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最新闻/南京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钢筋水泥难铸大报恩寺昔日辉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琉璃塔里藏着无数“秘密”,现代科技无法企及
钢筋水泥难铸大报恩寺昔日辉煌
  不需要任何黏合剂,却坚不可摧;不需要“蜘蛛侠”定期“洗脸”,瓷塔颜色600年始终鲜亮;经历无数次雷击,周边建筑付之一炬,它却奇迹般地“活着”……今年,大报恩寺塔将重建,但专家认为,虽然现在科技很发达,但这些高科技却无法重现600年前的辉煌,用钢筋水泥重建,只是取其皮毛,并不能继承精髓。大报恩寺塔藏着无数个问号,有待今人揭开。

  处于“风口浪尖”,为何屹立400年不倒?

  一场大火烧出坚固地基

  大报恩寺琉璃塔地处南京中华门外,作为当时最高的建筑物,大报恩寺琉璃塔无疑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然而,它却抵挡住了400年来的风吹雨打,依然傲然挺立。

  江南贡院院长周道祥说,大报恩寺塔有89米高,由上万块五色琉璃砖瓦组成,整个塔身有上万吨重。要想承载这样一个“巨无霸”,塔基一定要非常稳固。“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基,一直深入到百米以下的岩石层,然后在上面用整板水泥浇铸起来。”而古代并没有钢筋水泥,大报恩寺的塔基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在民国文豪李惠衣的笔记中,后人发现了大报恩寺琉璃塔基的一些蛛丝马迹。笔记中记载,整个大报恩寺的下面有着厚厚的木炭层,还有无数被烧焦的木柱子。这些木柱子深深地插在地下,地下部分是完好的,而上面是烧焦的。这些都可以告诉后人,木柱的四周地面形成了巨大的砖块。

  周道祥说,中华门外的土壤层是黄土,被雨水浸润以后,就会变成一盆稀泥,根本无法承载建筑物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明代的工匠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法,用无数根20米长的木柱打入地下,保留三分之一露出地面,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梅花桩”。这些木柱打满了整个大报恩寺的地面,而且被有规律地划成菱形格子,密密麻麻的。打好木桩后,工匠们又在当中填满了柴草,接着放了一把火,待到地面上的木桩和柴草烧尽以后,整个地面就成了一个大砖窑,灼热的温度把黄土烧成了一个巨型砖块,而地下的十几米长的木桩却稳稳地撑在地下。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这么一个塔基,简直涵盖了现代地基技术的所有要素,而且还巧妙地将‘打桩’和表面整板技术合二为一。”周道祥说,“这把火不仅给大报恩寺打好了地基,连后患也一并给解决了。一把大火之后,把这里的白蚁通通烧死了,加上木炭有吸湿的作用,还可以保持塔基的干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古塔全身没用黏合剂,怎能“站”起来?

  每块琉璃砖都有榫头

  万丈高楼平地起,把高楼支撑起来,水泥砂浆起到了关键作用。就是雄踞至今的明城墙,也少不了糯米汁和石灰。如果没有黏合剂,高楼大厦只能是一盘散沙。但周道祥惊讶地发现,600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通身上下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自然天成。

  在江南贡院的陈列室内,一块块巨大的琉璃砖完好地躺着。“你们看,每块琉璃砖下方,都有规律地留着‘空隙’,这就是榫头。”顺着周道祥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每块琉璃砖都是“空腹”,而且空的大小、方向都不一样。周道祥一语道破天机:大报恩寺琉璃塔全身都采用了卯榫结构,所有的构件都用公母榫头相互咬合而成。

  “这种卯榫结构让大报恩寺琉璃塔400多年不塌,一旦塔身的某个零件坏了,还可以按编号进行更换。”记者发现,江南贡院收藏的一块琉璃砖上还有专门编号:千字四层一右。这记录了这块砖当年在琉璃塔的位置。但是,如果真的破损了,琉璃砖如何从塔身上完成拆卸、安装的过程呢?周道祥摇摇头,这恐怕是一个千古之谜!

  最关键的是,这些榫头的大小如何达到毫厘不差?现在设计榫头都离不开机床,而在600年前,哪有这些设备?周道祥遗憾地说,这些绝技如今都失传了!

  历经几百年风雨,为何始终光彩照人?

  塔身用了“不粘锅”涂层

  如今最好的烧造琉璃砖窑在山西,但是以现代的工艺,烧造出来的最好的琉璃砖厚度只有5厘米厚,超过这个厚度就无法烧透。而记者在江南贡院看到,每块琉璃砖都有几十厘米厚,而且质地均匀,几百年来都没有变形。还有,用现代最好的工艺烧出来的琉璃砖瓦,颜色顶多能保持10年不褪。但大报恩寺却几百年不褪色,秘密何在?周道祥说,经初步考证,大报恩寺琉璃塔采用的是天然矿物原料,比如铜能够烧出绿色,而铁能够烧出红、黄、黑三色,“如何将温度控制得恰到好处,这也是个谜。”周道祥说。

  周道祥还告诉记者,大报恩寺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就是它在世的400年来,从来没有清洗过,却依然鲜亮如新。周道祥推测说,有可能塔身用上了一种类似于现代“不粘锅”的涂层,表面十分光滑,一般灰尘无法附着。

  被雷劈到却安好无损,难道真有避雷珠?

  古人的避雷法今人难猜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尤其是在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遭雷火袭击。根据史料记载,当地老百姓看见一个火球从塔顶掉到塔腰,忽然火球炸开,顿时大报恩寺身陷一片火海。然而,大火过后,大报恩寺的塔身却光彩如旧,丝毫没有受影响。百姓们都认为是塔里的避雷珠庇佑,纷纷烧香相庆。

  周道祥却认为,古人在造塔的时候一定是考虑到“避雷”,然而究竟是用什么科学技术,有待后人慢慢解密。至于避雷珠一说,只是一种美好的假托罢了。

  快报记者 安莹 胡玉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