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在我
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们经历过无数灾难,但没一次像汶川大地震这样让13亿中国人的心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
我们追求过无数梦想,但没有一个像这次抗震救灾一样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发现自己心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物质化的时代,过度得让我们遗忘了自己还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震中在汶川,但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在共赴国难的这些天里,坚强、友爱、关怀、同情、互助、牺牲……这一切,蓦然在我们的心中像花一样绽放。这场灾难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帮助遭受灾难的同胞重建家园,我们同样需要重建我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灾难只是那一瞬,我们找回的精神家园却需要长久的呵护……
截至21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
41353人遇难
274683人受伤
32666人失踪
700亿助灾区重建 全民节约严控公车购置
据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抗震救灾仍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一手要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要坚定不移地抓经济发展:
第一,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第二,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第三,在全国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看到每一面半降的国旗,我都想敬礼!
为了逝去的每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命,国旗缓缓下降。共和国近一个甲子以来,五星红旗第一次为灾难中死去的百姓而降。
为了逝去的每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命,13亿人肃穆流泪。上下五千年来未有此等国殇,连续3天的全国哀悼日第一次为灾难中死去的百姓而设。
为了逝去的每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命,喇叭声、汽笛声凄厉共鸣,第一次为灾难中死去的百姓响彻天际;满城裹素,公共娱乐活动第一次为灾难中死去的百姓而停……
国旗默默无声,伫立旗下的每个人却震撼在心。原来,至高无上的国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紧密相连。五星红旗缓缓下降,托起的却是生命的尊严。
“看到国旗降低了一半,可我却觉得它飞扬得比原来还要高。”一位大学生这样写下当天的日记。
“我从来没有觉得国旗这么鲜艳、这么美。”一位朋友给记者发来短信,“看到每一面半垂的红旗,我都禁不住想向它敬礼!”
“半旗下,摧肝胆。玉宇有崩缺,中华记心田。”悲恸在胸,诗人朋友施伯天给记者发来他的词作。
国旗原来也是有生命的,它由我们每一个人组成。只有这样的一面旗帜,它才会在任何时候都迎风招展,温暖被它护卫着的我们每一个人。一位评论家用最平实而诚挚的语句解开曾经困扰一代人的心结:“我是爱这个国家的,但国家爱我么?经历了这场灾难,经过了这次国家哀悼,我们可以说了:我爱国,国也爱我!”
这三天,让我们好好陪伴你们
19日14时28分,成都的天府广场,万余名群众汇聚在这里哀悼死难同胞,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世界上仿佛一下子只剩下两种颜色:黑色、白色。人们身着素色,胸前别着白花、白纱。只有手里拿着的玫瑰、百合、菊花、栀子花,无声地跳跃在黑白之间,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当喇叭和汽笛收起长鸣,人们抬起面庞,泪水早就沾湿衣襟。一朵、两朵,很多人散向广场四周的绿树旁,将胸前的白花摘下来别在树上,片刻过后,棵棵绿树白色尽染……
行走在成都大小街巷,白底黑字的横幅随处可见:“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往常的气球和大红拱门、五颜六色的商业海报似乎一夜遁形。
在无限的网络世界,“哀悼”也成为前所未有的集中主题。“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网络公祭活动”从19日14时28分正式启动。活动结束后,专题网站将建成“汶川大地震纪念馆”,在网上长期保留,永远纪念。敬献虚拟鲜花、写信缅怀遇难亲人、留言勉励生者……一向喧闹的互联网释放着宁静与温暖,传递着人性和坚强。
或许,我们素不相识;或许,你从未走出过生活的那座大山,可是这3天,请让我们好好陪陪你们,让你们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不再孤单。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人和人是这么需要相互守望、相互慰藉。2000多年前孟子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而2000多年后的我们却对“守望相助”一度漠然,经历了这一场强震我们才知道,只有守望相助,我们才能共赴国难;只有相互搀扶,我们才能走向明天。
这一刻,深深体会到什么是爱国主义
怎样的一句话,才能让亿万国人同声呐喊?如今我们找到了答案:“中国加油!”
