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那场非典型战疫中的城市和人民
· 《至少还有你》(非典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五年前的今天,江苏确诊了第7例非典病人,这一天以后没有新发病例
那场非典型战疫中的城市和人民
图片来源:CFP

  五年前的今天(5月11日),江苏确诊了第7例非典病人。当时,面对不断出现的非典病例,人们的紧张心理达到了极点。公交车上,戴口罩的乘客随处可见;南京的街头也是行人寥寥,商场、饭店门庭冷落,关门歇业的不在少数;出租车的生意锐减,一天下来,只能做到平常的三分之一的营业额。

  五年前的今天,南京市第二医院的医生曾文权,正在做着准备进入“非典病区”战斗的准备。这天中午,她翻出了一些旧衣服准备到隔离病区穿,出来后就不要了;她把朋友送给她的干扰素、医院发给她的口服病毒唑片剂,放在一个盒子里,这些提高自身抵抗力的东西是不能忘记的;这天下午,她参加了医院的考试,获得了“SARS防治培训合格证”。

  五年了,前天晚上,翻看着自己当时写的日记和在病区里拍下的照片,曾文权医生说:“就跟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场景清晰得很,怎么能忘呢?换成别人,谁都忘不了。”

  的确,没有谁能忘得了那段“非典型”的日子。在“非典病区”战斗的医生,遭受“非典”折磨的病人,以及和非典相关的每个人,他们都无法忘记。而最近出现的EV71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更让他们对五年前的那段日子有着特别的感受……

  快报记者 张星

  被免职,我没怨言

  在五年前的抗“非典”战斗中,南京查处了部分防治非典不力的党员干部。记者联系上了其中一位当事人。“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年了,现在实在不愿意多讲。”根据他的要求,记者就隐掉了他的姓名。

  根据后来所发的全市通报,当时,当事人在南京江宁区某镇卫生院任院长,4月下旬,在镇卫生院收治从外地返宁的生病发烧民工帅祖松后,违反送院隔离留观的规定,擅自同意其离院回家留宿,使可疑患者失去监控。5月1日,帅祖松被确诊为南京市首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当事人被免去卫生院院长职务。

  “到现在,从内心上来讲,我没有怨言,当时对我的处理还是对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当时的形势下,非典还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对这种新发传染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他说,被免职后,他在江宁区卫生局干了八个多月,主要是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随后,被派到一个基层卫生院任副院长,干了一年多。“这段时间,应该说干得不错,工作也得到了主管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几年前又被派到另一个镇卫生院当院长。”

  他说,这两天正在忙着向居民发放关于预防EV71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等方面的科普材料。在他看来,非典过后,基层卫生机构对传染病的防控加强了,像对人禽流感的防控、对手足口病疫情的防范,基层卫生机构都已经把网撒开了。

  4月30日:顾小军拎着个小包进来,告诉我他中午接到电话通知,下午4:00之前进驻“非典”病区,南京第一例疑似病人出现了,希望不要再有第二例、第三例出现,下午3:00,他离开休息室,拎着装着换洗衣服的小包走了,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的心在为他祈祷,老天保佑,他会平安回来的。

  5月17日:临行前,三岁的女儿看我背着大包、小包,可能觉得有些不对劲,两只小手抱着我的腿不放(平时我出门她从不这样),让我抱着她走……

  ——摘自曾文权医生的“非典日记”

  一本尘封五年的“非典日记”

  2003年5月16日,那天是星期五,晚上八点多,记者刚刚把当天的稿子写完,手机响了,是南京市第二医院的医生曾文权打来的。“我接到通知了,明天下午就要进入非典病区了。我想托你帮我保存一样东西,就是我这段时间写的日记。日记里都记着我最近的感受和心情,万一我在病区里出不来了,你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有关非典的救治、防范等内容。”她在电话里的声音非常凝重。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当时在外地已经出现医护人员感染非典而去世的事情了。

  记者赶忙把稿子提交,打了一辆出租车急忙赶到她家。她把一个用塑料袋封好的笔记本交给了我。“放心,我一定替你保管好。”这是2003年4月21日到2003年5月16日这段时间的日记。第二天,她就住进了“非典病区”,开始为“非典病人”进行治疗了。在“非典病房”工作的那段时间,她又写了一本日记,是从2003年5月17日到2003年6月13日。这两本“非典日记”,一本由记者保存至今;一本曾文权自己保存。

  这些年来,“非典日记”一直静静地存放。直到前天,在谈到“非典”五周年这个话题时,曾文权医生才把一直尘封的“非典日记”取了出来,往事也顿时清晰地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帅祖松是从外地返回的江西民工,是南京首例非典确诊病人,也就是当时被有些媒体称为“毒王”的非典患者。

