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减持的非控股“大小非”表示,之所以大规模减持,一方面是对后市的担忧,另一方面是为增加投资的主动性,“所有筹码不能都放在一只股票上”。
绝对空头:
非控股“大小非”
非控股“大非”和“小非”股东的出售冲动重重地压在市场上,短期内难有变化。
记者汇总2月套现金额较高的40则上市公司减持公告发现,26则公告均因“非控股大非”减持所发。
其中,辽宁成大第二大股东深圳吉富创投公司(下称“深圳吉富”)的减持幅度最大,其2月连续3次公告减持,累计减持辽宁成大2695万股,套现13亿元,占2月市场公告总套现额的26%。而自辽宁成大限售股2008年1月24日解禁以来,深圳吉富累计已减持8079万股,持股比例由股改后的12.6%降至3.6%。
“我们没有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和意愿,最初参股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在拿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后退出十分正常。”深圳吉富投资部某人士表示。
这种心态已成为非控股“大非”的主流。
“股票可流通后,非控股股东有了便捷的退出机制。虽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但其话语权较低,这是非控股大非减持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伟庆认为。
已解禁的“小非”股东,则在不需公告的情况下默默地减持,成为市场重要的空头。
“小非”减持不需公告,很难推测出具体的减持数字。但参考市场现在的换手率,估计解禁超过一个月的大部分可能都走掉了。”深圳某私募基金一人士推测。
为了解“小非”股东的减持幅度,记者采访了近十家上海的上市公司。
“小非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中路股份证券事务代表徐红宇表示,“没走的减持的意愿肯定有,只是现在的价格没达到他们的心理价位。”而接受采访的几家上市公司的回答与徐红宇类似。
对于“小非”股东,似乎没有什么因素能阻挡他们减持。“当时参股十分偶然,没有想过有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由于后市不太明朗,还是落袋为安。”一中路股份“小非”股东表示,“况且我不卖,别人也会卖。”
华泰证券分析师周林分析,大部分“小非”股东的收益超过10倍,收益成本形成巨大反差。
而减持套现的资金流向哪里,对市场同样重要。
“一部分用于补充公司资金,另一部分还会拿出来投资。”中国高科一“小非”股东表示。
有这一打算的不在少数。很多减持的非控股“大小非”表示,之所以大规模减持,一方面是对后市的担忧,另一方面是为增加投资的主动性,“不能把所有筹码都放在一只股票上”。
控股股东多空脸谱
与非控股股东大规模减持不同,控股股东减持显得相当节制。
对于国资背景的控股股东,减持更多体现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局的意志,管理层并没有决定权。“上海国资委没有减持计划,暂时不会动。”百联股份证券部某人士表示。
减持对控制权的侵蚀也让控股股东有所顾虑,对于股权相对分散、控股地位不太稳固的控股股东而言更是如此。同时为了巩固控制权,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甚至有了增持的计划。
“在价格合适时,大股东还有增持的计划。”康缘药业董秘办某人士表示。“增强控股地位,降低外界恶意收购的可能。”
证监会在大股东的二级市场运作方面的规定也限制了大股东的行为。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持股比例高于5%的股东,6个月内不能进行双边买卖:而且持股比例高于5%的股东减持需进行信息披露。
对于控股股东庞大的持股比例,单纯的单边操作会对价格形成重大冲击,同时大股东的减持披露也会对价格有很大杀伤。“操作不好,减持可能得不偿失。”某券商人士表示。
但这不意味着控股股东对市场的影响有限,恰恰相反,在全流通的市场里,控股股东对股价的影响会更加多样和举足轻重。
在获得流通权后,大股东在股价被低估时买进,股价高估时卖出可能成为一种常态。由于对公司运营有更全面的信息,大股东对公司股价有更好的判断。
而通过二级市场的运作,大股东可以轻易地影响价格。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