祖国大地,同声共气,广场上、废墟前、校园内……抹去泪水的人们握紧拳头,一遍又一遍地激情高呼:“中国加油!”“中国自强!”那一刻,“国家”一词从来没有如此令人动情。究竟先有家还是先有国,再也无需讨论,因为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也同样没有家。
举国哀悼,苍生有幸;万众齐呼,国家有望。
每当在废墟前采访一次,记者的心就要被触动一次。或许前一天你还在为生活忙碌,瞬间所有的梦想都会被轰然倒塌的屋宇掩埋。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和渺小。而所有人的伤痛和沉重一旦汇聚在一起,便拧成了一根坚韧的绳,将灾难的摧毁欲牢牢牵住!
强震发生后仅1个多小时,共和国总理温家宝就已经出发赶往灾区。年迈的他奔走在余震不断的路上,安抚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哭,自己却早已老泪纵横;
胡锦涛总书记踏上了灾区的废墟,坚定地大声喊出:“再大的困难,也战胜不了英雄的中国人民!”
第一时间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洪流般涌向四川、涌向灾区。
一个人、一个家或许很无助,但是国家的力量却无比强大。它的强大,其实就来自每个人、每个家。在“中国加油”的高喊声里,多少年的“强国梦”,正在走向真实。一位教师感叹:“学生们都深深体会到什么是爱国主义了!”心灵的撼动,胜过一万句空洞的口号与理论。
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就在人们都认为废墟中不可能再出现奇迹时,奇迹还是再次出现。20日下午6点多,彭州市龙门山镇60岁的王有群从废墟中成功获救,至此她已被深埋196个小时!通常,地震后72小时内是“黄金救援期”,往后则希望渺茫。然而这次救援中,生命奇迹一次又一次被刷新。这让我们一方面惊叹“坚持就是一切”,更让我们对一丝也不放弃的搜救工作心存感念。假若只因“72小时定律”便放松或放弃对废墟下的搜索,又何来这一个又一个奇迹!
记者在采访中,曾经数次现场目击废墟搜救,哪怕生命探测仪已经显示下面没有生命迹象,救援人员还是会一遍遍地重试,同时他们一遍遍登上随时可能再度坍塌的废墟,大声喊:“里面有没有人,能不能听到?”台北市搜救队副队长郭恩书对记者说,“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决不会放弃!”
救人、救人,还是救人,不抛弃、不放弃。这两天,成都上空的直升机马达声似乎更加频繁,深山大救援进入攻坚战阶段。山体移位、道路被封,子弟兵们或高空跳伞,或徒步突击,越来越多的精兵强将闯进了层峦叠嶂包围着的一个个“孤岛”,哪怕村里只剩几个人。就在前一天,记者还亲临了一场水、陆、空大救援,什邡市宝山村的几个高山水电站自从震后便与外界失去联系,地震后道路被毁、一个湖泊变成了两个,救援任务极其艰巨。在山腰的现场指挥部,成都空军、南京空军搜救团、前方突击小分队,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援行动,动用了直升机、皮划艇、各种空投物资,每一位官兵的脸上都挂着急切。记者本以为山上被困的灾民会很多,可是当地乡亲们说,3个电站加起来约有15人。相比之下,救援的人数是被困灾民的多少倍啊!
这就是对生命的尊敬,对人的尊敬。人是第一位的,不分贫富贵贱。
正如我们连日来所看到的,对人的尊敬空前显现。央视主持人赵普在直播中不禁哽咽使得直播略有中断,但是“挑剔”的网友们却将他称为“最优秀的央视主持人”。他在连线前方记者时,我们经常听到他首先会问:“你现在的采访会干扰他们的救助工作吗?”他说,如果因采访而干扰了救助,情愿放弃连线。这一刻,什么都比不上人的宝贵。
日本救援队在挖出遇难者遗体时,集体默哀。这一刻,生命是不分国籍的,尊重每个人,无论生者还是死者。
前天行进在绵竹通往遵道镇采访的路上,路边一所特殊的精神病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因为地震,精神病院内搭起了几顶救灾帐篷,院方将精神病人全部集中到了救灾帐篷里暂住。这一刻,人还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病人。
失落已久的情感,重回我们心中
“你收到了吗?”采访间隙,记者同行们在msn上交流并上传着这样一首诗: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 /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爸爸的拳头/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模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读了一遍又一遍,哭了一遍又一遍。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只是我们有时遗忘了它的存在,或是故意将它掩藏。如今,请真诚地把它找回来吧!
