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清明·休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清明节踏青的人多了 民俗气氛更浓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4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清明节踏青的人多了 民俗气氛更浓了
小长假带来新变化:单一祭扫的功能在弱化,旅游休闲的功能增强
  昨日是清明节,原以为前往几大公墓扫墓的客流会达到高峰,可让公交部门大跌眼镜的是,扫墓客流竟然很少,创出近几周的新低。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各个公路客运站和火车站迎来了清明客流最高峰,旅客密度之大,已经超过今年的春运客流。

  扫墓人不多,公交不吃紧

  昨天一大早,公交总公司营运处负责人就来到普觉寺、隐龙山等公墓查看客流情况,以便根据情况临时调集车辆支援。不过,有点出乎意料的是,与前两个双休日人满为患相比,昨日扫墓客流却跌到了谷底。公交总公司营运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路上交通也比较顺畅,私家车前去扫墓的也不多,因此100辆扫墓专线公交车的配置已经足够了,而上周六则配备了200辆还有些吃紧。

  公铁客流超“春运”

  从前天下午到昨天早晨,南京中央门车站无论是广场还是售票大厅,到处都是人满为患。为了分流售票大厅压力,流动售票车也开始售票,所有临时售票窗口都启用了,一派春运期间繁忙的景象。南京市运管处经过统计发现,扫墓客流、探亲客流、旅游客流和学生客流四流合一,昨天的客流总量达到13.5万人次,已经超过今年春运的日均客流水平。

  据了解,昨天上午南京火车站也迎来了清明客流高峰,整个售票大厅内所有的售票窗口已经全部打开,还是无法满足旅客的需求,设在一楼的动车组售票处,由于只发售动车组车票,以前不用排队,而昨天上午不仅排起了长队。在电子显示屏上,记者看到下午一点之前,沪宁线所有座位票售完,而下午2点以后则有大量余票。据了解,昨天南京站铁路发送客流也达6万多人次。

  中山陵:周边自驾游客多

  除了祭扫,清明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昨天,记者到南京各大景点转了一圈,赏花游园的客流虽然不及以往“五一”、“十一”黄金周那么多,但早已远远超过了普通双休日。

  昨天上午,记者乘坐9路公交来到中山陵。中山东路一路通畅无阻,没有出现以往长假时,车流拥堵的状况。不过中山陵停车场还是停得满满当当。记者留意看了下,大多数都是周边城市的私家车,主要来自苏州、无锡、浙江等地。

  而南京市民外出旅游,也同样如此。“有了三天假期,像江西婺源这些地方,春天很美,但双休日两天又太匆忙,只够路上的时间,没法游玩。现在小长假刚好就可以去了。”旅行社介绍说。

  珍珠泉:三万人涌进景区

  位于浦口的珍珠泉,昨天小长假首日迎来3万多名游客。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玄武湖公园,正值“百花闹春”节举行,城墙根下的二月兰,如片片紫云流动;环湖路的红花继木,开得正艳;台城烟柳,绿得可爱……据了解,昨天有两万多人游玩玄武湖公园,红山动物园客流量也有1.8万人,都远远超过了双休日的游客量。

  专家认为,小长假让清明节祭扫的功能弱化,旅游休闲的功能增强了。

  快报记者 鲍铭东 孙兰兰

  昨天的白鹭洲公园内被装扮成了古代竞技场,五花八门的古代体育活动在此重现。蹴鞠、十五柱球、步打球、望月穿针、荡秋千、拔河,光听这些有趣的游戏名字就让游客忍不住去玩上一把。

  市民穿古装参加古代运动会

  荡秋千、拔河、蹴鞠、投壶等游戏重现白鹭洲公园

  市民穿古装参加古代运动会

  蹴鞠

  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前身,不同的是球比现在的足球略大,是竹子编成的球体,里面还放进了铃铛,这一踢起来就叮铃铃作响。再瞧那球门,中间有一圆形的洞,旁边均是网状。规则倒是与今天相同,踢进对方的球门为胜。

  十五柱球

  再瞧项目“十五柱球”,要在4米开外去击打15只排成一排的葫芦,葫芦有黑有红,打中红色得1分,打中黑色扣1分。何小姐来小试一把身手,眼看中了红葫芦,没想球打个插边,撞上了黑葫芦,何小姐一脸郁闷,继续击打,一连打倒了两只红葫芦。“这有点像现在保龄球啊,看着容易,玩起来不简单。”

  投壶

  “投壶”是古代一项传统的游戏,要把手中的箭扔进三只壶中,而壶则各有粗细、高矮,最远的最细的壶是最难投的。郑小姐踮起脚,伸长了身体,轻巧地想把箭扔进壶中,不巧箭没入壶。郑小姐不灰心,继续投,几次努力下,终于有箭进了壶中,郑小姐开心得手舞足蹈,忘了自己扮的可是古代大家闺秀。

