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四川大地震·江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40℃露天帐篷里 他们为男孩开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40℃露天帐篷里 他们为男孩开颅
  5月15日,直升机向汶川地区运载救援物资后搭载伤员离开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没有手术场地怎么办,就地搭起露天帐篷,没有消毒器材怎么办,那就用床单一次性使用,没有厕所怎么办,挖个坑建临时厕所避免病菌感染。在这场大灾难前,江苏医疗救援队遇见了前所未有的医疗物资短缺困难,昨天,当地气温暴升至35℃,前天还挺凉爽的帐篷,顿时变得像个蒸笼,无论是伤员还是医生,都挥汗如雨,让医生揪心的是,由于气温过高,有的伤员不知能否抗过感染关。昨天,记者通过南京市卫生局再次与前方医疗救援队取得联系。

  余震不断

  江苏救援队已经习惯了

  露天帐篷里

  男孩的命保住了

  南京市第一医院救援队被分到四川江油县人民医院,这里距北川20多公里,从前天到昨天,余震时不时就来一下。现场专家告诉记者:“住院大楼主墙体被地震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大口子,所有的医院物资设施都被埋在废墟里了,病人和附近的群众聚集在医院的广场上,黑压压的一片,没有灯光,没用通信,甚至连水都急缺。由于余震未了,医院大楼暂时还不能进入,手术室暂时就设在露天的抗震棚里,还好,医院自己的发电机还能救一下急。”

  昨天,当地天气转晴,气温眨眼就暴升到35℃,小小的帐篷顿时成了蒸笼。到了中午,广场里突然传来一阵匆匆的脚步声,一名昏迷的十岁男孩被救援人员推了进来,地震房屋倒塌让这名男孩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让他随时可能失去生命。满头大汗的专家们简单地会诊后,决定立即实施开颅手术。于是,在这超级简陋的帐篷里,一场紧张的抢救就此开始。手术仅用了一小时,非常成功,孩子在术后一小时醒了过来。当孩子睁开眼睛喊妈妈时,在场的专家松了一口气。

  我们已经

  不把余震当回事了

  在最紧张的时刻,专家还考虑到感染和卫生问题,以免发生其他疾病。南京市第一医院王黎明告诉记者,突然而至的高温给抢救病人带来很多不便,在他们的建议之下,医院临时做了一些简易的厕所,说是厕所,其实是在草地上挖个大坑,然后用倒塌房子的材料围起来,尽管简陋,但是也可以让大家有方便之地,防止了病菌传染。尽管医疗物资紧缺,现场的专家是有什么办法用什么办法。手术纱布没有办法消毒,专家想到用一次性的东西,比如说手术包、手术衣,实在不行,就用床单了。

  王黎明告诉记者,四川比南京的昼夜温差还要大,最低的时候只有10℃不到,热的时候是35℃以上。中午时分,外面35℃,闷热的帐篷里可能就是40℃以上,没有空调更没有电风扇。“医务人员比较辛苦,能有一两个小时打个盹就不错了,其他的时间就在连续救援中。这两天虽然一直都在余震,但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把它当作一回事”,王黎明告诉记者说。

  很多重病人

  已经来不及转移

  昨天,来医院的重病号有明显的减少,但南京鼓楼医院蒋健心情依然沉重,他告诉记者:“这可能与地震救援的艰难有关系,很多重病号错过了地震后72小时的黄金治疗期,在当地被救出来后,已经不行了,很难再向后方转移了,因此,在前天度过最紧张的一天后,今天来的伤员有所减少。南京鼓楼医院的救援队目前在绵阳市解放军520医院,距离重灾区北川大概70公里,1个多小时的路程。蒋健告诉记者,这个医院是从北川到绵阳的必经之地,所以有很多重伤员首先到这个医院。

