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个小时过去了,小杨还被埋在废墟里,无法动弹。他的双脚由于被楼板压得时间过长,已经麻木。但是,他的神志还是清醒着,一秒一秒地等待着救援。白天过去,他又陷入无边的黑暗中。听着周边废墟里痛苦的呻吟声,他和他们一样痛苦。江苏省公安消防地震救援队从5月14日上午开始对小杨进行救助,50多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小杨还是没能从废墟中出来。今天,他会有希望吗?
半夜的呼救声
小杨是被一个叫卢光伟的男子发现的。卢光伟原先是北川县交通局的副局长,负责基建,而小杨就是埋在了老卢负责建设的交通局的大楼里,无法动弹。
卢光伟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8个亲人,他因为调离北川,侥幸保住了一条生命。地震发生的时候,他的胆囊刚刚做了手术,正在住院治疗。得知消息后,他立马赶到了北川,而这时的北川已经是一片废墟。
卢光伟除了找到自己80岁的父亲之外,没有找到其他的亲人。在寻找亲人的同时,他最牵挂的就是交通局,里面有他共事几十年的同事,他们会安然无恙吗?
但5月12日那天的大地震已经把北川县城的路完全震断,山体的塌方也已经把路掩埋,卢光伟无法进入交通局所在的新城区。 5月13日,在救灾队员的努力下,终于开辟了一条通往新城的路,卢光伟第一时间走进了正在开发的新城。新城已经是一片废墟。
但让他稍稍安心的是,位于西羌上街的交通局大楼并不像周边的建筑那样完全垮塌,原本6层高的大楼已经变成了5层,最下面的一层已经成了废墟,二楼反而成了一楼。但是,大楼的基本框架除了稍稍变形之外,没有大的改变。
当天,卢光伟在新城逗留到了夜里10点,他凭着记忆,在废墟中寻找着亲戚。他站在废墟里,一遍又一遍地喊着亲人的名字,但没有回音。
晚上10点,由于没有充足的照明设备,救援队陆续撤离了废墟,准备白天再战。整个新城只剩下卢光伟等少数几个人。他绝望地在街上走着。当再次来到交通局大楼的时候,突然从下面传出了一声痛苦的声音:“救救我!救救我!”
卢光伟一听,马上凑到大楼跟前,大声喊道:“有人吗?”
“有人,快救我!”里面一个男子的声音传了出来。
生命探测仪探得方位
“你坚持住,我明天叫人来救你!”卢光伟朝废墟里喊道。
“好的,谢谢你。”这名男子说道。
5月14日上午10点,卢光伟再次来到新城,这时,江苏公安消防地震救援队的一组队员正在附近实施救援。
“里面有个人,快去救救他吧!”卢光伟向救灾队员喊道。
救灾队员在问明情况后立即跳上废墟,“下面有人吗?有人喊一声!”消防员大声喊道。
“有人,快救我!”
“别害怕,坚持住,我们现在来救你。”为了保证安全,4个消防官兵组成一组,先期进入交通局大楼的废墟,察看情况。经过10分钟的侦察,发现这幢大楼的底层已经完全损毁塌方,二楼变成了一楼,而这个原本在二楼的小伙子现在就被埋在大楼的最底层。但是,救灾人员也只能听到小伙子的声音,却看不见他的人。这个人被埋的位置如何,什么东西压在他身上都不得而知。
救灾队员拿来生命探测仪,对这个废墟进行探测,看看这名男子埋在什么地方。经过一番探测后,救灾队员知道了一个大概方位。但这幢大楼的结构是否安全,消防队员进去救助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场的江苏地震局专家快速进入废墟,对救助方案作初步的评估。地震专家经过一番勘测后认为,这幢楼的结构总体是坚固的,暂时不会发生什么危险。而在场的卢光伟也告诉救灾队员这幢楼的结构,以给他们初步印象。
5月14日上午10点半左右,对这名男子的救援工作展开了。
埋着的是一名大学生
消防队员先用双手轻轻地在废墟里掏了一个洞,掏了有两个小时后,一个能容一人进去的洞形成了,但在这个男子面前,还横着一块预制板。消防队员拿来破拆器,把这块预制板拆掉,消防队员终于看见了这名男子。
“我的双腿压住了,不能动。”这名男子说道。消防队员发现,这个人的双手行动很自由,但双腿却压在里面,不能动弹。为了维持这名男子的生命体征,消防队员拿了一块湿的棉布,帮他润了润嘴唇,随后,喂了他一点水。
在救他的过程中,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放松他的心情,消防队员和他聊起了家常。原来,这名男子21岁,180厘米的个子,北川本地人,目前在绵阳一所大学学习,即将毕业,他现在是在交通局实习的,而实习结束后,他就能留在交通局上班。而且,这个实习岗位他还是从多名大学生的竞争中获得的。
这名学生姓杨,他除了担心自己之外,最担心的还有自己的家人。但是,小杨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消防队员从当天上午一直干到晚上11点,仅仅救出了小杨的一条左腿,而右腿还是被一块预制板死死地压住,动弹不得。
到了夜里11点,照明设备已经不够用,救援队员要撤退了。地震局的专家再次进入废墟,安慰他:“别怕,你现在身体很好,我们明天一早就来救你!”
