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遇到灾难
怎样抚平心理创伤
· 男科疾病治疗存在过度现象
·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增高
· 战胜乙肝,“疫苗”保护最有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遇到灾难怎样抚平心理创伤
  最近一段时间,汶川大地震成为人们见面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心理干预”这个词也频繁出现于电视和报端。的确,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中不可预测性随之增加,进入应急状态的机会也增多,人们更加关注突然进入应急状态及其所带来的创伤心理的干预,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创伤后应急障碍的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到国内心理治疗界的重视。

  灾难画面

  有人悲恸有人没感觉

  面对地震这样惨烈的场面,尽管南京远在灾区1500公里之外,却可以从各种文字和画面中获得地震信息,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林万贵博士说,“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人表现为揪心、激动或者悲伤,这都是人的正常反应,灾难和灾难中体现出的真情,往往是对人性的一种震撼”。

  然而也有一些人了解到灾难的信息,却因自己没有悲痛感而困扰,近期的心理门诊就碰到这样的案例,林博士向记者介绍,他们感到自己不像别人一样心痛,他们内疚自己没有反应,责怪自己冷血,有的人通过捐钱来弥补内心的失落,部分人甚至跑到医院看心理医生。“这群人并非心理不正常,我分析他们可能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很少与他们分担家庭的烦恼和心事,因此他们的共情能力未得到良好发展,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感受。”

  心灵伤痛

  也能激发人们追求成功

  针对目前提出的震后心理重建和心理干预话题,心理专家如何理解呢?林万贵博士认为,巨大的灾难必然会在内心留下创伤,有时候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这一点在一些年龄小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地震让很多人失去了至亲,虽然他们现在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爱,目前还无暇顾及心中的感受,但是,一旦救灾结束之后,灾难造成的创伤便会进入头脑,惨烈的场面容易导致幸存者吃不好、睡不好,感受不到生命的乐趣,内心异常痛苦”。

  之所以强调进行心理干预,是因为科学正确的心理干预能激起人性中善的一面,让人们能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反之,则有可能导致人性扭曲,使活下来的人不愿相信任何人,情感淡漠。林万贵博士谈起他前几天读到的一个故事: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上,天津市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向灾区捐款1亿元,原来钢铁大王张祥青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32年前,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他在一片瓦砾中幸运地活下来。“心理干预越早效果越好,但心理干预是一项长期工程”。专家认为,伤痛有时候可以激起人们追求成功的决心,成功之后他们能更大范围地回报社会,张祥青或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寄托思念

  将逝去的人放在心里

  除了此次特大地震灾害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曾经遭遇过心灵创伤,“譬如孩子不幸患上白血病,这将是父母心中的痛。某个亲人突然车祸死亡,这是家庭成员的伤痛。如果不能顺利调整情绪的话,有的人甚至会出现情绪崩溃”。林万贵博士指出,创伤发生以后,周围的人都知道旧事重提等于揭伤疤。“然而,从心理医学专业人员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必须让人回忆创伤,倘若不哭不想不整理的话,这个创伤将像脓肿一样,随时感染”。

  对于心理受创的当事人,专家建议应尽快给予心理支持,由亲戚、好友等当事人可信赖的人陪伴,无须给予建议,只要很真诚地倾听,就是最好的协助。其次要鼓励当事人宣泄情绪,注意不要劝当事人“不要去想了”,这种言语是有害的,应该让当事人适当发泄情绪,如:回想整个事件发生过程、哭泣、诉说内心感受是很好的宣泄方式。与此同时,还应调整心理防卫机制,尽可能鼓励当事人减少酗酒、逃避的消极方式,改以较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伤痛。假如当事人已经出现严重失眠、食不下咽的症状时,应尽快到精神科、心理科门诊就医。

  无论是车祸、疾病还是灾难夺去了亲人的生命,活着的 人都很难走出心灵的伤痛。林万贵博士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他对记者说,一些活着的人认为应该为逝去的人而忧伤,这种罪恶感就像一副枷锁,让活着的人压抑、孤单,生活轨道慢慢改变了。林万贵博士建议活着的人一定要调整情绪,换一种方式来思念逝去的人,“前不久,媒体刊登了谭千秋老师(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逝世)的女儿谭君子发来的回忆父亲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这个女孩非常坚强,她说她可以在回忆里看见父亲的模样,将逝去的人放在心里,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好的寄托思念的方式”。快报记者 金宁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