  通讯员 子青 宁春

  快报记者 刘峻

  中大医院主任医师

  口对口抢救呼吸骤停病人

  昨天下午4点,记者电话连线了驻扎在四川绵阳404医院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疗救援队。中大医院医疗队队长、大外科主任、普外科专家汤文浩教授告诉记者,截止到15日上午8:30,中大医院医疗队所在的绵阳404医院共有住院病人835人,新收治病人97人,重症病人220人,24小时手术(包括清创)562人。

  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因为在地震中被压坏双腿,14日下午刚刚实施了截肢手术。今天中午10点钟左右,因肾功能衰竭正在进行透析的她呼吸、心跳骤停,而当时附近的医护人员很少,其亲人急得手足无措,在原地大声哭喊。正在开会的南京中大医院救援队人员听到呼喊,还以为是余震来了,跑出去发现这一情况,52岁的汤文浩主任医师立刻冲过去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石欣副主任医师马上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随着更多的医护人员赶来,患者的情况稳定下来。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不是医护人员采取的紧急措施,恐怕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疗队员在救治现场还发现了“中国共产党北川县纪律委员会”的木牌,纪委的牌子怎么会跑到医院来了呢?原来当时救助伤员情况紧急,没有担架,正好发现这个牌子,于是就当成担架把病人抬了过来。

  通讯员 吴叶青 程守勤 快报记者 安莹

  在一个学校废墟旁

  他们搭建了临时救援站

  昨天,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疗救援队向记者传回重灾区现场照片,其中一张照片让人备感伤痛,照片里没有人,只见残垣断壁。据现场专家介绍,那是个学校,到前天下午5点,这片废墟下,还埋着百余名学生,生死不明。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救援队已经派出一支小分队,孤军深入重灾区,在这个学校旁建立了临时救援站。

  昨天下午4点

  专家到达重灾区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原本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展开救援工作。前天午后1点,好消息传来了,通往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的路打通了。听到这个消息后,该院专家队员们纷纷请命赶往一线。经过临时紧急研究,队长孔祥清带领另外6名队员,携带五顶帐篷、九个急救箱和大半救护车的各类急救药品以及饮用水和食物,立即奔赴平通镇。平通镇距绵阳市区大约100公里。辗转几个小时后,这支小分队前天下午4点终于抵达平通镇。在现场,专家看到平通镇中学完全垮塌,截至当天下午5点,仍有112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专家把急救点建在离中学大约二三十米的一块平地上。队员们就地救治刚刚挖出来的重伤病员。

  在地震现场

  找块平地都很难

  由于缺水无电,临时小分队决定每天派一名队员往返于绵阳和重灾现场两地,保持与大队伍的联系。暂时返回绵阳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顾民告诉记者,由于地震,在现场找一块平整的地方扎帐篷都很难,只能把尸体移走,腾出空地来支起帐篷,开展救治工作。

  老专家连线

  叮嘱救援要点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十多位32年前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治、如今已满头华发的老专家们,也时刻牵挂着四川救援队伍。胸外科陈广明主任介绍,唐山惨烈景象现在还历历在目。陈广明对前方的顾民叮嘱说:“灾情严重,尤其是灾后的前三天,是抢救生命的关键时期。”通讯员 张群 快报记者 刘峻

  连线

  南京200特警奔赴汶川漩口

  5月14日,南京市公安局200名特警、消防特勤队员乘专机驰援四川地震灾区。昨天,记者连线采访了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李青松,以下就是他从灾区现场发回南京的报道——

  凌晨5时:

  喝到入川后第一口热水

  在经过了漫长的一夜等待后,大伙15日凌晨5时许大多醒来,起身做着各种准备工作,随时等候上级的指令出发。当地的群众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欢迎,一位居民将家中的一只水壶送给我们,“你们到这里,灾区人们心中就有底了,喝点开水,暖暖身子”。盛情难却,有几位特警队员喝到了进入四川灾区后的第一口热水。

  自从14日进入四川后,我们吃的是随身带的干面包,喝的是矿泉水,大伙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都急切地等待着早点进入救灾地点,抢救灾民。

  早晨7时30分:

