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汶川大地震·大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妈妈每天熬汤重伤小女孩震后第一次笑了
· 绿丝带
昨天飘上紫金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妈妈每天熬汤重伤小女孩震后第一次笑了
  南京妈妈每天熬汤

  重伤小女孩震后第一次笑了

  四川伤员来到南京后,关爱如潮水般涌向他们,有捐钱捐物的,有送玩具、送点心的,有报名来当志愿者的,甚至还有一位南京的好心妈妈,每天亲手熬好营养汤送给小伤员。此情此景让入住南医大二附院的伤员以及医生深深感动:大灾面前,爱意浓浓。

  四川伤员入住二附院的当天晚上,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女子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爱心病区,将每个病房的伤员都看了一遍,然后对护士长说:“我就住在姜家园桃园府,我想每天给这位来自什邡名叫张瑶的小女孩送饭送汤来,可以吗?”面对她的请求,护士长无法拒绝,这是南京妈妈的一片心意、一份爱心。

  第二天中午,这位南京妈妈就熬了一锅浓汤送到了张瑶的床头,面对南京妈妈的盛情,11岁的张瑶最初显得有点冷漠,陪同她的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打从被救出来就没讲过几句话。”很显然,那场噩梦般的灾难在小张瑶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腹部严重外伤又让她稚嫩的躯体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南京妈妈抚摸着张瑶的头发,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她让自己的小女儿认张瑶做姐姐,与张瑶沟通交流,并且亲自喂张瑶吃饭、喝汤,擦手、洗脸。晚上,南京妈妈在送汤来的时候,还将亲戚家的小孩一同带来,陪张瑶说着小女孩之间的悄悄话。昨天中午,这位南京妈妈又送来了另一种口味的汤,并且还专门做了麻辣味川菜增加张瑶的食欲,并买来了牛奶、点心、漫画书送给张瑶。

  面对南京妈妈这份真挚独特的爱,张瑶心中的屏障在渐渐打开,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淡淡的、甜甜的、发自内心的。当医护人员询问这位好心妈妈的姓名时,这位妈妈坚持不肯说,直说:“没什么,没什么,不要问我名字。”

  通讯员 何松明

  快报记者 刘峻

  八旬伤员一口方言无人懂

  四川打工仔自报家门做“翻译”

  在南医大二附院收治的23位灾区伤员中,有一位80岁高龄的老奶奶,她右髋关节脱位伴骨折,左肩关节也有脱位,是23人中唯一一个无人陪伴的伤员。医护人员将其安排在1号病床,护士和志愿者们对老奶奶格外关心照顾。然而老奶奶一直表现得焦虑不安,总是缠着护士和志愿者说着什么,可由于老奶奶年纪大了,口齿有些不清,一口四川话让医护人员根本无法理解。

  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来到护士站,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二附院隔壁锋尚国际的工作人员,四川泸州人,是来医院做志愿者的,并且递上了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医护人员喜出望外,立即把他带到老奶奶身边,简单的一番交流,我们终于知道了老奶奶来自李白故居青莲镇,她着急焦虑的原因是因为她的亲人至今尚无消息,也不知道她已经到南京来了,她想让大家帮她打听联系。听完这位男士的翻译,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医护人员承诺,可以帮助她想想办法,见到大家听懂了她的话,老奶奶开心地笑了。大家对这位男士表示感谢,可他摇摇手,真挚地说:“应该谢谢江苏人民。”

  通讯员 何松明

  快报记者 刘峻

  探访爱心病房

  老太太捐了3000元留“无名”

  20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伤病员5月23日晚上转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后,受到了该院领导、医生、护士、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亲人般和“贵宾”级的关爱。一名灾区伤员说:“我们感受到了南京人的深情厚爱。”

  昨天上午,一名老太太赶到了中大医院的爱心病房,给灾区的伤员捐出了两盒营养品和3000元钱。当医护人员让她留下姓名时,她坚决不同意,最后只在本子上登记了“无名”,她说:“我以前在这个骨科病房里住过,对这里非常有感情。灾区来的同胞也是住在这个病房,我就算献些爱心,不需要留名字。”

