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讲究的是“新”,陈茶自然没什么人会喜欢。可你知道吗?在中山陵园茶厂一间不起眼的屋子里,却珍藏着数百份陈年老茶。从1958年,雨花茶刚开始研制、还未诞生起,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个年份的都能找到。一罐罐看过去,就像在读雨花茶这半个世纪的故事。
竹编的烘笼茶筛用了半个世纪
陈盛峰是炒制雨花茶的第三代传人,如今也是中山陵园茶厂的厂长。他带着记者走进制茶车间。一间用玻璃隔开的小屋里的摆设,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架子上放着大大小小几十个竹筛,墙角则是一个围成空心圆柱状的东西,像个简易灶台;上面盖着一只竹编的圆簸箕。这是什么?陈厂长拿起圆簸箕,揭开谜底,原来下面还放着炭盆——这就是传统制茶工艺中用的烘笼。
“这些制茶工具,都有些年头了。”他随手拿起一只竹筛,内壁还能看出红笔写的“苏州制茶工艺二联 一九五一年造”,已被足足用了半个多世纪,比雨花茶的研制历史还要早几年。现在虽然大多数茶都使用机器炒制,不过顶级的雨花茶还得用上这些旧家伙。
1958年:雨花茶的前身有点扁
然而最能见证雨花茶历史的,还是一份份茶叶标本。
保存标本的房间与烘笼茶筛只有一墙之隔,很不起眼。走进去,这里就像个小型的雨花茶博物馆。陈列柜里摆着一排排铁罐,上面的标签写着年份,有的还标注着“参加某某大赛样品”等字样。柜子上方,还有一溜“镶”在镜框样的木盒里的茶叶。除了本地产的雨花,还有外地茶厂交换的样品,比如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
陈盛峰介绍,这些罐子里都是历年保存下来的茶叶样本,或者说标本。一来这些就是标准样品,以确保现在制出来的茶叶外形、大小与当初一样;二来,也是为了进行质量追踪,一旦发生什么问题,都有据可查。“其实远不止摆在外面的这些,现在每个批次茶叶也都要留下样品确保质量。”
记者发现,标本里最早的竟有1958年的。打开罐子,虽然里面茶叶色泽发黑,但外形仍保持得比较好。工作人员倒了些在手上给记者看,“那时候雨花茶才开始研制,还没最后确定它的形状和名称。你看,这个形状有点扁,而后来的雨花茶讲究的是身形要圆直。”有意思的是,这只罐子里还有一个小小的薄牛皮纸袋,上面写着“南京土特产品商店”的红字,还打出了商店地址“建康路夫子庙口”以及5位数的电话、电报挂号。纸袋上还有人用圆珠笔写了3.8元。工作人员介绍,这茶当时虽然没定名为雨花,但品质已经相当不错。
1980年:机器开始标准化炒茶
一罐罐样本茶,记录下雨花茶的种种荣誉,“1985年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参加江苏省‘陆羽杯’”……陈盛峰说,1959年春天,刚刚创制成功的雨花茶,在河南信阳参加商业部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就倾倒诸位评委,一举获得“十大名茶”的称号。
到了1980年,出现了机器炒制的雨花茶。这在铁罐子的标签上也记录了下来——上面特意写着“机制雨花”。
陈盛峰说,他记得当年还拿到了一个南京市的科技进步奖。与传统工艺相比,用机器炒制的雨花茶进入了一个标准化制作的时代。机制的茶,比以前的也更挺直了,放在手心摊开来看看,全都一个样。
“机器提高了雨花茶的产量,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它。但真正好喝的顶级茶,还是手工炒制的。”陈盛峰说,有经验的老师傅会根据鲜叶的水份含量不同等情况,来控制火候、时间以及搓条的力道。作为松针型茶的代表,每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农学院给中山陵茶厂发函,要求订购教学茶、样本茶,这些还必须要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制作。
快报记者 孙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