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5个月的艰辛,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今天终于要“回家”了。“雪龙号”长啥样?科考队员从南极带了什么回到祖国?他们在南极都经历了哪些惊险的故事?快报记者带着读者的好奇来到上海。“雪龙号”今天抵达上海,而上海已经为“雪龙号”的回归做好一切准备。
极地中心忙翻天
刚刚走进位于上海金桥路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心大楼就挂满了“欢迎第24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归来”的横幅。“明天考察队员们就要回来了,这几天我们都非常忙,连周末都没有休息。”中国极地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曾红辉告诉记者。中心的日程栏也都贴满了关于今天24次南极考察队回来的车辆安排和系列活动的通知。
“现在雪龙号已经停靠在上海吴淞锚地,我们刚刚给他们送去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5个月,考察队员们吃的都是航空食品,很难看到新鲜的食物”。
退役机器随处可见
在极地中心,南极的影子随处可见。在一进门的草地上,记者看到许多南极科考退役的机器都摆放在那里,救生艇、卡特推土挖掘机、船载气象卫星系统、南极考察队集装箱……每一个背后都有一段南极科考的故事。其中年纪最大的要数卡特推土挖掘机,已经生锈斑驳的机身上有一段介绍,记录了它为南极科考所立下的赫赫战功:“1984年11月跟随中国首次赴南极服役,1998年回国退役,为长城站的建立和多次科考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它既能运输又能清雪,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两头忙’。”
一双沾满冰土的靴子
在极地中心科普馆,记者看到一双特殊的靴子,靴子上南极的冰土还保留着。橘红色的靴头是用黑色粗笔画的“王”字,鞋身上写着“DOME A 80 22" 02'S, 77 32"21'E”以及鞋子主人的签名“徐霞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双靴子是2005年我国科考队员第一次登上“不可接近之极”——南极冰穹A时,其中一个队员徐霞兴穿过的靴子。靴头上写的“王”字是起到辟邪作用。
企鹅粪也要研究
在大陆,黄土和石笋是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环境沧桑变迁的最好“标本”,而记者在极地中心科普馆看到,在南极,中国科学家们却另辟蹊径用企鹅粪和海豹毛作为研究对象。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科学家们通过对南极湖泊沉积序列的企鹅粪土沉积层的研究分析,令人惊喜地“找到”了过去3000年来南极大陆企鹅数量变动的历史记录。 同样,科学家们通过采集海豹毛,可以“管中窥豹”,从中发现极地生态变化的沧桑变迁。
曾红辉告诉记者,“雪龙号”是我国唯一的一艘科考船,今年“雪龙号”的科考任务非常繁重,刚刚抵达上海之后,还没来得及“喘息”就要进入船厂整修。今年7月的北极科考和9月的南极科考都要仰仗“雪龙号”。
快报特派上海记者 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