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哀悼日·直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泪水流满脸庞 坚强放在心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2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14:28,快报特派记者感受地震灾区现场
泪水流满脸庞 坚强放在心底
  哀悼日

  那一刻

  天塌了

  地抖了

  山崩了

  你们就这样远去了

  我的如花宝贝

  我的兄弟姐妹

  我的父老乡亲

  

  天堂之路走得还好吧

  没有鲜花

  只有瓦砾

  没有阳光

  只有泪水

  这一刻

  我拼齐被震碎的心

  为你们送行

  心灵触动

  一次已足够

  14点28分,绵竹市遵道镇的一片废墟前。

  原本一派繁忙的救援场景瞬间定格,推土机、挖掘机、吊车,100多个小时以来首次全部停止工作。有人在默默落泪,有人咬紧了嘴唇,有人紧蹙眉头,短暂的寂静中足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即刻,所有的车辆在同一刻按响了喇叭,持续而凄厉……

  我的手里还拿着采访本和笔,此刻却重似千钧,怎么也抬不起来。我不想记,哪怕就一个字。连日来的所见所感,早已尽在我心,此刻正翻江倒海,一幕幕,自难忘。    

  当喇叭声响彻天际,我泪眼迷蒙。这响声,一定盖过了山崩地裂的那一刻。不要怕,我们为你们送行,每一位逝者都值得我们尊重,你们用生命承受了这场灾难。

  当喇叭声响彻天际,我给自己信心。每一次深入采访,眼前所见都让人难以接受,是否人真的如此脆弱?但是继而,我总能源源不断地收获来自内心的感动,每一张救援战士的脸,无论是士兵、参谋长,还是将军;每一位志愿者的汗珠,无论是洋面孔还是中国人;每一位幸存者对生命的感恩,知足而自强。这种力量汇集到一起,面对所有的消极和恐惧都无坚不摧。

  当喇叭声响彻天际,我明白了什么是生命。废墟中的存活者用160多个小时的奇迹,证明“决不放弃”四个字的无限可能。救人、救人、再救人、还是救人!当灾民重新回到已成一片废墟的家,搜寻还可以使用的东西时,他们已经战胜了起初的惊慌,像燕子衔泥般,期待并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孩子们的大眼睛里,不再只有晃动的泪珠,太阳的光晕在闪烁……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永怀希望,永不放弃。

  我们很久没有这样的触动,但一次已经足够。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哀悼日,为遇难同胞祈祷

  新华社图片

  流泪吧!但不哭出声来

  每个人的胸口都佩戴了一朵洁白的纸花,上面一个黑色的“悼”字。这上万朵纸花是众多志愿者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赶出来的。

  九洲体育馆,这个安置了上万名灾区群众的庞大建筑,在午后的阳光中闪着刺眼的白光。白色是最符合当下氛围的颜色。广场中央有三根旗杆,都下了半旗。体育馆的高音喇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着国务院关于全国默哀的公告。

  上万人的体育馆里没有任何的嘈杂声,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这些灾区来的群众坐到自己的床铺上,有的在睡觉,有的在整理捐赠来的衣物,有的在吃饭。当天中午,他们除了米饭之外,还能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茄子。

  14:00,哀悼即将开始。在体育馆二楼东侧的一个铺位上,一个76岁的老奶奶正在梳头。这位老奶奶姓李,在这次地震中,她失去了老伴,还失去了一个儿子。她很仔细地把头发挽了一个髻,随后,又从捐赠的衣服里拿出一件黑色的外套,把身上满是泥土和灰尘的衣服换了下来。穿着干净的衣服哀悼逝去的人,是对死者的尊重,这是当地的一个习俗。老奶奶把衣服换好后,颤巍巍地站起来,往广场走去。这时,地板突然一阵微微的抖动,余震又来了。老奶奶没有停下脚步,来到广场上,和其他人一起,朝着北川这个方位,低下头,那里,埋着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也埋着他们一辈子都不会遗忘的伤痛。

  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眼泪,但是,我们都抿着嘴,防止自己哭出声。有些人的肩膀抖动得厉害,旁边的人就会搂住他,进行安慰。

  这是一个沉默的追悼会,但沉默里透着坚强。

  3分钟过去了,但许多人站在那里,仍然保持着低头的姿势,久久不愿离开。这场悲剧需要他们用余生来哀悼。

  就在警报声在上空回旋的时候,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光着上身,蹦跳着来到父亲的背后,抱住他的腿,想要说些什么,但父亲没有理他,仍然低着头。小男孩感到了无趣,离开父亲,继续往广场上走。他突然抬起头来,他的上空是一架正在飞翔的飞机,拉出了两条长长的白色烟雾。

  小男孩抬着头,忽然笑了。

  希望这场悲剧的阴影不会在这些孩子心中留下一辈子。

  快报特派记者 朱俊骏

  面对灾难,选择坚强

  昨天14时28分,被安置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的灾民学生们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正在采访拍照的我,放下了相机,低下了头,闭上双眼,为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祈祷,祈祷他们在没有回路的世界里永远幸福。

  3分钟的时间里,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这几天遇到的画面。这几天,死亡的阴影,在地震灾区的残垣废墟上徘徊游走,不断传播着悲怆的消息;这几天,我们的眼睛一直蒙着层层泪水,看着那揪心的画面和涌动的爱心,再坚强的人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但是昨天,我没有哭。现场的很多人也没有哭。大家都选择了坚强。“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我采访的北川中学幸存的一位老师说的。的确,一切都在好起来。不是吗?虽然现在救援人员还在灾区不停地搜救,但好消息也不断传来: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在没有伴奏的国歌声中复课,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也正式开班,小欣宜的伤情明显好转,亲人也找到了;第一个“地震宝宝”健康出院……下面几天,这样的好消息应该还会不断出现。面对天灾,我们可以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心生怨恨,但我们明白,怨天尤人不会让逝者复活,勇敢地站起来才能重建我们的家园。逝者已去,生者犹在,面对灾难,我们怎能不选择坚强?