  “5月17日:帅祖松、胡世红(他们是夫妻)今晚都时有咳嗽,干咳,少痰,由于医生的职业,一听到咳嗽声,我总要到过道去看看他们俩(隔着小小的玻璃窗)才放心。5月21日:胡世红情绪不是很好,夫妻俩病房仅一墙之隔,帅祖松时常鼓励他爱人,而且帅祖松说话的声音洪亮,中气很足,是康复的好兆头(他俩在病房也必须戴口罩)。5月24日:早晨,帅祖松的心情好像非常不错,敞开嗓门唱着歌,歌喉不错(大概是唱的想回家之类的歌)……

  现在已是肝内科副主任医师的曾文权说,经历了那段“非典型”时期,现在自己也成熟多了。“非典的时候紧张害怕,是因为这个病是新发的,没有应对经验,像现在大家关注的EV71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了,因此很镇定。”

  “不愿再提”那段被隔离的日子

  但经历了那段“非典型”日子之后,一名病人表示,自己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出院之后,我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开了,脾气不像以前那样急躁了,不会因为琐碎小事就和别人吵架。也更觉得要有爱心,要学会感恩。”

  南京首例非典确诊病人帅祖松说,在他被隔离治疗期间,有段时间心情非常压抑:出院后别人可能会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他。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帅祖松夫妻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毕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他们的生命保住了。

  出院后,他在南京当地安排的住房里住了20天,当地政府又用专车把他们夫妇送回了江西老家。他们把对南京的感激之情,深深埋在了心里,他们觉得是南京的医护人员给了他和妻子第二次生命。他和南京的医生还交成了朋友,前几年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会打电话给江宁区的一位医生拜年问候。据这位医生说,现在帅祖松夫妇的身体很好,正常地打工、生活。

  一直闲置的南京“小汤山”

  被称为南京“小汤山”的南京南山医院,建成后一直空着。南山医院建成前,当时南京所有的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全部收治在二院紫竹林住院部的;建成后的南山医院,也一直没有收治过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就是后来,南山医院也没有收治过其他传染病的病人。马上五年过去了,南山医院将何去何从?万一出现集中暴发的传染病,要不要启动南山医院?

  南山医院是在2003年防非典的特定时期,南京决定按照烈性呼吸道传染病消毒隔离要求突击建造的一所收治非典病人的传染病医院。当时有关部门称,建造医院总投资超过1个亿。从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到工程基本完工,只用了15天的时间,这在南京的建筑史上堪称“奇迹”。

  有关部门曾经做过调研,发现南山医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交通问题,南山医院距离市中心有50多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院内维修问题,由于一直没有启用,医院地下铺设的较为复杂的地下管网系统和院内的仪器设备,在正常收治病人后,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启用前必须进行全面检修和试运行;水电问题,该地水电供应的稳定性不能保证,存在着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而医院启动后,物资运输及接送病人、家属、工作人员的交通运输费用,后勤生活保障的各种费用等等,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南山医院的运营成本。

  这几年来,关于如何使用南山医院的问题上,相关专家做过多次的调研论证。想法也有多种,把它作为传染病集中收治医院,收治结核病患者;有的专家提出把职业病患者放在南山医院集中收治;曾经还计划把南山医院作为慢性病疗养康复医院;还有把南山医院作为技术中心或者培训中心使用的想法。但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已经开始行动的想法。据了解,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的讨论调研,筹划如何使用好南山医院,让这部分国有资产得到有效利用。

  “不论如何使用,南山医院最好不要因为接待大量的集中暴发的传染病患者而启动。”一位医生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公共卫生防治体系不断地完善,集中暴发传染病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只要积极地做好防控,就能有效地防控各类传染病。

  假如“SARS卷土重来”

  大浪淘沙,“非典”无疑是个令人猝不及防的巨浪,在这浪中,我也看到了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非典在全球有蔓延时,国外有些医务人员临阵脱逃,辞去了医生的工作。而我国已经有医务人员因为非典而殉职,不少医务人员还主动请缨到非典病房去工作。2003年4月30日晚上,南京发现了首例非典疑似病人。记者给有关医生、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打电话,他们全都不在家,家人说,已经好多天了,一直如此,有时整个通宵工作。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恪尽职守,这是一类人。

  还有一类人,或许他们的行为无可指责——因为内心的深深恐惧,向医生隐瞒曾经到过疫区的情况。但他们的刻意隐瞒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恐惧。

  灾难的根源有时来自人们自身。非典已经过去五年,但非典的阴影仍时常伴随着我们:一位医生告诉我,有些肺结核病人被确诊后,仍然使用假名字欺骗医护人员,在公共场所出入不戴口罩、随地吐痰,丝毫不顾及传染给他人的可能性。一场“公共卫生事件”的幕后推手,正是这样一个个小细节。

  值此五年之祭,不禁问一句:假如“SARS卷土重来”,你准备好了吗?

  快报记者 张星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