  向汶川漩口镇进发

  15日早晨7时30分,队伍接到紧急通知,整理单兵行李包,并特别叮嘱准备好三天用的干粮与水,要轻装上阵。9时许,大伙明确了各自的具体任务,我们南京特警的任务便是徒步前往阿坝汶川漩口等地。

  据了解,我们将要去的地方主要是少数民族羌族、藏族居住地。上午10时许,大伙开始徒步踏上了崎岖不平通往汶川的山道。

  快报记者 田雪亭

  通讯员 宁公宣 连线采访

  江苏:支援灾区新闻定期发布

  汶川强震发生后,江苏全省上下迅速行动全力支援灾区。同时,省政府支援灾区新闻定期发布制度也正式确立并连续运转。昨天,省政府新闻发言人肖泉再次向媒体通报支援灾区情况。

  支援灾区新闻

  定期发布制连续运转

  12日灾情发生后,江苏省地震局、卫生厅、公安厅等各相关政府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连续向社会发布信息。连日来,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则每天向媒体通报信息。江苏人通过政府部门的定期新闻发布,随时了解到灾情以及救援的进展状况。

  还有13支医疗防疫队

  随时待命出发

  至15日中午,江苏已派出赴四川灾区的医疗队员达124人。目前,省卫生厅还组建了208人组成的10支医疗队,30人组成的3支卫生防疫队,随时准备奔赴灾区。

  救灾捐赠必须

  及时公布使用情况

  14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对救灾捐赠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捐赠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要严格管理使用救灾捐赠款物,接收救灾捐赠必须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人负责、账款相符、账目清楚。省直机关有关部门、全省性民间组织要将救灾捐赠的接收情况及时报省民政厅,由民政厅负责统计汇总,并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原则统筹安排。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使用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救灾捐赠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和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坚决打击借募捐名义从事诈骗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讯员 苏振新 记者 郑春平

  唐山地震幸存者想收养孤儿

  “为了灾区的孩子”爱心救援紧急行动第一天,快报96060热线从早上7点一直没有停歇过: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同时还有不少网民通过江苏都市网留言,收养灾区孤儿,或为孤儿捐款!

  “看到三岁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护翼下活了下来这个新闻后,我的心为之颤抖。好想把她接到我家来。”当老师的党彩霞给快报打来电话,她说,虽然那些孩子没有了父母和家人,但是我们就是他的亲人,我们可以长期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抚养费、教育费等,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

  江苏省儿基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灾区孤儿的爱心捐款从四面八方涌来,短短一天,已经筹集到23万元善款。“这其中,有一百名月嫂和家政人员共同捐了27000元,她们自己的收入并不高,可是为了孩子她们一点都不吝惜。

  “我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名幸存者,每次看到那些悲惨的场面、看到总理悲痛欲绝的表情,我都控制不住自己而凄然泪下。”昨天上午,一位特殊的网友出现在江苏都市网的论坛上。

  通过他留下的联系方式,记者找到远在湖南的这位网友。他叫李春喜,现在湖南省益阳市发改委工作。

  “灾区人的痛苦我感同身受!”李春喜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唐山,今年45岁,唐山大地震时他才13岁。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当年的那一幕惨状至今仍然记忆深刻。“夜里3点40分,我和哥哥、弟弟睡在一个屋里,睡梦中,‘轰’的一声屋子倒塌了,我们三兄弟全都被压在了下面。是父亲用双手把我们三兄弟从废墟中给扒了出来,幸运的是,我们全家都没事”。

  李春喜说,家里的房子倒塌后,他们一家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帐篷住,有部队送吃的……现在他也很想为四川的孩子做点什么。“我亲身经历过地震,那种惧怕黑夜的惊恐我更是深有体会。如果孩子能到我家来,我会加倍呵护孩子,让他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即使无法办理收养手续,李春喜表示也没关系,他愿意为这些孩子捐款,“只要他们能够健康平安地长大就好!”快报记者 都怡文 项凤华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