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武”,陶李王巷小区里两个精神病患者同时发病了,一个持刀追砍亲人,另一个整天骂人,这让居民寝食难安。
她,持刀“砍”跑三任邻居
“她举着刀子一路追在她二姐夫后面跑!民警拦都拦不住!”昨天,家住陶李王巷社区的老潘抚着胸口,直呼后怕。
摆小馄饨摊的小朱夫妇也惊恐地说:“当时她就顺着这条路,猛追那个壮男!幸亏男的奔得快,要不然……”
这些陶李王巷社区居民口中的“她”,就是住在该社区某单元的丁晓兰(化名)。5月中旬的一天,一向安静无语的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操起刀子,挥向每天都来送饭的二姐夫,幸亏38岁的二姐夫反应快,躲过一劫。
和丁晓兰同住一栋楼的居民对她平时的举止颇有怨言。社区主任告诉记者,最近每天一上班,居民们就早早堵在居委会门口,纷纷诉说丁晓兰的不是。一位邻居告诉记者,自己的小孩就要参加中考了,可是却没法睡好觉,“从上周四开始,她凌晨三点半就准时开始哭。”声音凄厉,一直持续到天亮,邻居不胜其扰,却又无可奈何。
一位住她楼上的老太太告诉记者,除了断断续续凄惨地哭,她还举起拖把柄对着天花板足足捣了三小时。“咚咚咚,差点没把楼板戳通!”老太太吓得一夜未眠,搬到雨花台的儿子家住了一周多。隔壁邻居吓得不敢住,将房屋出租给了三任房客,却无一不以退房告终。有个来南京打工的壮小伙告诉记者:“就是贴钱我也不来住!”
居民们告诉记者,平时,她衣着整齐地坐在小区花园里,神情还算温和,不说话的时候和常人无异。但不知道为什么,从五月初开始,突然间就发病了。有居民反映,先是看到她散乱着头发、眼神呆滞地在小区空地上逛,然后坐在小朱夫妻俩的馄饨摊上喝馄饨。突然,她将碗里的剩汤直接泼到了同吃馄饨的人脸上。那个被泼汤的小姑娘惊呆了,可大家都没敢吱声,目送着她一颠一颠地钻进她住的那个门洞。
记者了解到,她独身居住在一间单室套内。现在和她有法律上关联的,除了一个身体羸弱的八旬老父,就只剩下她的二姐。每天,二姐在家会准备两个菜,合锅而烧的是她的中饭和晚饭。二姐和二姐夫每天中午利用午休时间,轮流给她送来这一天的口粮。
他,对每个路人骂骂咧咧
对另一位大叔王有财(化名),陶李王巷的居民也纷纷对记者表示“很害怕”。按着居民的指点,记者在陶李王巷走访时看到,这位衣衫褴褛、瘦弱萎黄的6旬老人在路牙边上抱膝而坐。对每一个路人,他都骂骂咧咧指指点点。路人纷纷绕道而行,他却紧追不舍,跟在后面一路手指着骂。
小区里的居民对他的怪异举止早已习以为常,在该楼道中所有居民的信箱前,记者看到信箱都被馊臭酸腐的过期米饭糊满。邻居告诉记者,这还算是好的,还有让人想不到的更加污秽的东西,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去年一场轰动南京城的火灾,也是这位诳语大叔的“杰作”。家被烧的邻居王先生告诉记者,那一晚,大叔故意点着了自家的挡雨棚。风很大,火烧连营,他家也被烧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那场火灾后,大叔被送往相关机构治疗了很长时间。因为精神鉴定的等级,他也不需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职责。
大叔家中老母已86岁。自从儿子在1993年因妻子离家而精神失常后,老母就担负起照顾失常的儿子和时年5岁的小孙子的责任。但这几年,面对病情日益加重的儿子,老母感到愈发力不从心,“我就怕哪天他突然发病,我也没法管了……”
在社区工作室,记者看到他的资料:隶属于某单位的他办有医保,但病情的等级是精神三级。据了解,这个级别的病患还不能送入机构治疗。
比丁晓兰稍好的是,他的行为仅止于大声叫骂,但就是这样,已经让邻人担心不已。
隐性精神病成社区心病
这一系列事件也让该社区管理人员头痛不已,一位专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正值春夏之交,小区里的精神疾患突然进入高发期,像他俩这样的并非个例。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平时看上去与常人无异,这对社区工作者识别他们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增添了极大的难度。而没有发病,就不能依照规定送至相关机构治疗。这无疑给社区居民埋下了“定时炸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病人的家属也很无奈。丁晓兰的家属告诉记者,一直在家的她,在没有办理到低保之前,从未进过专业医疗机构救治。即使现在每月有医保,可是每月的医疗费用让他们望而生畏,只好吃很少的药或者不吃。而大叔的情况则更为棘手,虽然他在患病前有单位,目前也是靠着单位供养,但每月500多元的药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一直压着全家。
记者了解到,治疗一个精神病患者,一年医疗费至少需要3万-5万元,这个数字,让大多数因病致贫的病人家庭无力承担。除此之外,他平时除了骂骂人,也没什么特别具有毁坏力的举动。这意味着,他还没有“严重”到要送至专业医疗机构的地步。
鉴于丁晓兰的情况已经进入“病发期”,达到“对周边人员产生巨大危险”的地步。上周五,白下区民政局和社区主任经过多次协商后,专门准备了一辆面包车将其送到了青龙山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产生的费用,将统统由白下区民政局报销。
见习记者 单纯 快报记者 钟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