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专题·精神家园 浴血重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在伤口的 最前沿感受中国疼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在伤口的 最前沿感受中国疼痛
  大地震发生后,快报先后派出9名特派记者,进入灾区。

  灾难面前,我们的记者饱含着泪水。那些被吞噬的生命,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一个个生还的奇迹,又让我们见证了生命不屈的力量。

  灾难面前,我们的记者又无比坚强。因为大爱是无处不在的。一些人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一些人一直奋战在救援的一线,而源源不断的是来自全国的志愿者。

  在伤口的最前沿,我们感受中国的疼痛,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从此,让我们更加深信,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于是,擦干泪水,我们记录下看到的一切,然后更坚定地前行。

  废墟上的“玫瑰花”带来重生的希望 南都 摄

  选择坚强 无畏前行

  ■快报特派记者 刘向红

  

  5月16日启程赴灾区

  采访地:成都、都江堰、北川

  苍天落泪。前天晚上开始,灾区下起了倾盆大雨,一如举国哀悼者的心情。

  没有哪一次采访让人如此心伤。记者刚进入成都,便掉入悲痛之中。在人流不息的街头,救护车拉着凄厉的警笛,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在规模庞大的华西医院,到处都是伤员,大人的呻吟声小孩的哭喊声,撕心裂肺;在接收学生灾民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死里逃生的高中生们一个个眼露恐惧,不时有人抱头大哭。重灾区的情形更让人心如刀绞。在都江堰城区、在什邡市红白镇、在平武县南坝镇,几乎看不到几座完好的房屋。

  没有哪一次采访让人如此感动。在都江堰聚源中学废墟中,蒲斌老师双臂张开,身下是五个孩子。救援人员说,蒲斌只要再向前跨一步就安然脱险,他一定是为了救孩子。

  在成都市红十字会门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涌来,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到第一线去,出一把力。他们并不富裕,无锡的苗啸锋白天去救援,晚上露宿街头,回家前,他把口袋所剩的一点钱,全捐给了灾民。

  没有哪一次采访让人如此振奋。5月17日,都江堰市海虹小学开始在帐篷里复课。琅琅读书声,让身处废墟中的人们为之一振。5月19日,都江堰聚源中学也开始复课。“伤痛时,哭出你满腔悲痛!害怕时,喊出你内心恐惧……”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一张张白纸撕成碎片,随之而碎的还有悲伤和恐惧。

  更令人激动和感动的是,5月19日14时28分,在成都天府广场,数以万计的民众自发聚集在一起默哀,为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哀悼、祈祷,之后,万人高喊“雄起!”“中国加油!”身处其中,无一人不为之振奋,不为之热血澎湃。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振奋意志,无畏前行!

  一路悲伤 一路感动

  ■快报特派记者 陈泓江

  

  5月19日,随快报志愿者赴灾区

  采访地:成都、绵阳

  19日上午,当发往成都的东航班机起飞不久,空姐在机舱内开展了募捐活动,短短数分钟,乘客向灾区募捐了2036元,带头的是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趟去成都的飞机上,乘客大部分是奔赴灾区的解放军官兵和志愿者。

  “我采购了两箱抗生素和消毒水,我要把这些药品送到急需的灾民手里。”坐在我身旁的是东南大学一名研究生,他怕家人担忧,瞒着父母奔赴灾区,要当一名志愿者。

  下了飞机,机场满是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和志愿者的身影,大批抗灾物质源源不断地抵达。面对此情此景,我的眼角湿润了,“万众一心,还有什么样的灾难能吓倒我们?!”

  到达成都的晚上,虽然住的房间可以看到地震造成的裂缝,6-7级的余震警报尚未解除,大街上到处是当地市民搭建的防震篷,但我不能惊恐而逃,我要完成自己的使命,相对于在最前线的同事和那些舍生忘死的救援人员,这算什么!