  5月24日下午,在中大医院外科大楼四楼“赈灾爱心病区”内,四川北川县的44岁女患者李春说,“昨天晚上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真是太感激你们了,江苏人、南京人真是太好了。”中大医院爱心病区护士长孙美娟说,为了让刚转入的患者感到舒适、安心,护理部精心组织了大批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和护士,为每一位卧床病人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擦洗身体、修剪指甲、洗头,由于骨折病人不能随意搬动,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费了不少的力气才完成这些工作,虽然辛苦一些,却换来了这批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的舒心和整洁。中大医院还临时决定,赠送24名陪护家属每人2套换洗衣服。

  通讯员 程守勤

  快报记者 张星

  救治进展

  鼓楼医院:

  已完成14台手术

  昨天,记者从鼓楼医院获悉,该院两天已经为四川地震伤员完成了14台手术。据专家透露,为了给伤员尽快减轻痛苦,他们在22日晚十点钟,拿到病人名单那一刻起,就联系四川方面,连夜对伤员进行了手术前的初步评估,因此伤员来了之后,每个伤员的病情实际上已经了如指掌了。

  5月23日16点30分,专家们为14位急需手术的伤员讨论制定了手术方案,分别于当晚连夜做了5台伤员手术,24日做4台伤员手术,25日做5台伤员手术。

  通讯员 刘宁春

  快报记者 刘峻

  南京市第一医院:

  前天进行两例手术

  24日,南京市第一医院为两名四川地震受伤的患者实施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患者肢体功能已经部分恢复。

  24日下午2点,26岁的陈发英在实施了腰部麻醉后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陈发英是都江堰人,在地震中左踝骨骨折。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桂鉴超为她实施了钢板植入手术。在给陈发英手术前三个小时,南京市第一医院还为德阳来的喻培书进行了右前臂处右挠骨复位固定手术,目前两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通讯员 张子青

  快报记者 刘峻

  中大医院:

  昨为7名伤员手术

  昨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为七名病情稳定的四川灾区伤员实施了手术。

  中大医院从四川收治了20名震区伤员。虽然转运单上清楚地写着患者的疾病诊断,基本上都是一种某部位骨折的疾病,但是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却并不那么简单,中大医院的医生组和专家组不敢掉以轻心。23日晚上,医生对伤员进行了认真的术前排查,一直忙到夜里12点多。

  除正常医疗、护理外,中大医院晚上在每间病房内都额外安排了2名护理骨干和2名护工参与服务。

  通讯员 叶青 杜恩 守勤

  快报记者 张星

  ■伤者讲述

  地震纪录片

  救了我的命

  昨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伤员在回忆起地震时的那个梦魇时刻,还是心有余悸。

  昨天手术的病人中,有一名26岁的小伙子,叫做付棱风,经过中大医院骨科专家检查之后,确诊为三踝骨折,在所有伤者中伤情应该不算很重。这一点得益于他在地震时采取的正确保护措施。

  付棱风的妻子说,他们是汶川县映秀镇枫香树村人。地震发生时,付棱风正在家里的二楼上网,一开始感觉到晃动时,他并没有太多在意,因为当地在搞工程,有很多大型机械经过,房屋常常也会有些晃动。

  当意识到是地震来袭想往外跑时,付棱风发现房门已经被压变形,没有办法出去了,巧的是地震前几天,他刚刚看过一个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在危急的时刻他想到了里面讲述的地震时的一些避难措施,一把拖过有宽大椅背的电脑椅,倾斜过来靠在床边,构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固的空间,人躲进里面。就在这一刻,整个二楼的房顶和墙面都轰然倒塌,砖块、木料和一些家具都一股脑地砸了下来,付棱风还没有来得及收好的右脚不幸被砸到。幸运的是,椅子和床构成的三角形空间有效地保护了他的身体。地震过后,付棱风被幸免于难的邻居们救了出来。

  摔倒后

  她奋力扑出

  抱住滑落的孩子

  22岁的张艳是第一批被转到中大医院的四川伤员中年纪最轻的一个。张艳说,她是四川绵竹人,她和丈夫在九龙镇上开了个小卖部。地震发生时,她的孩子才8个月大。地震那天天气挺冷的,她怕孩子受凉,就让丈夫去家里给孩子拿件衣服过来,自己则给孩子喂奶。然而,灾难的来临却是那么突然,她刚刚把喂完奶的孩子放进婴儿车,房子就剧烈地摇晃起来。意识到地震的张艳没有细想,拎起婴儿车就往外跑,匆忙中没有注意到店门口的台阶,摔倒了。婴儿车侧翻,孩子眼看就要从车里滑出来,摔倒在地的张艳奋力扑向孩子,将他紧紧抱在怀中。而此时一面倒塌下来的墙体压到了张艳的左脚,顿时血流不止。回家取衣服的丈夫第一时间赶到镇上找到了母子俩,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把张艳送到了附近医院进行了简单的救治,昨天她在中大医院接受了左足的清创手术。

