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老夫妻带着孙子来宁投奔妹妹
腾出社区活动室
让他们安家
“南京,就跟我老家一样!”昨天,78岁的毕长福老人,握着白下区月牙湖街道卫桥南航社区主任的手,激动地说。
汶川大地震后,家住都江堰市的毕长福将两个儿子留在灾区当志愿者,自己则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子,从远隔千里的灾区来宁,投奔妹妹。不过,妹妹家不足20平方米,毕长福老两口和两个孙子只能打地铺,3天以来他们一直有“难民”的感觉。
昨天,社区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当即将他们安排住进了社区的活动室,购置了生活用品,还安排了他们的小孙子到南京中山小学就读。两位在地震时感觉“什么都完了”的老人,现在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3天了,老太太仍觉“地动”
昨天,记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宿舍区一个低矮的小平房里,见到了吴二珍。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显然被吓坏了,她坐在床边,神情有点呆滞,小姑子拉她出门走走,她却怎么也不肯。
“她现在就怕看到高楼。”小姑子告诉记者,嫂子来宁3天了,自从进了她家门,就不肯再踏出家门,她恐高楼,总认为“房子要倒了”。即使坐在家里,她还觉得“地在动”,她总是问小姑子:“地怎么老是在动啊,是不是又有地震了?”
这次地震对她刺激太大了!
据了解,吴二珍5岁时便失去了双亲,童年过得很苦,到处流浪,直到嫁给毕长福,日子才安定下来。婚后,他们定居在都江堰市宁江小区。如今,三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都在都江堰工作。老两口每月有将近2000元的退休金,还养了一条爱犬“心心”,在地震之前,一家人日子过得舒适又惬意。
“我真命苦,没招谁惹谁,就成了受灾的人,有家回不去了。”吴二珍老泪纵横,像个孩子般抽泣起来。她告诉记者,地震时,她正和老伴在棋牌室打牌,突然之间天摇地晃,“晃得太厉害了,我站不稳,想抓老头,就是抓不到。”吴二珍说,等她跌跌爬爬跑出门时,回头发现很多房子成了废墟,空气中弥漫着灰尘,而自家的房子也全是裂缝,犹如蜘蛛网一般。
“我家房子没倒,但是已经不能进去了。”吴二珍念叨说,“家里还有一袋大米、一桶油没带出来。”
房子没了,人没事就好!
这几天,大孙子毕立形影不离,陪伴在吴二珍身边,安慰老太太。“这孩子很孝顺!”爷爷毕长福十分欣慰。
地震时,毕立正在家上网。第一个地震波传来时,他以为邻居家在装修。“等我醒悟过来,意识到地震时,人已经站不稳了。”毕立说,他赶紧歪歪倒倒往厕所跑,后来又意识到不对,发生火灾往厕所跑才有用!接着,他赶紧往楼下冲。
“下楼时,我看到小区很多人在往广场上跑。”毕立说,大家边跑边惊叫。他在人群里,搜索了一遍,没发现爷爷奶奶,于是赶紧往爷爷奶奶家跑。不过,屋子里空空的,只有爱犬“心心”蹲在小板凳上瑟瑟发抖,于是他一把抱住“心心”朝楼下奔。下楼之后,他才意识到楼房裂了一道道很大的裂缝,成了危楼。
“房子没了,人没事就好!”看到毕立,又找到了小孙子毕有成,78岁的毕长福庆幸极了。毕长福说,小区有个卫生院,他看到好几个伤员救治未果,尸体被抬了出来,排在小区里。“他们比我们可怜多了。”老人再次流泪。
地震发生2个小时以后,毕立回了一趟家,又去了爷爷奶奶的屋子,把身份证、银行存折、现金拿了出来,还顺便带了一点吃的。
“第一天我们就吃我从家里拿出来的东西,第二天政府救济的面包和矿泉水就送来了。”毕立说,除了不能洗澡之外,他们一家没受太大的罪。
南航社区:
像对居民一样善待他们
毕长福的妹妹和妹夫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宿舍区一间临时过渡房里。房子不大,只有十几个平方米。毕长福等人来了之后,妹妹、妹夫就和他们一起打地铺。
“今天早晨,我们才听说他们家来了灾区的亲戚。”白下区月牙湖街道卫桥南航社区主任朱晓娟告诉记者,他们相当重视,当即决定腾出社区活动室,铺上两张床,让毕长福和孙子住进来,并表示,对待他们会跟小区居民一样。
毕长福告诉记者,社区不但添齐了生活用品,街道工委书记还悄悄塞给他1000元钱。
更让老人感动的是,社区还帮12岁小孙子毕有成联系了学校,在南京中山小学上六年级,孩子的学习一点都没耽误。毕长福说,他们原本有“难民”感,一直在担心今后该怎么办?如今,“感觉南京和我们老家一样”。
通讯员 祝鲲鹏
实习生 李胜华
快报记者 钟晓敏 文/摄
毕长福(右)受到卫桥南航社区的热情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