  一个小女孩的三幅画

  ■快报特派记者 高国

  []

  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爸爸抱着她,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不说话,拒绝志愿者递上的食物,双手紧紧缠在爸爸脖子上,生怕一松手爸爸就会离开。

  从她爸爸口中,记者得知,孩子的母亲在这场地震中不幸遇难,很多同学也遇难了,小女孩目睹了这一惨状,获救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从前的活泼不见了。

  志愿者哄了好一会,她才从爸爸怀里下来。别的孩子在画画,她怯怯地拿起画笔,说:“我想画画。”

  第一幅画:一个小女孩和一只蝴蝶。

  第二幅画:一个家,家里有一张床和一双小鞋子。

  第三幅画没有画完,刚画了几笔,看不出来是什么。

  她画着画着,突然扔掉画笔,哭了。

  在志愿者的劝导下,她重新拿起画笔,并没有继续刚才的画,而是写下了一行字:妈妈,我好想你,我真的永远看不到你了。

  这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这场地震夺去了她的妈妈和很多同学。

  心理专家说,第一幅画,表达思念同学;第二幅画,反映灾难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她的脑子里时刻有这场痛苦的经历;第三幅画,表达失去母亲的那种无以言状的悲痛心情。

  “这么小的孩子,经历这样的劫难,对她以后的人生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可能要用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恢复。”专家说。

  震后,我们需要做更多的事,来抚慰像她一样的孩子,鼓励她勇敢面对以后的人生。

  这次,我们用心灵在看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

  “以前我只有看韩剧才会熬到半夜三更,没想到最近为了看救灾直播,也天天熬到凌晨两三点。”一位朋友对我感慨,虽然她人在远离震中的南京,心却始终牵挂四川灾区,不管报纸、电视还是网络,只要跟灾情有关的消息一个都不会漏。

  按传播学的观点,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好奇心与关注度,最多在两三天内就会衰减。然而,汶川强震已经过去10天,我们的心为何仍然揪着放不下?朋友的感慨让我终于明白,吸引她的不是新闻,而是对受难同胞的手足情深。

  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何止一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还有不久前的缅甸风暴,每一幕都是人间惨剧,我们同样关注并奉献爱心。但是更多的,我们在用眼睛看,而这次的汶川强震,灾难就降临在我们兄弟姐妹身上,我们是用自己的心在看。

  正因为如此,当我来到一线灾区采访时,很快在记者身份之外,找到了另一个身份:志愿者,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位受灾的同胞,“做新闻”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而广大的媒体同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更是令人敬佩的人性的光辉。当央视主持人赵普在直播中哽咽落泪,当四川电视台的主持人们全部身穿黑衣佩戴白花出镜,我们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美。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人的生命重要。每次打开电视,不禁总会想起在“9·11”那个灾难发生后,凤凰卫视女主播陈晓楠在主播台上说的第一句话是,“观众朋友对不起,我没有化妆……”她的话,让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共鸣,对人的尊重,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

  为了孩子的微笑

  ■快报特派记者 朱俊骏

  []

  看见满地的尸体,我没有哭,但是,当第一个孩子从废墟中被救出时,我却泪流满面。北川,这个曾经美丽的县城,被一场地震夺走了几乎所有的孩子。中学、小学、幼儿园,一片废墟。

  5月14日,我在废墟上碰到一个中年人,他背着一个箩筐,上面盖着被子,神情悲伤。箩筐里,是他唯一的儿子,他扒了一整天,才从废墟里挖出孩子的尸体。面对记者的询问,他张了张嘴,流下了眼泪,但没有声音。他背着儿子的尸体,仿佛背着一个易碎品,小心翼翼走过废墟,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王士军,南京消防支队战训处处长,这名身材魁梧的男子汉,从废墟里救出了很多人,也抬出过无数的尸体,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是,一天深夜,在一片幼儿园的废墟里,他掏出了10多个孩子的残肢断臂,没有救出一个活人。这次,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5月19日下午,九洲体育馆,绵阳最大的灾区群众安置点,默哀刚刚结束。一个孩子挣脱父亲的手,笑着来到了广场,因为他看见一架飞机飞过,空中拖着长长的烟雾。

