帐篷内住有17个人,大家挤睡在一起,翻身都难。”得知江苏援建的活动板房将于6月25日前全面完工,付若静的脸上扬起了笑容,“谢谢江苏人民,我们大家都想能早点搬进去。”付若静说,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帐篷内像是蒸笼,而且地面潮湿,上了年纪的人住在里面,不仅闷热难受,还会因睡久了出现关节痛。“要是搬到板房,条件就好了很多。”

  付亚章也是来自清平的灾民,江苏援建的板房刚搭起几幢,他就跑过去看了又看。“规划设计想得很周到,地面是厚厚的混凝土地坪,每间还有窗户,隔音效果也好,也很结实。要是搬进来,我们能睡得很舒适。”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的付出,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汉旺镇的一位灾民说,看到那么多来自江苏的建设工人在为绵竹人加班加点,不辞劳苦地忙碌,他真想上去帮忙,可惜不会技术,怕添乱。他说,江苏的援建异常及时。

  快报特派记者 张欣 陈泓江 发自四川绵竹

  建设部:

  江苏设计

  很有特点

  昨天上午,国家建设部副部长黄卫考察江苏援助四川灾民安置过渡房建设。在施工现场,黄卫向记者表示,江苏的规划设计很有特点,有些好的经验值得更多的省市借鉴。

  黄卫说,江苏的规划设计特点明显,为灾民安置期间的生活考虑得很周到,有些经验值得总结。根据要求,灾民安置小区首先要满足3年过渡期的要求,需要突出生活的方便。同时,规划设计和建设要考虑科学合理,少用永久性的材料。绵竹这个地方没有大风,应考虑把可能投入在这个方面的资金用在生活的舒适性上,比如厨房、厕所等方面。

  “我相信,江苏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这次援建任务。”黄卫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