  通讯员 叶青 杜恩 守勤

  快报记者 张星

  12岁女孩的微笑

  给了我们坚强的力量

  她来自四川绵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和甜美的笑容。在地震中,她被埋在学校的废墟里,右肱骨踝上粉碎性开放性骨折。来到南京后,她没有哭泣,没有抱怨,用自己的微笑,感染着身边的人们,她也成为南京军区总院里的“小明星”。

  坚持自己走下飞机

  5月23日,12岁女孩王丹从成都来到了南京。白皙的皮肤、一双“小燕子”般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让王丹在人群中十分醒目。虽然膀子上还打着厚厚的石膏,但是王丹不需要担架,坚持自己走下飞机。从飞机上转运到急救车上,看到迎接她的医生和护士,王丹甜甜地笑了,轻轻说了声:谢谢!

  昨天下午,记者在病房看到王丹时,她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阿姨好,”王丹告诉记者:“地震那天,我们正在学校二楼睡午觉呢,突然觉得整个楼晃了起来,大家都向门口跑去,刚跑到门口,楼就塌了。我的脚被埋了,手也被压了,是一个不认识的老爷爷把我刨出来的……”记者了解到,这次地震带走了小丹丹的妈妈、爷爷和一个表弟,王丹的学校181名小学生死亡76人。

  医院里的“小明星”

  这几天,王丹一直由爸爸陪着,几分钟看不到爸爸,她就会细声细气地问护士:“阿姨,我爸爸呢?”直到看到爸爸,她又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在南京军区总院,王丹成了“小明星”,每个护士都非常喜欢她,她的床头也放满了书和毛绒玩具。每天早晨护士都会细心地把她的头发梳成两条小辫子。 “好看吗?”“好看。”王丹看着小圆镜里自己的辫子,笑了。护士告诉记者,王丹很乖,很安静,给她伤口换药的时候,虽然很疼,但是她也忍着不哭,非常坚强。

  昨天记者在采访时,遇见了一对老夫妻,他们是特地来看看王丹的,还送来了连环画和洋娃娃。老夫妻俩看着王丹讨喜的样子,恨不得把她搂到怀里。老夫妻告诉记者,“小姑娘真是太招人疼爱了,地震之后看起来那么坚强,和我们说话都非常有礼貌。”

  师生意外重逢

  地震之前,李涛是四川绵竹金花镇学校的校长,当他听说自己学校的学生王丹和他在同一个医院治疗时,眼睛突然一亮,激动地说,“能不能把这娃叫来让我看看。”当护士推着轮椅把王丹带到了李涛的病床前,在地震中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师生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李叔”,躺在病床上的李涛听到一声熟悉而稚嫩的乡音,抬起头看了看,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你不是5年级的王……丹吗?你还活着?真是太好了……”李涛嘴角蠕动着,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再叫我一次“李叔”呢?地震之后就再也没有学生这么喊过我了。李涛没想到,转运到千里之外的南京,他却意外遇到了第一个学生。

  李涛闪着泪花问小丹丹:“你伤在哪里?疼不疼啊?”“右手骨折了,不过,没什么关系。”说话时,小丹丹的脸上始终露着微笑。“哦,那就好,班上其他人情况怎么样?”“我不知道,地震后我们就没有联系了。”

  “来,咱们握个手,好好活着。”他伸出还能动的右手,小丹丹伸出没有骨折的左手,大手小手相握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湿了眼。

  王丹告诉记者,她从来没有来过这么远的地方,在书本里她知道南京有中山陵和长江大桥,等膀子好了之后,要和爸爸把南京玩遍。记者问她:“想不想留在南京?”王丹点了点头,说以后要到南京念大学,还要留在南京工作。

  通讯员 毛剑秋 高铭华

  快报记者 安莹

  腿伤好了我要去做志愿者

  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了20名都江堰聚源中学的伤员,16岁的曾晴爽是其中的一位。