“谢谢你们,我一定能坚持住。”
5月15日早晨6点,救灾队员再次赶到交通局大楼,对小杨实施救援,但是,经过10多个小时的努力,这条右腿还是被卡得死死的。在救援过程中还发生了多次余震,交通局旁边一幢严重倾斜的楼房摇晃了几下,消防队员怕这幢大楼震塌影响到交通局大楼,立即撤离救援现场。等余震过去后,救灾队员再次施救。
为了保住他的腿再试一次
5月16日早晨6点,救灾队员再次赶到。跟前一天相比,小杨的精神状态已经出现萎靡,如果再救不出,就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救灾队员经过商量,叫来了海军总医院的外科医生,如果实在不行,就把小杨的右腿锯掉,这样他的身体就能拖出来。海军总医院的外科医生和护士立即赶到了救援现场,带来了所有锯腿截肢的设备,还根据小杨的身高体重确定了适量的麻醉剂量。
但就在准备锯腿的那一刻,救灾队员还是决定试一试,能不能既保住小杨的腿,又能保住小杨的命。地震专家也再次进入废墟,出来后,制定了一个更为完善的计划,因为小杨的腿上除了一块预制板之外,还有一堵断裂的承重墙,必须要把承重墙拆除,才可以把预制板挪开。但是,拆除承重墙,这幢原本就不牢固的大楼就会倒塌。于是,地震专家建议,在拆除承重墙之前,先用一块木板把上面的楼层撑起来。
方案制定后立即实施,但是,容身的洞非常小,拆这堵墙,砖头要一块一块往外搬,这个工作就要在6个小时以上。
为了保证小杨的体力,医生给小杨输了液,又给了他一点吃的东西。小杨的精神状态又好了起来。但是,到记者昨晚10时截稿时,小杨还没有被救出。消防队员将在今天继续展开对他的救援,快报也将继续关注。
快报特派记者 朱俊骏
发自北川灾区
目前搜救仍重要
《唐山大地震》作者:
目前搜救仍重要
尽管震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过,汶川大地震灾区搜救生存者的行动16日仍在继续。知名传媒人、《唐山大地震》一书的作者钱钢认为,目前救援行动仍有重要意义。
“72小时是平均状态,但被困超过72小时仍然获救的不是没有。个别的例子可以存活5天、8天,甚至更长,”钱钢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搜救工作应该继续。”
钱钢亲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灾的全过程,又用10年时间追踪采访幸存者。他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记录了那些因为顽强的求生本能而活下来的人们:从裤子上撕下布蘸尿喝,在第13天获救的卢桂兰老人;8天7夜靠一瓶葡萄糖活下来的两个女护士;用菜刀不断敲击、终于在3天后获救的新婚夫妇……
“人在那样缺水缺粮、空气稀薄的情况下很难存活太长时间,尤其是已经受伤,精神濒临崩溃的状态下,”钱钢说,“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停止。”
在目前的救援行动中,钱钢认为应该把灾后伤员治疗、灾区防疫等工作提上日程,并且多听取海外救援队带来的先进经验,把他们当作专业顾问。
钱钢认为,与唐山大地震相比,汶川地震的救援难度更大。尽管如此,钱钢认为,中国政府这次的反应速度很快。 现在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的钱钢,还特别提到此次媒体报道的进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各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对受灾情况进行了密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更是锁定灾区不间断播出,信息公开程度超出很多海外媒体所料。
“唐山大地震时消息完全闭塞,进入灾区甚至不允许带相机。”钱钢说。
钱钢还指出,中国还有待建立国家级的应急协调机制,以便在灾难发生后能迅速调动各部门力量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救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