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春日颐和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4 月 20 日 星期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春日颐和路
民国容器中重塑城市新贵
  一个背着画夹的学生在一幢别墅前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光线后,在别墅的侧面支起了画架。与此同时,在他周围不出百米的范围内,还有十来个写生的学生。这里是这个城市最大也是最集中的一个别墅群。差不多六十年前的春天或者还在冬春交替之际,它们的主人在炮火来临之前便丢下它们四散逃逸了。很快,新的主人们搬了进来,他们大都是一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一些激进的革命者。学生们差不多都是在二十年前左右出生的,在他们的记忆中,战争、革命、牺牲、衰败、荣耀只是一些遥远而抽象的文字和概念,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和命运。

  沿着这些别墅之间自然形成的巷子一路走进去,这些静谧的窄街们每一条都有诸如珞珈、天竺、灵隐、琅琊这样空灵的地名。这些一眼望到头的街道承载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历史。一个女孩迎面走来,身着“陶玉梅”牌修身短旗袍,搭配Miss Sixty的牛仔裤,胸前那一粒小盘扣却使得旧都气氛弥漫全身。

  颐和路2号是这里构造最简单的建筑,当初的主人建造它是为了藏书,现在的身份是省作协。6号略显寒碜,曾经住着以简朴著称的民国要员陈布雷;他的紧邻阎锡山,虽然只在这里住过7天,却建造了这带最为浓重铺张的建筑:颐和路8号。8号对过是修葺一新的9号,挂着省慈善总会的门牌。与西康路交界的路口坐落着著名的汪公馆,常年宅门紧闭的38号,对访客一律挡驾。

  散落在这些有名有姓的公馆之间的,还有一些说不清来历的宅院。颐和路12号正在翻修,据说蒋介石曾在这里喝过茶,现在是省级机关的福利房,里面住了十几户人家。二楼的老黄、三楼的老毕已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老房子住得并不舒服,在这样明媚的春日午后,室内依旧有些阴凉。至于未来规划中他们是搬是留,也不甚清楚。一个路过的老同志,在黑漆大门下停住,指着2楼中间的一个窗户说,20年前他曾经在这里住过。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拐个弯儿,到汤恩伯公馆理个发,在珞珈路5号,也就四五块钱,但白底黑字“内有理发室”的招牌却是这个片区最醒目的。

  春天造访这里,我曾担心时节不对,因为戴过花环的头顶摘掉后更显光秃,也许秋天飞旋的落叶或初冬枯枝所传达的沧桑感才更贴合这里的命运写照。但我的顾虑多余了,公馆区的边缘地带,江苏路与宁海路合围的十二号地块正大兴土木。坡屋顶、青砖、高大拱圈、简洁的回字或十字形空间结构,重新转化组合后的新建筑硬朗气派,但不知是由于工匠的潦草或尚需时光的抚摩,线条始终不如那些老房子优雅精致。南京鼓楼区曾设想在这三十多栋老别墅里注入奢华的消费内容,让人重温民国上流社会内容,但这个创意最终遭到市民和专家的一致否决。新的规划是将这里打造成500强企业总部,考虑相当务实也很贴切此地昔日的显赫身份。落寞多时的民国旧都正慢慢调整心态,准备腾出古老的外壳给最新的内容,在民国容器中重塑一场“新贵都市”的运动。

  站在颐和路西南口回头望过去,单门独户的公馆大都宅门紧闭。粉黄色高墙上方偶尔挑露洋房坡顶,逾半世纪的悬铃木高大粗壮。我爱这高墙,只因爱看墙面上光影斑驳的模样,那定格在记忆中的一幕总会带来旷远的暖意。但我也冷静地相信,每一个曾经荣耀的地名或人生都不可避免会是乌衣巷的命运,或者至少将成为寻常人可亲近的风景。

  文/快报记者 陈曦

  摄/快报记者 泱波 唐伟超

  ①②③④⑤⑥为了保证公馆区的私密性,318路是颐和路公馆区建成70多年来唯一开通的公交线路。院子里晾晒的咸菜、墙壁上的涂鸦、公共浴室、遛狗的中年妇人、穿行于斑驳光影中的行人……平凡的市井生活闯入了这个昔日权贵公使云集之地。

  ⑦颐和路9号,吴铁城故居,如今江苏省慈善总会的所在

  ⑧秋天的霜叶在这个气候有些反常的春天里提前红了

  ⑨掩映在浓荫中的民国老别墅,显示着当年主人不凡的身份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