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四川大地震·直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废墟下探测出手机震动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记者直击台北市搜救队现场探测,是谁在寻找废墟下的手机主人
废墟下探测出手机震动声……
  绵竹市汉旺镇,距离震中汶川直线距离仅30公里。强震彻底摧垮了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镇中心的钟楼上,时间永远定格在5月12日的14点28分。

  17日,尽管120多个小时已经过去,紧张的救援行动仍在不懈推进。在大池集团的单身职工宿舍废墟里,破损的楼板层层叠叠,从这里逃出来的幸存者说,还有5个同事埋在里面。下午4点多,快报记者在这里遇到了前一天刚刚抵川的台北市搜救队。跟随他们手中的生命脉动探测仪,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揪心……

  是谁,在拨打这部废墟下的手机?

  对不幸深埋废墟下的人而言,120多个小时几乎是个不可能跨越的坎。然而,台北市搜救队副队长郭恩书的信念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救人。”

  在他的指挥下,身穿橘色、藏青色救援服的队员们手持生命脉动探测仪,爬上废墟的不同方位,开始定位搜索下面的生命迹象……“里面有没有人?”“要是听到的话你就敲一敲!”队员们一边移动探测仪,一边对着废墟下面大声喊话,喊几声,他们就停一停,让蹲在废墟旁负责声音收集的队员作放大、分析和判断。现场安静得似乎连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到,所有人都尽力保持安静,生怕干扰声音的汇总。

  突然,似乎有奇迹出现,队员们听到废墟下面有声音传出。“调整方位,缩小范围搜索,往上方移两米,小心安全!”为进一步确认声音的来源,副队长郭恩书果断下令。队员们又向废墟顶部迅速爬去,“再出点声音!我们会找到你……”他们一边喊话,一边把生命探测仪的探测器放到尽可能深的楼板下面,希望能捕捉到更清晰的声音。

  “嗡嗡,嗡嗡,嗡嗡……”分析员紧张地调整了一下仪器和耳机,废墟下传递出来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持续了一会儿后消失。而他的表情,也从满怀希望到紧蹙眉头,再接着是失望,只是这种失望中,带着明显的惊讶,“太不可思议了,居然是一部手机在震动的声音……”

  记者和现场的人们顿时都瞪大了眼睛,但很快大家的心情从惊讶转入莫名的难过和酸痛——会是谁,到了震后第五天还在不懈寻找这部手机的主人?在这漫长的120多个小时里,这部手机曾被多少人拨打了多少次?每一声震动里饱含了多少的牵挂……

  “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会尽全部努力”

  “是的,的确是手机的震动声。”分析员再次肯定,“如果是人的求救声,会听得很清楚;如果是无力呼救,而是敲打石块或地面声,也应该是‘kao,kao,kao’,而不是‘嗡嗡’声。”

  在这次的救灾中,生命脉动探测仪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是废墟下一点微弱的声音,都能探测得到,“对求救者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听到废墟外面的喊话后,有节奏地敲打身边的硬物,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有规律性的声音很容易被探测仪捕捉到,并且容易作出判断和确定方位。”

  现场的这支搜救队是首支台湾驰援四川的搜救队,副队长郭恩书告诉记者,他们一行23人,并且携带了一只搜救犬,乘包机抵达四川后立即分成3支队伍分头行动,主要任务便是支援重灾区汉旺的搜救工作。

  记者看到,他们携带了一套非常先进的设备仪器,有生命脉动探测器、光纤影像探测器、卫星通讯等。而这支队伍的队员们也是百里挑一的,他们具有多年丰富的救灾经验,曾经在萨尔瓦多、伊朗、印尼等地参与协助救灾。他们的总领队欧晋德曾经在“九·二一”地震中于台北灾区指挥救援,立下赫赫功劳。

  “就目前来看,你们觉得废墟下面还能发现生命迹象的可能性有多大?”当记者就此向副队长郭恩书提问时,他非常肯定地说,“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会尽全部努力。”而队员梁志忠则告诉记者,在他参与的地震救灾中,目前发现的废墟下存活者掩埋时间最长的达6天多!

  “抱群”中可能还有生命幸存

  或许正是这一信念的支持,台北市搜救队立即转入对旁边绵竹市第三人民医院废墟的探测。前一场探测的失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认真和投入。这一片废墟相对更高、更复杂,队员们一次次调整方位、探测范围缩小再缩小,然而始终没有发现下面存在生命迹象。

  就在大家都对这里有些失望准备离开时,一名站得最高的队员喊道,“看到半个身体了。”听到这话郭恩书立即决定,“锁定范围,继续再测!”这让记者有些不解,尽管看到了遇难者的部分身体,却已经听不到有声音传出,为何还要再测呢?郭恩书解释说,他们在探测中发现,很多遇难者是抱群死亡,这与灾难发生时人的本能反应有关。地震发生时,人们非常恐惧和惊慌,看到一个人跑,其余的人也会跟着一起跑,所以很容易抱群死亡。“探测时只要发现一名遇难者,就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他的身下很可能还压着另外的人,而被压的人或许还没有死亡……”郭恩书说,这样的经验曾经创造出很多奇迹。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发自汉旺

  ■记者手记

  生命的态度

  山崩地裂、家破人亡……在这样的冲击下,人的精神世界还能怎样?当我昨日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路行来,我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生命的态度而释放出来的力量。

  我们的车行进在德阳市的街道上,路两旁密匝匝的是百姓们搭建的防震棚,里面是简易的床板、被褥,这就是他们目前的家了。就在几天前,他们还在舒适的商品房里享受温馨的生活,现在却有家难回、有家不敢回……看着他们我有些鼻酸。突然,我眼前一亮:一位八九岁的男孩身穿一件白色T恤,蹬着一双溜冰鞋闯入我的眼帘。他的“技术”显然非常娴熟,速度几乎与我们的车速相当,我赶紧贴近车窗,看着他红红的脸、满头的汗,深深被他身上的活力所吸引……在他急速滑行的身影后,是一个个往后闪躲的“防震棚”,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有种说不出的震撼。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还能这样投入地去“玩”,你能想象,他的内心,是多么地渴望阳光……

  从成都到德阳,再到什邡、绵竹……大地虽然几天前刚刚颤抖过,但一片片麦田依然金灿灿闪着光泽。“这个时候要‘两抢’,抢收、抢种。”当地朋友告诉记者。听到这话我禁不住再次扭头看着田地里辛勤忙碌的人,不远处就是他们的房屋,有不少都已经损毁,只能住在救灾帐篷里,“难道他们只该哭泣吗?”我问自己,粮食就是来年,有来年就有希望。

  是的,灾区人们满是灰尘的脸和脸上的坚毅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们:怎么办,难道彻底消沉和绝望吗?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能在过了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后继续创造奇迹,我们能有截肢的勇气来换取活下来的希望,又还有什么不能战胜呢?

  生命不断创造奇迹,而奇迹正是来自你对生命的态度。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