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民权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3万条股民资料 网上叫卖600元
· 网上擅发“孕味照”影楼被判赔5000
· 频频侵权,如何给影楼一个约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股民反映常接到荐股电话,怀疑信息被泄露,记者调查发现——
3万条股民资料 网上叫卖600元
  市民王先生:我最近接连收到几个陌生人的荐股电话。更奇怪的是,一家理财公司的业务员竟能准确报出我在证券公司开户时留下的详细资料。肯定是我的资料被泄露了。

  证券公司:我们内部管理很严格,客户资料不可能被泄露。

  记者调查:在某网站上,记者看到了销售股民资料的广告。3万名入市资金在50万以上的股民资料,叫价600元。

  读者投诉

  资料外泄?老股民心慌慌

  去年春天,王先生在海通证券常府街交易所开了户。当时登记用的是老婆的身份证,但留的手机号却是老王自己的。炒股一年来,手机上也常冒出一些荐股短信,他都没往深里想:“但这次有个业务员一打过来,开口就报我老婆名字。” 这一回,老王越想越不对劲,怀疑是自己的开户资料外泄了。老王担心地告诉记者,开户时他还填写了住址、电话以及其他涉及资金的信息,如果真被泄露出去,那自己的资金安全还有保障吗?

  在老王所在的海通证券常府街营业厅,多位股民也向记者诉说了相同的遭遇。和老王同期开户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接到的荐股电话多为一些外地区号开头的固话。“有天晚上11点,我还接到一个贵州打来的电话,那人向我推荐了一大堆理财产品。”巧合的是,老王也接到过同一个人的电话。“我怀疑可能是证券公司将我们的资料泄露了。”

  记者调查

  股民资料编成册明码标价

  “本站刚刚从证券公司内部拿到一批南京股民资料数据,资料时间是2007年12月底的,股民人数有3万,且入市资金均在50万元以上,售价600元,保证有效率在85%以上。信息内容包括股民姓名、性别、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等。有兴趣者加QQ号××××××在线联系。”这是记者近日在某网站看到的一条销售信息。

  记者加了叫卖者的QQ号,2小时后,一个网名为“白饭”的人上线和记者聊了起来。对方说,“资料保证真实,这些都是黄金客户。”“你先把钱打到我的银行卡上,我会将压缩版传到你的信箱中。放心,我信誉很好的。”

  记者随即表示想要一两个号码试试是否真实,对方断然拒绝:“最近查得严,不方便。我是做长期生意的,不忽悠人。”白饭还表示,记者在他手上买的股民资料还可享受“售后服务”:“一个月内你可以到我这来享受2次免费更新。”当记者询问这些资料的来源时,白饭异常谨慎:“这个你没必要知道。”对于记者提出的见面交易要求,对方也拒绝了。白饭表示,虽然股市低迷,但自己手上的数据近来很抢手,尤其是入市资金50万以上的股民数据。他还表示,手头热销的,除了股民手机号码,还有“20万以上高档轿车车主名录”等。

  记者了解到,在白饭手上购买这些数据的,有炒股软件公司,也有一些理财销售人员。

  在华泰证券设在金润发超市一楼的开户咨询台前,记者询问刚入行1个月的销售人员张先生。他坦言自己听说过有这样的名录出售,但他很怀疑这些号码的真实性。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一些不规范的理财公司招聘一大批“投资顾问”,其基本销售模式就是电话轰炸,依赖信息量制胜:抓住关键客户向其推销理财产品以增加销售业绩。而这行进入门槛低,人员流动性大,不排除有些“顾问”大批量购进这种手机信息。

  证券公司

  监管严格,不可能外泄

  记者来到王先生在海通证券常府街营业厅开户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证券公司的信息保管很严密,“绝对不可能把客户的资料外泄的”。

  记者了解到,一般营业厅的一线员工在工作时间内是可以直接接触到客户资料的,但据悉,其一次只能凭工号查询一个客户的资料,且还有密码限制等诸多条件。

  海通证券常府街营业厅一邹姓经理告诉记者。“我们内部人员用公司的电脑都有时间限制,一些资料也只有经理级别以上的才能看到,而且员工对保密这方面的认识还挺高的。”邹经理表示,如果是工作人员的私人行为,那这无疑是违反了相应法规,公司一旦查证属实,肯定会从严查处。

  某熟知证券业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南京去年还发生过证券公司内部人员泄露信息而被判刑的事件。

  律师说法

  买卖双方侵犯了隐私权

  马育律师告诉记者,民法规定,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只有法定机构人员在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后才可查阅,任何个人及公司都不得擅自出卖。而以营利为目的,公开买卖他人电话和金融信息的行为已侵犯了个体的隐私权,情节严重的还会判刑。即使不是出于营利目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只要泄露他人个人资料,也要承担赔偿等责任;从泄露者手上购取他人信息再出售的行为则构成了“非法经营”,法律上对非法经营的罪罚条款也相当明晰;至于购买个人信息进而进行电话销售的人,则毫无疑问直接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记者了解到,现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还有相当大的监管漏洞。王先生就向记者坦言,如何取证和向谁申诉都成了维权难点和法律盲点。

  见习记者 单纯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