  拔河

  小孩子们换上了一套古装,分成两组,开始比赛拔河。就见孩子们铆足了劲,涨红了小脸,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中间的红线左右移动,看得一旁的家长干着急,一个劲地喊着加油,恨不得冲上去帮孩子一把。

  步打球

  棰丸类似今天的高尔夫球,步打球与曲棍球也有几分相似,不少游客感叹这古代运动和今日运动异曲同工。

  快报记者 赵丹丹 见习记者 沈晓伟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赵杰

  【旧时清明】

  清明节,不只是上坟

  古老的南京城,古老的习俗有些已渐渐失传,让我们伴随着古稀老人的回忆,重温清明的古风古韵。

  清明戴柳

  讲述人:李朝俊 83岁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在李朝俊年轻的时候,每逢清明,大家几乎是人手一条柳枝。大部分人是折支柳条别在衣襟上,李朝俊这样的姑娘也会用发卡别在发髻上。青翠的嫩叶映衬着桃花似的脸蛋,清丽可爱。把柳枝编成环状,戴在脑袋上则是小孩子们的专利。

  古往今来,柳树在清明节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据老太太的回忆,扫墓时除了菜肴果品,不能遗漏的就是柳枝。扫完墓,要给坟头加上“坟帽子”。所谓“坟帽子”,就是挖出两块碗形的土块,碗底相对,盖在坟头上,并插上柳枝。“看看坟头有没有插柳枝,大家就知道这座墓有没有人来祭扫。”

  祭拜的食品也挺有讲究。“祭拜的菜肴没有特定的,但是每样饭菜上,都得放一点儿金针菜和木耳。”老太太给记者解释道,金针菜又叫黄花菜,寓意指筷子,木耳则指饭碗。“碗筷齐全了,这样先人才可以好好吃顿饭。”而扫墓时折下的柳枝,还可以带回来挂在门前,可趋吉避凶。

  荡秋千、吃青团

  讲述人:秦永辉 78岁

  “小时候的清明,我们喜欢荡秋千。”秦永辉告诉记者,“秋千”,寓意“千秋万代”,孩子通常是这个游戏的主角。“富有人家的后花园,都搭了固定的秋千架。寻常百姓的秋千则简单些,直接在两棵树间系上麻绳,或者再加个板凳,照样玩得不亦乐乎。”秦永辉家里三代同堂,同辈的兄弟姐妹就有十多个,“每逢这个时候,大家都排着队,轮着荡几下过过瘾。”

  不过对于孩子来说,最开心的还是能吃到青团。这是清明时节的特色点心,原料是一种叫“鼠曲草”的野菜, 又叫“清明菜”。“把鼠曲草捣成汁,与糯米和在一起。青嫩的绿色,比现在店里卖的颜色更鲜艳,一看就有食欲。”因为当时生活困难,秦永辉家里一个人能分到一个就不错了。“那凉凉糯糯的口感,还伴着特有的清香,真是回味无穷。”说到现在,人们更愿意到糕团店里买现成的,青团也大多用色素而不是野菜汁来染色,老人感叹说, “再也没有儿时记忆中那特有的清香了。”

  明代以前,纸钱只撒不烧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古老的节日传统都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清明也不例外。快报记者为此特别采访了民俗专家王涌坚,为读者展现这古老节日的原貌。

  明清以前不兴烧纸钱

  “现在,扫墓取代了清明节,不少人认为清明节就是扫墓。其实历史上的清明节民俗活动相当丰富,扫墓只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古代人每逢清明,会举行多姿多彩的活动,除了现在的荡秋千,还有蹴鞠、拔河、放风筝等等。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天的热闹景象。

  此外,现在老百姓扫墓的时候,习惯烧纸钱、放鞭炮。但这些跟清明最初的寓意却是背道而驰。王涌坚解释说,自从唐明皇起,清明节与寒食节合并。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吃冷食;给先人纸钱,也是直接撒放在坟顶,或者是四周。明清时期,最初的寓意被遗忘,人们开始烧起了纸钱,认为这样才能“送到先人手里”。而到了现代,燃放鞭炮也成了祭拜的一部分。王涌坚叹息说,“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后人又是烧纸钱又是放鞭炮,怕是只会惊扰到先人的安息。”失传的拜“蚕神”

  拜“蚕神”,曾是南京以及江浙一带的特色风俗。据王涌坚介绍,南京历来纺织业发达,从业者最多时达到几十万人。人们在清明时,会聚集到云锦娘娘庙拜祭,祈求保佑蚕丝丰产、生意兴隆。随着后来手工纺织的衰落,这个风俗也渐渐被人遗忘。雨花台附近,曾有一座“云锦娘娘殿”,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接受人们的拜祭。另外集庆门的磨乃巷一带,都曾有云锦娘娘庙的存在。

  见习记者 沈晓伟

  记者 赵丹丹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