  快报特派记者 张星

  小欣宜的亲人找到了

  小欣宜正接受救治 资料图片

  温总理为她让路、江苏医生为她手术的小女孩宋欣宜,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很多人看到可爱乖巧的小欣宜,表示要收养她。小欣宜现在怎么样了?记者昨天在绵阳市第三医院采访时获悉,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小欣宜的情况也开始好起来,不仅病情明显好转,而且她的亲人找到了。

  躺在病床上的小欣宜拿着个玩具手机,奶奶正给她喂饭。记者蹲下身来问:“小欣宜,还记得叔叔吗?”刚才和奶奶一直用方言说话的她,突然用普通话奶声奶气地说:“认得,那天晚上你来看我的。”说着说着,她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在这次大地震中,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3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获救。她的奶奶在老家平武县,虽然房屋倒塌,但逃过了一劫。而她的二叔也幸免于难。小欣宜的舅舅也从江苏赶回来了。看到这么多亲人围着她,小欣宜昨天的情绪特别好,每隔一会就笑了起来。

  她的奶奶说,小欣宜的名字应该是宋馨懿,当时孩子又说不清楚,抢救时就写成了宋欣宜。“孩子的爸爸妈妈没了,但我们还在,孩子的叔叔、舅舅都在,我们一定好好地培养孩子,让她快乐地成长。”奶奶说。

  听到奶奶说这些,小欣宜突然插话说:“妈妈死了。”一时病房静寂下来,没有人说话。过了一会,她竟然又笑了起来,“我妈妈明天会来找我的。”才3岁的小欣宜,根本不懂得死代表着什么,她还一直期盼着爸爸妈妈出现,有时还会哭闹着要爸爸妈妈;她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截肢了,她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少了一条腿。听了孩子的话语,奶奶低下头,抹起了眼泪。

  令人欣慰的是,聪明乖巧的小欣宜的伤情已经明显好转。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孔祥清告诉记者,今天再给小欣宜挂一次抗生素,就可以改为口服抗生素了。过一段时间,小欣宜就可以出院了。

  快报特派记者 张星

  收治1500余名伤者

  死亡率为零

  华西医院院长接受快报记者专访

  收治1500余名伤者

  死亡率为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值此危难之际,我将牢记使命,竭尽所能,救死扶伤,与灾区人民血脉相连,守望相助……”昨天下午2点31分,哀悼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默哀仪式结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数千教职员工却没有散去,而是在院长石应康的带领下,含泪宣读了誓言。

  交警频频为急救车开道

  昨天下午2点,记者在华西医院发现,每隔四五分钟时间,就有交警骑摩托拉着警报为急救车开道,把受伤的灾民护送到急诊楼前。

  “抢救伤员刻不容缓,警方特意为卫生部门开辟了绿色通道。”一位医生告诉记者,这些伤者大多来自都江堰、什邡等灾区,急救车将伤者送进市区后,因市区交通车流量大,容易影响急救车行驶速度,有了警车在医院附近的交通要道等候护送,这为救治伤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快,急救推车跟上!”只要那些车身上贴着“救助灾民专用车”等字样的急救车一进大门,等候在院内的众多医护人员便急忙跑了过去,将伤者转移上急救推车,然后送进临时搭建的“污染区”帐篷内。

  一位志愿者将伤者的衣服打包,随后送到指定地点看管等待处理。其称,为防止从灾区来的伤者身上带有可疑疫情病毒,这方面工作是必须做的。

  1500余名伤者死亡率为零

  在接受快报记者专访时,石院长说,作为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医院,地震灾害发生后,该院便启动了应急预案,做好各方面救治伤员的准备工作,截至昨天,该院已收治来自灾区的伤者1500多人,其中780多人被做了手术治疗。“目前,虽然有30多名重伤者在重症监护室,但整体救治死亡率为零。”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地震发生时,石院长正在医院值班,发现楼层出现晃动,及时安排医护人员将病人疏散下楼,可是有30多台手术正在做,是停不下来的,于是他到各个手术室去检查,“所有医生都坚持将手术做完,充分显示了救死扶伤的精神”。

  “灾后两小时,我们救灾队就赶赴了灾区。”据石院长介绍,当时,地震对成都市区影响不大,地震过后,他和其他院领导完全没有掉以轻心,及时联系到地震专家和建筑设计专家,对医院的各个大楼进行了评估,得知安全性有保障后,这才组织医护人员将所有病人送进病房。在此过程中,该院组织了骨干力量成立急救中队,组织人员奔赴灾区现场救治伤者。

  石院长说,从救治受伤灾民工作开展以来,该院外科是最忙的。“开始,有的医生坚持在岗位上30多个小时不能休息,特别是骨科主任,自己生病了,岳母还在住院,他都坚持着。”更让石院长感动的是,负责病人床铺用品工作的医务人员忙不过来,把家属和孩子都喊来帮忙,“没有对灾区人民的爱,是做不了这些的”。

  快报特派记者 陈泓江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