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记得他穿军装的模样,帅气极了。”73岁的孙芝兰眯上眼看着窗外,微笑着。
曾几何时,她还是扎着麻花辫的漂亮姑娘;曾几何时,她拥有一个知心体己的爱人。光阴荏苒,尽管孙芝兰早已华发满头,然而那段初恋仍然萦绕在她的心上,“50年了,我想找到他,我的初恋爱人。”孙芝兰语气柔缓而又坚定。
花季少女结识军官
虽然现在孙芝兰身在大连,然而对于她来说,南京却是毕生难忘的地方,因为她在这个城市中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孙芝兰出生于安徽,解放前,幼时的她在别人家做童养媳,生活苦涩艰难,直到17岁那年,孙芝兰来到南京一个大院中一户人家做保姆,日子才有所改变。
那时的孙芝兰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勤劳善良,容貌清丽,两条粗粗的麻花辫挂在胸前,额前齐齐的刘海更增添了些许秀气。渐渐部队大院的家属们就热心地为孙芝兰介绍起对象来。
于是便有了孙芝兰和刘志国的第一次相遇。“他足足大我7岁,个子1.72米左右,眼睛不大,那天他穿着笔挺的军装,显得很精神、也很帅气。”这位花季少女显然被刘志国军人的气质给震住了,她紧张得说不出话,只顾着用手绞弄着衣角。
然而,相亲的事很快就被孙芝兰的雇主知道了,他们反对孙芝兰这么做,“他们刁难我,我受不了,就离开了他们家。”
委屈、难堪、悲伤,种种复杂的情绪让孙芝兰整天泪流不停,刘志国听说后,也急得直跺脚:“她年龄这么小,又是个姑娘家,她以后可咋办?”
为了自尊而分手
最初的同情,如小草萌芽一般,渐渐转变成了爱情,将两人紧紧牵在了一起,日子一长,孙芝兰也开始慢慢了解了刘志国,他在前线立过功,从前线下来后便到南京军校读书。细心的刘芝兰也渐渐发现了刘志国的生活习惯,喜欢抽烟,虽然长期生活在南方,但是却有着北方人的饮食习惯,那就是喜欢吃面。
和刘志国相处的日子,是孙芝兰倍感甜蜜的时光。“我记得他对我很好,他每个月只有29元的补贴,但是基本上都给了我,而且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来看我。”
不过让孙芝兰揪心的是,外界似乎并不看好他们的感情。“她只不过是个小保姆嘛,怎么配得上一个军官?”“恐怕她是痴心妄想吧。”虽然闲言碎语并没有动摇刘志国,却让年轻的孙芝兰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她多次跟刘志国提出自己想到外面闯闯,刘志国却没有当真。
直到有一天,孙芝兰郑重地向刘志国表示,自己要在一户人家做保姆,户主即将调到北京,她也想跟着去。拗不过孙芝兰,刘志国只好同意了,他骑着自行车到车站去送她,临别前,他送给她一个包裹,包裹里面是一张照片、一个笔记本,还有五百元钱等。这些钱是刘志国多年的积蓄。
然而即便有再多的不舍,分离却是必然的结局。
一封信让恋情中断
几经辗转,孙芝兰跟随着那家人来到沈阳,在那里,孙芝兰和刘志国又恢复了联系,那个年代电话还没有普及,信件成为两人传情达意的唯一方式。
1954年的一天,孙芝兰又收到了刘志国的一封信,和往常一样,孙芝兰喜滋滋地拆开信,此时在她的脑海里正在想象着刘志国在信中流露的关切和爱慕,然而事实上信中一行行文字却像冰凉的冷水浇在了她的心上。
“芝兰同志,告诉你一个消息,你别难过,我结婚了。如果你现在回南京,我也可以给你介绍一名优秀军官……”震惊和痛苦交织着,孙芝兰放声痛哭,此时她多想找到刘志国问个清楚,她多想眼前的信的内容不是真的,她多想……
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中断了。
命运似乎给孙芝兰开了个玩笑,后来孙芝兰通过一个熟人得知,刘志国根本没结婚,可能就是在试探她!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然而那时孙芝兰没有刘志国的联系方式。不久孙芝兰就被调到大连工作,在那里她嫁了人,如今儿孙满堂,丈夫在十年前去世了。
古稀老人要找初恋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蹉跎,曾经的大辫子姑娘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然而在孙芝兰的心里还有一个角落始终是留给刘志国的。那个包裹,孙芝兰一直珍藏着。
那个包裹里。有刘志国送给她的一对翠绿色绣花枕套、三张1949年发行的百元纸钞、那个泛黄的写着新中国日记的红色小本。“那年我烧了好多东西,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舍得烧这些,我一直带在身边。”孙芝兰抚摸着日记,日记的扉页,是刘志国的亲笔:“赠给芝兰同志留念”墨迹已明显褪色,落款依然清晰。
孙芝兰说,算起来,刘志国已经80岁高龄了,“我相信他还活着,我相信他还在南京,当年他对我那么好,把自己的钱都给我花,我得还;不管他现在瘫痪也好,孤单也好,如果现在没有人陪伴他,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我希望他好,如果他家庭幸福美满,那么我会祝福他,并告诉他,让他放心,我也很好。”
如果有读者知道关于刘志国的线索,请拨打快报热线96060,帮助老人完成这个美好的心愿。
快报记者 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