  昨天下午记者去医院看望她时,护士正在给她梳头,小晴爽脸上一直挂着微笑。小晴爽是那所中学初三八班的学生,在三楼。地震发生时小晴爽正好在上化学课,她当时感到房子摇晃起来,全班的同学都蒙了,不知道是谁喊了“地震、快跑”,所有的同学全部向教室外跑去,教室楼道这时顿感狭小,整个过道都是学生,小晴爽看见前面有个同学爬上护栏纵身跳了下去,她也没有犹豫,眼睛一闭,什么也没有想就跳下楼,楼下是水泥地,她落地时就听见“咚”的一声,惯性使她的头也撞在了地上,当时就失去了知觉,等她醒来就听见现场一片喊叫,老师、同学都在现场抬伤者,刚才还在的教学楼已经变为平地,空气中灰尘弥漫,随后她又昏了过去,等她再次醒来时,已经躺在医疗点急救帐篷里。

  “我所在的聚源中学在都江堰地区是所重点中学,在这次地震中,初二、初三十八间教室全部倒塌,许多同学都被埋在瓦砾中,现在我和他们都失去了联系”,说到这,小晴爽的眼泪流了下来,但她很快擦去泪水,笑着说,“到了南京,在这里我觉得就像在家里一样,医生和护士姐姐对我特别好,给我梳头和按摩,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可爱的卡通玩具,我知道我马上就要中考,他们还准备了新的书本,我很感激他们,南京的医生真好。”当记者要离开病房时,小晴爽告诉记者,“等腿伤好了我要去做志愿者,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通讯员 张子青

  快报记者 刘峻

  “儿子,可找到你了”

  志愿者帮伤员联系到家人

  彭清全在病床上给千里之外的儿子打电话省人医供图

  昨天下午4点左右,在青年志愿者程科威热心帮助下,今年50岁患高位截瘫的绵竹伤员彭清全终于和远在绵竹、刚刚刑满释放的儿子通上电话了。

  “儿子,我好想你,妈妈没有了,你可知道?”第一时间和儿子通上话的老彭眼角流出了泪水,你不要担心。我现在就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这里条件好得很,有一位程姓小伙照顾我,照顾得很好,是他主动帮我和你联系上的。”

  老彭的儿子在电话那头哭着说道:“爸爸,我也想你,妈妈没有了我已经知道了,你不要伤心,你还有我,我在这里处理一些事情,政府现在统计伤亡情况,我现在一无所有,一有办法我就一定赶来。”

  老彭听着儿子的话,泪水又流了下来,说:“小程,你看这咋办,我儿子刚出来,怎么办啊?”一直陪伴他的程科威一边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细心地喂给老彭吃,一边用家乡话安慰老彭:“你别急,彭大哥,我会帮你想办法的,一定把你儿子接来医院陪你。”程科威告诉记者,老彭的妻子为了保护老彭在灾难中去世了,老彭又是高位截瘫,儿子是他唯一的亲人,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如果能把儿子接过来陪着老彭,相信亲情的力量一定会让他康复得更快更好的。目前,省人民医院已经知道了此消息,也正在想方设法与老彭的儿子联系,并将尽快把他接来与老彭相聚。通讯员 张群 吴倪娜

  快报记者 刘峻

  “别怕,这里很安全”

  伤员总是做噩梦,省人医启动心理援助

  医生正在给伤员做心理疏导省人医供图

  昨天,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启动了心理查房,发现几位心理紧张的特殊患者,40岁的罗志云就是其中的一个。据她自己介绍,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不是病痛让她如此痛苦,而是大脑里对地震的惨烈印象总是挥之不去,常常梦见一个人在地震中奔跑。专家决定治病的同时,启动了心理援助,安抚她受伤的心灵。

