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七根蜡烛
· 第6罐可乐
· 坚持爱
·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这是一群幸运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接受最先进思想的熏陶,他们的命运,常常让新中国的领导人牵肠挂肚;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他们长时间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尚未长大成人就背井离乡。这群二战时期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抚养的孩子,是中国共产党先烈及高级干部的子女。

  孩子们回到北京

  1950年夏天,中共中央和新中国中央政府派代表团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听说祖国有人专门来看望大家,中国学员们都非常高兴。在见面会上,学员们得知,父母希望他们早日回国团聚,毛泽东主席也希望他们回国继续学业。

  见面会后,中国驻苏联使馆代表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准备处理中国学员回国的问题。每位中国学员都被依次叫到院长办公室,首先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情况,然后询问是否愿意回国。最后,还送给每人一大盒巧克力糖。

  在征询了所有人意见,加上考虑到实际情况后,将中国学员们的前途分为两类:对于即将结束十年级课程的大孩子来说,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苏联念完大学课程后返回祖国,而其他情况的孩子如无特殊要求,便组团一同回国。

  8月30日,一辆吉斯牌大客车停在了儿童院的主楼门前,在全校师生欢送下,20余名中国学员统一穿着儿童院的校服:男生白色衬衫、黑色长裤,女生白色衬衫、黑色背带裙。他们拎着手提箱,鱼贯登上汽车。临上车时,院长马卡洛夫在孩子们每人的脸上吻了一下。

  汽车发动的时候,中国孩子们摇下玻璃窗和老师及其他国家的同学们握手道别,挥手致意,不少人都流下了热泪。大客车驶离儿童院大门后,先到伊万诺沃市区里转了一圈,让中国学员们和这座城市也作一个告别。

  回北京的路程是漫长的,孩子们走了将近两个星期,沿途多次换车。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的还有朱敏,她已考入列宁师范学院,利用假期回国。

  终于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了。在火车站迎接他们的是政府代表以及一些被通知来认领孩子的家长。第二天,这批中国学员乘车来到中南海,等待他们的是幸福的接见和盛大的宴会。朱敏将孩子们领到一个特别大的房间后,对大家宣布:“一会儿,我父亲和几位中央领导进来的时候,大家都要行少先队队礼。”

  孩子们都知道朱敏的父亲就是赫赫有名的朱德司令。还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时候,中国驻苏联使馆代表就曾送给每人一张毛泽东和朱德的照片。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一边等待着心目中一身戎装威武严肃的朱德出现在门口。

  几分钟后,进来了3位年长的人,走在前面的那位身材比较胖,上身是一件白色绸布衬衫,下穿绿色军裤,脚蹬普通的黑布鞋,手中拿着一把黑色折扇。中国学员们谁都没有注意他,继续吵吵嚷嚷。朱敏突然对大家说:“这是我父亲!”儿童院的孩子们顿时慌了手脚,原来说好要行少先队队礼的事情也都忘得一干二净。

  进屋的三位是朱德、林伯渠和任弼时。他们和回到祖国的孩子们亲切地交谈,并鼓励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多学本领,以后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当天晚上,公务繁忙的周恩来也接见了回国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员。

  在北京期间,儿童院的学员们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并跟着中文老师学习汉语。但是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而且不太适应新的环境,时常想念起苏联的日子。上汉语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进行造句练习,结果不少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我们要回苏联”这句话,并利用一切机会,操着蹩脚的汉语向老师甚至领导,表达自己渴望返回“第二故乡”的心情。

  不多久,20多个孩子被按照年龄分成两组,年龄小的留在北京,进入育英小学学习;年龄稍大的送往哈尔滨,统一进入中长铁路中学——中长铁路中学是为在华苏联专家的子女开设的。

  红色后代的

  苏联印记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