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汶川大地震·声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Medusa:孩子,请不要如此坚强!
· Harrison:灾民端给我一碗面
· 余秋雨:我捐得还是太少
· 彩云飞:地震让女儿一夜长大
· 李晓鹏:高考状元致灾区的同学们
· 绵阳老师:怀念我的学生孙艳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余秋雨:我捐得还是太少
  记者:余秋雨教授,从报纸和网络上看到,您给四川灾区捐款一次就高达二十万元。据我们所知,这是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纪录。很多大企业家,包括拥有几十亿资产的房地产商人的个人捐款都没有您多。但是,您对这件事情又十分低调,还是九久读书网站顺便透露了消息。我们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想法。您以前也做过不少这样的捐助吗?

  余秋雨:也做过一点。华东大水灾那年,我把《山居笔记》的全部稿费捐了。但是杯水车薪,只是稍稍表达自己对他人灾难的态度而已。平日,我和马兰陆续资助了山东、云南、湖南等省份的几批贫困学生,他们每年都寄来一叠叠成绩单,这让我们很高兴,但总是觉得力量有限,做得太少。

  记者:与别人相比,算是不少了。

  余秋雨:也还是太少。马兰这几天一直说,要去义演几场,来增加捐助。她已经向红十字会报名,过些日子还要在四川灾区做义工。我对她说,可以先去做义工,不急于义演,因为能义演的内容不适合现在的全国气氛。捐助的事要细水长流,今年我还有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和《秋雨文籍》出版,应该会有不少稿费,到时候再捐。

  记者:作为一个在海内外拥有广泛影响的著名学者和著名作家,您的这种做法,是否想起到示范作用?

  余秋雨:不,不。做这些事纯属个人行为,是自己心灵的需要,完全没有号召他人的意思。每个人的经济情况不一样,有不少文化人心底善良,但经济拮据,不能强求。我稿费多一点,是读者对我的鼓励。但是,读者的鼓励也是一种“人文对话”,我必须把这种“人文对话”延续下去,而不能停止在个人的经济收入上。另外,帮助别人,救助苦难,是我和马兰从一开始就建立的情感默契。做这样的事,成了家庭的一种精神习惯,每次都会增进心灵沟通。这种心灵沟通当然又与受灾的民众紧紧相连,这十几天来,我们日日夜夜坐在电视机前眼泪不断。与巨大的灾难相比,与军人、武警、医务人员所做的一切相比,我们所做的实在微不足道,越来越感到惭愧,因此马兰下决心去灾区。

  (博主系著名学者 博客地址:新浪 更新时间:5月23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