  挺住!孩子们的微笑,是最大的安慰。

  泪水中收获坚强

  ■快报特派记者 张星

  5月14日,随江苏医疗队赴灾区

  采访地:平通、北川、绵阳

  置身于这场劫难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流泪。

  在平通镇中学,埋在废墟下的学生向前来救援的老师伸出了手,用微弱的声音叫着:“老师,您给我一点点力量吧!”老师发疯似的扒着碎石,但孩子还是在他面前永远闭上了眼睛。老师颤抖着回忆时,我哭了……

  一瞬间,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孤儿、失去了同学或者被截肢,但在悲伤和焦虑之后,他们仍然充满希望地等待。北川中学幸存学生合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时,我放下采访本和相机,也跟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我哭了……

  后来,我不哭了。悲伤让我收获了前行的力量。

  在绵阳市人民医院,医生张瑛刚刚打开产妇的腹腔,大地震动了,手术台开始晃动。张瑛和护士努力稳定住手术台,继续手术,直到第一个“地震宝宝”诞生。

  这次采访让我读懂了责任……

  在灾区,每天都能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免费接送灾民,千里迢迢送来食物,他们中有工人、白领、大学生、农民、退伍老兵,但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这让我看到了团结……

  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从四面八方开进灾区的车流里,我们的心越来越坚强,那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那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那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通往重灾区北川县城的公路两侧,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显示着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路边的村落里,零星升起了炊烟。

  希望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一切快快结束吧

  ■快报特派记者 泱波

  5月15日,随第二批江苏地震救援队赴灾区

  采访地:什邡、北川、绵竹、青川

  北川、什邡、绵竹、青川,几天来,连续奔波在这几个地方,如今要离开了,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这一切快快结束吧。让遇难者早日安息,让幸存者早日安家。

  余震、塌方、死难者,这些词语让我内心非常的疲惫。

  地震的波及面广,受灾地区分布广,从这个灾区到那个灾区,常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觉也睡得不安稳,连续多日在余震的摇摆中度过。在现场废墟中扒出来的死难者,不敢看,恐怖的场面经常出现。

  几天来,失去亲人的哭喊声不绝于耳。72小时,100小时,120小时,生命的奇迹一个个出现。我却希望没有灾难,这样就不用等待奇迹出现,就有长长久久的平安。

  然而,这不可能!

  我们必须面对。为了让笑容回到每个孩子的脸上,让每个父母不再孤单。

  走进曾经美丽的小城

  ■快报特派记者 顾炜

  5月16日,作为志愿者启程赴灾区

  采访地:成都、都江堰、绵阳、青川

  5月18日,北川县城沉寂得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无法相信,这片废墟曾经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在一幢倾倒的居民楼前,不经意间瞟见废墟上有一只钟,推近焦距,突然一股悲凉涌上心头。

  钟上的时间定格在2点28分……

  我将右手放在左胸前,闭上眼睛,两滴泪轻轻滑落。

  愿逝去的生命,在通往天堂的路上,彼此紧握着双手。

  在灾区习惯余震

  ■快报特派记者 卜言科

  5月18日启程赴灾区

  采访地:成都、北川

  “你感觉到余震了吗?”前天下午,在北川县城外,一名消防战士问我。

  我摇了摇头。

  “恭喜你,你已经习惯了,”他和我开起了玩笑。

  第一天到北川,就感受到两次强烈余震,像在公交车上颠了一下。同一天晚上,我睡在帐篷里,一阵阵的余震通过背部传到了全身,让我毛骨悚然,搜救犬在四周狂吠不止,我惊坐起来,战士们却在身边熟睡不醒。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一个个问身边的战士们有没有感觉到余震,得到的却多半是没有的答案。一位战士说:“没有余震我睡不着。”

  在灾区,人们真是习惯了余震,因为一天多达百次以上的余震,让人适应了摇摆的地面。无论是媒体同行、搜救人员、医疗队员还是志愿者,都是如此。

  在这儿,没人有时间去害怕。快!快!快!所有人只有一个想法,多做点事,为我们的兄弟姐妹。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