  罗志云来自都江堰,在这次大地震中,她的双腿都有严重骨折,并且不是在第一时间受伤的,而是在余震中被倒塌的房屋砸骨折的。这更加深了她对地震的恐惧。她告诉记者:“总感觉地震还没有结束,随时都有可能来,最近老是做噩梦,晚上只要床一动,我就觉得好像又地震了,然后就醒了,醒后感觉一种孤独和恐惧,心里空荡荡的。”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贺丹军主任来到罗志云的床前,拉着她的手,仔细倾听了她的叙述。罗志云也紧紧拽着贺丹军主任的手说:“我想赶快恢复起来,早点能行走,还想早点去打工。”贺丹军轻轻地拉过被子把罗志云露出肚子的地方盖住了,对她点点头说:“那的确是非常害怕,很多人都是这种感觉。”专家告诉记者,患者类似这样的反应是遭受地震后的一个正常心理现象,并不是心理障碍,患者谈到想赶快恢复起来,想早点去打工,说明患者以及家属还是在努力地进行自我调整,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应该进行的是心理援助,而不是心理干预和治疗,对消极悲观的,有自杀倾向的就需要立即进行危机干预。“你不要害怕,你也很坚强,会好起来的”,在专家寥寥数语的疏导后,罗志云的情绪平稳了许多。专家告诉记者,心理援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会根据情况来安排的。

  通讯员 杨涛 快报记者 刘峻

  ■前方手记

  汉旺人的泪

  也可以这样流

  汉旺镇东方街,这里距汶川地震中心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位置之一。

  以东方街为中轴,两侧是东方汽轮机厂最大的生活区,有130多幢家属楼、中小学幼儿园、体育馆、电影院、医院、银行、商场等公共设施,而现在它们只能共用一个名词:废墟。这里已经被宣布为防疫控制区,执勤官兵不准任何无关人员进入。

  体育馆北侧,有一座条式住宅楼整体坍塌,几乎没有站立的钢筋,乐山市消防官兵在废墟上一边清理瓦砾,一边检查是否有遇难者遗体或残留物。一些刚刚翻出来的水泥块上,沾满了发黑的血迹和脂肪组织,高压消防车每隔一段时间,就向新的暴露部位喷洒消毒水。官兵们帮助记者从一堆清理出的物品中拣出了许多存折、银行卡、房产证和保险证,记者翻开几张被污染的存折,上面的存款数依稀可辨,数额最多的一张工行定期存折上有42万元,只是没有时间考证它的主人是否健在。

  汉旺镇上75%的人口是东汽的职工和家属,职工收入远高于当地水平。东汽建厂42年,汉旺镇也完全城市化了,很多人都有私家车,在医院职工停车的地方,一溜私家车被二楼的挑梁压到了地底下只看见车后备箱,一辆“川F88560”的雪佛兰只剩下车牌和保险杠露在地表。地震发生后,一些较新的楼房虽然没有倒塌,但都出现下陷、开裂、倾斜,通道被堵死,很多人被困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建筑中。记者在医院住院部楼前看到这样一条自救通道:4楼的窗户上,一条用多条白褥单结起来的逃生索至今还垂在离地面一层楼高的地方。一位防疫人员告诉记者,听说这里一共下来6个人,虽然伤了但都保住了命。

  和医院一条山涧之隔的就是规模气派的东汽中学,幸运没有光顾这里。地震发生时,有6个班的学生在教学楼里无一人逃出,这里注定成为数百个东汽中年职工家庭的伤心之地。

  从东汽中学出来,记者在一座废墟上,遇到了来慰问搜救官兵的绵竹市委书记、抗震救灾总指挥蒋国华。他告诉记者,东汽的产能是中国汽轮机总量的三分之一,去年的利税为10.5亿,地震发生时,有6000名职工在上班。生产区的车间厂房和设备完全报废,固定资产损失初步估计超过70个亿。目前东汽准备租用场地恢复生产。

  东汽广场上的钟塔,是汉旺镇的标志性建筑,指针永远定格在14:29。镇上的居民在向几里路外的安全地带转移,广场成了唯一能活动的场所。

  23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来到汉旺镇看望灾民。等车转移的几位居民争着告诉记者,那天广场上所有灾民都放开了自己的嗓门,“总理好!”“谢谢总理!”“总理,你是我们的好总理!”声音此起彼伏,整个广场上一片沸腾,很久都无法安静下来。共同经历了大灾,几乎所有人都在情不自禁地流泪。东汽的退休职工刘树先在向记者诉说当天情景的时候,老泪纵横,他说,虽然失去亲人痛苦,但是政府不要忘记我们这些灾民,“汉旺人那天哭,是知道自己没有被忘记,感动呀!”

  快报记者 张欣 发自绵竹灾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