让我们找回亲情。母爱和家的温馨,我们往往习以为常,只有丢失了才知道它的宝贵。在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里,救援队员奋力清理开废墟,一名死去的年轻妈妈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宁静安详。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在刻意地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此情此景,谁可以堪?
让我们找回友情。伸手不见五指的废墟下,谁人给你安慰?你的同学,抑或你的同事,同遭此不幸,你们是否能够相互支撑到底?在施救现场,救援人员不止一次面对两难:埋在差不多方位的两个人,竟然还在相互推让:“先救他”,“我还好,先救他”。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他们也是这样在废墟下面相互安慰,提醒对方不要睡着、不要放弃。这样的友情,经过了黑暗的洗礼,散发着迷人的光晕。
让我们找回爱情。在房子、车子成为择偶主导标准的当下,真的还有爱情尤其是患难与共的爱情吗?灾难中我们找到了答案:20岁女孩殷妞妞和未婚夫被埋废墟中,她先被救出后拒绝到安全的地方,而是一直跪在废墟前跟还埋在里面的未婚夫说话、鼓励他,直到29小时后他被救出,可是,他永远失去了左手。坚强的殷妞妞说,“这一生,我来照顾他,我要做他那只被截去的左手。”
让我们找回师生情。一座座垮塌的校舍下,一个个普通的教师,用自己的身躯顶住楼板瓦砾,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怀中学生的明天。这样伟大的爱,足以令天地动容。
让我们找回人间真情。困境中,人间大爱无处不在,越是艰难爱就越深,哪怕是面临死亡的威胁。记者日前作为志愿者随同南空某搜救团在清平乡的深山里施救被困群众,因为载重有限,只能先救病人、老人和孩子。本来迅速涌向舱门的人群很快停住了,灾民们默默地后退,将身边的病人、老人和孩子们往前推……这一幕给记者难以名状的震撼,出去就意味着生存,然而灾民们却将这一机会让给了别人。他们用最朴实的话对记者说,“伤员和老人、小娃不容易,我们等下一批。”
顽强的子弟兵,让我们学会了感恩
如果你问,满目疮痍的群山,还有什么是最美的,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一顶顶军用帐篷、一件件迷彩服,就是跳动在川西大地最美的景色!
乘坐直升机进入灾区深处,脚下一处处灰白色的废墟就像一个个疮疤,贴在青山丛中。而每一处废墟不远处,肯定会有一排排新扎的军绿色帐篷,会有一队队蜿蜒的救援战士。再一看,其实深山里早已没了路,可以想象这些帐篷费了多少的艰辛才得以驻扎,翻山越岭的战士们脚下究竟磨出了多少个血泡……
“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吧!”余震中摇摇欲坠的教学楼眼看就要坍塌,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面对拖着他的战友扑通跪了下来,大哭,“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这位战士的话,令全中国为之感动。
每次面对子弟兵的采访,我经常不忍直视他们的面庞,这群20来岁的小伙子,连续多日高强度的救援,他们的身体早已疲惫,厚厚的尘土蒙上他们的脸,但眼睛里却传递出坚定的信念和救人的急切。白天,太阳把他们晒得黝黑黝黑;夜晚,蜷缩在帐篷里对付一宿,吃着压缩饼干和方便面,几天没有水刷牙和洗脸。这样的年纪如果在家里,应该还是父母宝贝的时候。就在前天,记者采访了10位即将徒步进入重灾区清平乡一个深山村落救援的特种兵,其实他们从13日抵达四川后就一直辛苦地连续作战,但他们却说,“到了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特种兵往前冲的时候。”
部队领导也纷纷到了一线。在一场救援中,一位武警消防人员多次爬进废墟与被困者商量救援方案,后来人们注意到他的制服才发现,原来他是位将军;在什邡宝山村的救援中,成都空军副司令员林杰告诉记者,“如果不到第一线,我还算得上是指挥员吗?”在南空某搜救团,团长、政委、参谋长和特级飞行员们无一例外,冒着烈日风吹时刻待命在停机坪,需要时甚至在停机坪上铺个睡袋就地过夜……
部队爱人民,人民也爱部队,只要是有部队的地方,就有百姓熬了米粥、蒸了馒头送过来,虹口的一位79岁的婆婆,坚持要给群众和官兵近5000人做饭……官兵们的顽强和奉献,让我们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诚挚地喊出:谢谢你们,人民的子弟兵!
