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大戏
有学者研究现代一些国家的发展轨迹,总结出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金时,人的温饱问题解决,社会相对稳定,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会凸显。这个时候,人们会“突然有一种想回头看的感觉”。看什么?“看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文化传统,会突然关心自己从哪里出发,关心自己的‘根’。”
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寻根”之举层出不穷。最集大成者,莫过于吵得热烈的山东济宁“中华文化城”的设计建设。
看了一些相关报道,也听了这一项目主要设计者之一——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里与热心观众的对话,从中得知两个信息:第一,这个项目很宏大;第二,这个项目的心理来源,恐怕就是上文提到的相对富足后的“寻根”。
很多人对“中华文化城”项目颇有微词,网上的争论也一浪高过一浪,反对方的主要意见是:花几百个亿太浪费了。我作为逐渐富足群体之中的一分子,当然注定对“寻根”也有热情,也很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明白,热情就是热情,只是一种情绪,我一没参与其中,二没时间、精力去做详细调查研究,而单去宣泄情绪,只能是空对空乱发议论,于事无补,不如闭嘴。
不过我倒由此想到另外一个相关问题,不妨说说——
从公开报道中得知,至少“中华文化城”项目是由包括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在内的五家设计机构在具体执行,各自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方案详细预算了该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并已部分公布于众。如此设计到底如何不好评论,但我至少知道,有些专家、学者在重点参与,听上去心里还算踏实;而与此同时,中华大地上无数出“寻根”大戏,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场工,听上去就不那么叫人踏实了。
近年来,中华大地上演过多少纪念炎帝、黄帝的大戏啊,忽而陕西忽而河南;修了多少种不同材质的卧龙、腾飞龙啊,恐怕没几个人数得清。我写此文前,随便翻翻手边的报刊即可见到如下信息:“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在3月22日举办了“纪念老子诞辰2579周年公祭大典”;甘肃临洮今年5月将继续举办第二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并正式命名为“老子文化节”;4月8日,郑州举行“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在昨天收到的一本刊物上,有一幅漫画。画面中,一位秘书形象的人抱着一大摞书,正在向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汇报。秘书说:“我翻了咱们的县志,咱们这里只出过一个武大郎。”领导说:“好吧,我们明年就祭祀武大郎,好歹是个名人。”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
葵话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