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1版:连载
3上一版  
PDF 版
· 七根蜡烛
· 第6罐可乐
· 坚持爱
·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27 日 星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这是一群幸运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接受最先进思想的熏陶,他们的命运,常常让新中国的领导人牵肠挂肚;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他们长时间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尚未长大成人就背井离乡。这群二战时期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抚养的孩子,是中国共产党先烈及高级干部的子女。

  刘允斌想学核物理

  1945年5月,苏联全面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前夜,陈祖涛读完了十年级。十年级毕业后就要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国学员们面临着重要的选择: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才能够既符合个人的爱好又能够将来为祖国服务呢?陈祖涛找到了之前已经考取大学的儿童院同学。大家七嘴八舌谈了不少。最后,陈祖涛作出决定——考鲍曼工学院。鲍曼工学院是俄罗斯沙皇时代办的高等学府,苏联时期是全国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工科院校。对于中学毕业生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水平是不敢报考的。

  经过艰苦的考试,陈祖涛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单,但他又遇到了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陈祖涛报考的是该校的机械系坦克专业,但是这个专业不对外国人开放,因此陈祖涛被分到了焊接专业。上了个把月的课后,陈祖涛觉得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经过努力,又转到了机床与工具专业。

  与陈祖涛同时从中学毕业的还有赵施格。赵施格原本可以以金质奖章获得者的身份而免试入学,但是由于马卡洛夫极力推荐同班的蒂姆,因而赵施格落选了。在他为大学入学考试而准备时,得到了意外的好消息——莫斯科斯大林钢铁学院看了他的毕业考试成绩后,决定免试录取他为该校学生。

  同赵施格一届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的还有刘允斌和张芝明。其中,刘允斌是以金质奖章获得者的身份入学的。他们的想法很明确:祖国将来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而钢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现在掌握好知识,将来能够回国派上用场。

  1946年,苏联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以下简称“莫大”)物理系首次开设了核物理专业。这明确标志着在美国于1945年爆炸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后,苏联也开始全面涉足核物理的研究。

  在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的刘允斌和张芝明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不约而同地想:将来祖国一定会需要研制原子弹的技术,应该尽一切可能在苏联学到它!但是,苏方对核物理专业学生的录取把关十分严格,外国学生基本无法进入这个专业就读。

  刘允斌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无法敲开核物理专业的大门。经过调查和思考,他最后选择了莫大化学系,因为这个系开设有核放化专业,与原子能技术研究的关系十分密切。刘允斌心想:只要把这门专业学好,将来也一定能为祖国的原子能研究贡献力量。于是,刘允斌作出了重大的转折性决定:中断已经开始一年的钢铁学院的学习,重新报考并进入了莫大化学系。

  相比刘允斌被迫放弃原子能专业而言,张芝明要幸运得多。再三思索,他终于想到了“救星”——《莫斯科新闻》英文版主编鲍罗廷。鲍罗廷和张芝明的父亲张太雷有非同寻常的友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鲍罗廷常驻广州,既担任国民政府的政治顾问,也代表共产国际在中国工作。张太雷自1925年起就担任鲍罗廷的翻译和助手。他们工作和生活在一起,彼此敬重,成为了好朋友。张芝明到苏联后,也曾在蔡畅的带领下拜见了鲍罗廷。当听说张芝明就是老朋友张太雷的儿子时,鲍罗廷激动得热泪盈眶,抱住张芝明热烈亲吻。鲍罗廷对于张太雷的牺牲十分痛心,因而就把对老朋友的那份感情转到了张芝明身上。

  当听说张芝明想学核物理专业时,鲍罗廷立刻答应帮忙。为此,他到处托关系,甚至找到了联共(布)中央的一位领导人,终于使张芝明如愿以偿。

  红色后代的

  苏联印记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