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新闻·地理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百年时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百年时速
1908~2008 沪宁铁路通车百年
制图 俞晓翔

  1908年4月3日的《申报》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沪宁铁路开车典礼”:沪宁铁路告竣,定于三月初一开车。全路通行镇道刘观察亲至京岭下总车站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注:当年阴历三月初一即阳历4月1日)

  2008年4月1日,沪宁铁路将迎来100岁生日。

  有人说,全国铁路看沪宁,因为它是中国铁路科技含量最高的线路,引领中国铁路科技发展的方向。它是中国第一条在既有线上提速的线路;第一个实现内燃机车全部替代蒸汽机车;第一个实现计算机联网售票和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第一条安全标准示范线,全封闭运行;是全国而且也是世界铁路运输负荷最大、运输效益最高的线路之一;是中国铁路开行动车组列车最多的线路……

  风雨苍黄,百年沪宁,沉淀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铁路的百年光阴,折射着历史车轮的回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奏请提出兴建沪宁铁路。

  1898年,英国政府以“最惠国待遇”为由,向清政府索办沪宁铁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得同意商办。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与英商怡和洋行签订《沪宁铁路借款草合同》,准许英商出资承办沪宁铁路。1903年又正式签订借款合同。

  翌年,适逢英国忙于南非殖民战争,筑路之事搁浅。1905年4月25日,沪宁铁路分上海—苏州、苏州—常州、常州—镇江、镇江—南京四段同时开工。1908年4月1日全线通车,历时3年,全长311公里。

  沪宁铁路建成的同时,设立了“沪宁铁路管理局”,该局名义上派有华人总办主持局务,但路政实权却在英人手中。该铁路的经营管理权直到1929年后方由国民政府铁道部逐步收回。

  沪宁线通车初期,全线设车站37座,其中能交会列车的有25个站。为了与以后建成通车的津浦线相接,1933年南京下关长江火车轮渡建成通航。

  抗日战争中,沪宁铁路遭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沪宁线做了部分整治,但由于材料匮乏,技术标准要求低,线路质量未能得到彻底改善。

  1949年5月27日,作为刚刚解放的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工厂要开工,商业要开市,几百万市民要吃饭,要穿衣,物资十分匮乏。为此,铁路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修铁路,恢复通车。上海解放的第二天,沪宁铁路客运开通。5月31日,恢复货运业务。7月1日,恢复开行中断了12年的上海至北京的直达旅客列车。

  解放前,沪宁线的双线区段仅有上海至南翔和南京和平门至下关两段。解放后,沪宁线运量大幅上升,为此,从1958年起,开始分区段修建从黄渡至尧化门的复线,其间几经周折,时停时建,1976年6月24日终于全线竣工。

  1995年以来,根据铁道部要求,沪宁线进行列车提速试验,中国人在这条线路上凭着智慧和辛劳,解决着速度、重载和密度三者兼得的世界铁路难题。沪宁线通车初期,开行旅客列车7对,年发送旅客323万人,发送货物20多万吨。到2007年,沪宁线日开行客车87对,客运平均密度达到4862万人,货运密度为6737万吨,已经成为中国最繁忙的客流通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

  2007年1月1日,铁道部正式将沪宁铁路并入京沪线,改称京沪线沪宁段。

  上海、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7座散落在长江沿岸的城市,有了沪宁铁路的衔接与串联,融为经济一体,不仅成就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催生了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长三角,更使长三角区域成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通讯员 虞晓 张志刚

  快报记者 毛丽萍

  加速度

  不断刷新

  一路向前

  时速从最初的40公里,到90、120、140、160、200、250公里……沪宁铁路的速度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1908年4月,沪宁铁路全线通车。那时从南京去上海差不多要10个小时。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乘沪宁铁路专用花车起行离沪,到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经过7小时车抵南京下关。

  1958年2月26日,上海至南京开行特快列车,全程运营时间由5小时02分缩短到3小时59分。

  1996年4月1日,中国第一列快速旅客列车“先行号”在上海站首发,时速140公里,上海至南京全程2小时48分,开创了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先河。

  2004年12月8日,沪宁铁路又一次提速,2小时17分后,列车准点抵达南京站。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沪宁段部分区段最高时速达到250公里,速度比12级台风还要快。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