我们活得从来没有这样充实
这场巨大的灾难没有击垮中国人,相反我们活得从来没有这样充实。
曾经为了钱,我们哪怕内心再空虚也无所谓。可这次灾难发生后,“最不值钱的”就是钱。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以分、以秒为单位,以几何级数倍增。普通收入的群众、民营企业家、公务员、明星、国际友人、各种民间组织……纷纷慷慨解囊,现金、支票、物资,不论多少,尽是爱心。甚至一些下岗职工、低保人员也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当负责募捐的工作人员不忍心地问他们“钱捐了你们还怎么生活时”,却只听到一句“不用管我们”。
当流动采血车开上街头,排队等候献血的人摩肩接踵。日前流动采血车应快报之邀开到报社楼下接受员工和附近群众献血,不到一会儿工作人员就冲着有增无减的队伍喊:“人太多了,太多了!”曾经,献血甚至需要发文件来动员;而今,“我要献血”已经成为一句口号,一些排到自己却不够献血条件的人,甚至因此与工作人员“翻脸”:凭什么不让我献?
强震让众多灾区儿童失去了父母,“让我们来做你们的南京妈妈!”快报96060开通的捐助和认养热线,几乎被读者打爆……
我们做的还有更多。来到四川,记者第一次被“志愿者”这三个字所深深感动。无论你走到在哪里,总能看到身穿统一服装的志愿者,还有川流不息的志愿者车流,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省市,但一张“我们都是汶川人”的车贴,给了他们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为了不占用救援通道和物资,他们或是将救灾物资在接收点卸载,或选择公共交通或步行前进。因为志愿者实在太多,为了争取一个帮扶伤员的机会,他们选择在医院的大门口排队接受挑选,“公平竞争”……
所有这些,没有一件事是为了自己,但我们突然发现,帮助他人让我们活得更加充实。
重建家园,坚强的灾区人民感动你我
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还远没消失,灾区的人们已经开始重建家园。在一些不太危险的地带,已经有灾民回到一片废墟的家里寻找还能用的物品,“房子是塌了,日子还是要过的,今后我们还会再盖!”
停工了,可厂子终归还是要开。几天前记者前往绵竹市汉旺镇采访,在进入镇子的通道处遇到三个年轻人,因为交通管制他们无法进镇,就扒着车窗哀求说:“求求你们了,带我们进去吧!”上车后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是镇上最大的企业东汽集团的职工,地震时他们成功逃脱,不过厂里和整个镇子受损严重,楼房尽塌,有不少人被埋。本来,他们应该跑得更远以求安全,但他们留在邻村做志愿者,帮助灾难中受伤的人。后来听说救援工作进展很快,他们不顾频繁的余震急着想回厂里看看,“希望我们不久就能复工”。
昨天的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直播中,记者正巧听到了这次受灾最严重的东汽集团已经逐步开始重建并复工的消息,不禁再次想起那三个年轻人。其实,像这样的重建工作在12日强震发生后就已开始,来自江苏、湖南等全国各地的电力企业相继抵达灾区,深入各受灾乡镇,重建电站、逐步恢复供电;各大通讯、通信企业也在第一时间将工程车开进灾区,尽可能将信号覆盖到绝大部分地区。
而心灵受到打击最大的孩子们,也逐步找回了笑容,你一群我一伙地在灾民安置点的救灾棚里做起了游戏;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则已逐步复课,孩子们又重新捧起了书本……
我们和灾区人民,究竟谁被谁感动?
今天,让我们期盼,灾难后的中国更强大,人民更团结;灾难后的我们洗净心灵,浴火重生。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发自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