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读步天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失落的旅行
· 广场上的阅读
· 三店书
· 新书推荐
· 开栏小语
· 北岛:点亮一盏青灯在历史深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4 月 1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失落的旅行
  书间道

  韩丽枫

  基兰·德赛,1971年出生在印度,15岁时定居英国,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班的一名学生。她的处女作《番石榴园的喧哗》曾受到各方一致赞誉。2006年她凭自己的第二部小说《失落》获得布克奖,成为有史以来赢得该奖项最年轻的女作家。

  这部获得2006年英国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横跨两大洲、穿越三代岁月的时空之旅。书中的人物皆是这旅程中失落的行者,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孤儿。

  故事分两条线平行展开。故事的主线以喜马拉雅山侧的地带为背景。书中的噶伦堡小镇地处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和中国西藏的边境交界,干城章嘉雪山是映衬居民日常生活的远景。正对雪山的一座殖民时期的破败房子里住着退休的法官、失去双亲的外孙女赛伊和十四岁时就跟了法官的厨子。

  法官20岁那年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的剑桥大学求学,那是一段他不愿念及却又不断在脑海中闪回的屈辱记忆,在那里,他羞愧于自己的肤色、古怪的口音、怪异的气味,他的思想“开始扭曲……永远喜欢阴影多过光亮,阴霾多过阳光。”“他妒忌英国人,仇恨印度人。凭着憎恨的热情,他努力要使自己变成英国人,而事实是他即将成为每个人都厌憎的对象,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回国后他成为内务部的官员,巡回于各地审理案件,可是他发现“司法公正所要求的透明度压根就没有存在过”。他变得愤世嫉俗,厌憎人类,最终选择隐居在噶伦堡那座古老的房子里,每天沉迷于棋盘,只向一只叫玛特的狗奉献他仅存的柔情,对他来说,这房子“是一个壳,一块头骨,他是一个住在自己国家里的外围人。”无论在何处,他都是一个被流放者,他的旅程承载着印度的殖民记忆,一段失落的历史。

  赛伊的父母从印度私奔至莫斯科,死于一场车祸,离太空旅行的华丽梦想仅一步之遥。在台拉登的修道院里长大的赛伊被送到噶伦堡的外公那里,在法官的眼中,她“是一个西化了的印度人,住在印度,却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他很久以前开始的旅程又在他后代身上得以延续。”这旅程“左右着她,诅咒着她”,在山上这座正在老去的房子里,她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浩瀚的空间,既连着过去,又引向未来”。这是一个感性的世界,而赛伊代表了一切未知,一切开辟鸿蒙的混沌。她焦虑地阅读着,痴迷于《国家地理》杂志和充气地球仪,一个愿望越来越清晰而强烈——“我要去旅行。”离开,“寻找一个失去的未来”。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设在光怪陆离的国际都市纽约,如电影蒙太奇一般闪回穿插于时光静止的喜马拉雅山侧的小镇。带着父亲厨子的梦想,千方百计来到美国的比居,却发现这是想象力终结、噩梦开始的地方。没有身份,没有金钱,比居辗转于纽约各式餐馆的厨房,和移民局玩着惊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并未逃离父亲期望他摆脱的贫穷。他和厨房里的工友一样都是影子一族,社会的边缘人,空虚不断萦回折磨着他。脱离印度北部山区的乡村生活,置身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种族融合的庞大背景,他显得笨拙不堪。“他是一个巨型的侏儒,如一份超大分量的食物,展示着渺小……”德赛以流放难民式的幽默向我们描绘了纽约非法移民的众生相。

  1986年山坡一带发生尼泊尔人的骚乱,所有人的命运都被卷入混乱的漩涡。法官失去了爱犬玛特,赛伊失去了和她的数学老师开始不到一年的初恋。作为印度籍的尼泊尔人,她的恋人基恩参加了这场廓尔喀运动,以暴力宣泄自己被主流社会疏离的愤怒,希冀可以摆脱殖民历史遗留给他们的继承贫穷的宿命。比居无法忍受孤独的重压,决定回到父亲身边,却被叛乱分子抢去所有行李和打工赚来的积蓄,只穿着件粉红的女人睡衣出现在父亲面前。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曾经德赛以精妙风趣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的喜马拉雅山侧宁静曼妙的生活画卷,此时陷入爱德华·蒙克的《呼号》式的疯狂。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