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莉:第一个提问,太意外了
会场内有几百家媒体的记者,如何让新闻官给自己提问的机会?各家媒体可谓煞费苦心,总会选派自家最“脸熟”的记者出马,吸引新闻官的注意力,凤凰卫视派出的是吴小莉,而央视则派出王小丫、撒贝宁、敬一丹等组成强大阵容“出场”。
论地理优势,王小丫、撒贝宁的位置是最好的,他们都坐在第一排,敬一丹的位置也很靠前,在第二排,但是第一个提问机会却让坐在第五排的吴小莉“抢”到了。“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后,吴小莉连称“吓了一跳”,很意外新闻官这么“垂青”自己。好在她准备充分,事先想好了6个问题,而且在脑子里将这些问题排了一个先后。接过话筒后她问了列在第一个的问题:未来5年,新一届政府还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作为一个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老面孔”,吴小莉每年的体会和感触也不同,“我觉得温总理是一个平实的人,回答问题也很平实。他会很理智地面对问题,一如既往地表现他温和的风格,但他也不讳言表达他的忧虑,和他的关注。”
[争抢提问]
世界传媒再掀“新闻大战”
招待会10点多开
记者5点多就排队
■会外
历年两会,最激烈的新闻大战总是在最后一天发生的——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总要引发全球媒体“大比拼”。今年的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携各位副总理齐齐亮相,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悉数到场,这使得新闻大战更加升级。昨天,快报记者在人民大会堂三楼的金色大厅,耳濡目染了这场大战无声却格外浓烈的硝烟。
早晨5:30就有人排队
记者招待会10:15开始,提前三个多小时7:10开始小批次放记者进入。7:13,快报记者到达入口,心想这次终于赶了个早,没想到进入现场一看,主席台正前方前4排已经没了位置,让你实在感叹人家怎么就这么“神通广大”:有些媒体显然是“集团作战”,派出一个特能起早的人过来先发制人,连占好几个座位。见到最佳位置已经没戏了,有些记者就打起了预留席位的主意,但这些位置都是工作人员和直播人员“专属”的,你磨破嘴皮也没用。
7:35,开始大批次放记者进入。招待会入口处顿时一阵喧闹,一拨人像潮水般冲进来,大步奔跑“扑”向座位席。但是,大多数人得到的都是失望。
澳门澳亚卫视的摄影记者刘兵扛着机器跑进会场后显得格外无奈:“我是最早到大会堂门口来排队的,5点半就来了!”颇有经验的刘兵凌晨4点多就醒了,洗漱完毕早饭也没吃就赶到了大会堂前广场排队,但是一直等到7点半才进来,好位子早就没有了!
央视架足七个机位
文字记者忙着抢座位,摄影摄像记者则忙着抢“机位”。越是正对主席台的地方,越是高的地方,就越是大家争抢的对象。只要一站稳脚跟,大家就赶紧掏出相机、套上镜头忙着调试画面。日本共同新闻社的山下和彦正端着一个粗大的400mm镜头“咔嚓”个不停,记者问他效果怎么样,他认真地又“咔嚓”一张,然后拿给记者看——尽管隔得很远,但主席台上的鲜花连花蕊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说,要拍温总理的特写。
金色大厅里也专门设有摄影摄像台,最高处的两个机位被中央电视台占据,他们承担着直播重任,其中一位戴着耳麦的工作人员边忙边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共在现场架足了七个机位。
王小丫采访吴小莉
昨天的招待会,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央视的王小丫、撒贝宁等名嘴最累。一边要忙着与“追星”的同行们合影,一边要迅速改变角色进入采访。
有趣的是,招待会开始前,王小丫拿着话筒,四处找人采访。很快她就将目标锁定吴小莉,笑嘻嘻地现场采访起来,“小莉,你今天想问总理什么问题?”吴小莉表示,她想问股市方面的问题。王小丫一听笑了:“小莉关心的问题和我的相似,希望我们运气好,能有提问机会!”
作为同事,撒贝宁也成了王小丫的采访对象,表示如果他有提问机会,最想问物价问题,但两人又都担心“抢”不到提问机会,“那我们互相关照吧!”两人商量着。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陈英 张淑娟
总理两次“偏心”外国记者
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名言名句
■会内
昨天,总理对外国记者似乎格外“偏心”,先后两次主动邀请外国记者提问。
时间过了中午12点,招待会已进行了快两个小时。当主持人宣布“总理将回答最后两个问题”时,记者席里的手臂举得更高了。这时候,总理微笑着注视着记者席,突然主动询问:“法国的记者在不在?我们给法国记者一个提问的机会。”
总理的话音刚落,记者席中的法国记者们立即欣喜若狂地挥动着手臂,“这里!这里!我来自法国!”最先站起来的法新社记者捡到了这个从天而降的“馅饼”。
眼巴巴地看着他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话筒,周围的记者又是羡慕,又是心疼。“就剩下两个问题了,他运气可真好!”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记者感慨道,“总理很细心,刚才美国、英国、德国分别已有记者提过问题了。”
“最后的”问题回答完毕,总理见大家意犹未尽,又主动提出再回答一个问题。不少记者都判断,这个追加的问题应该是真正的“最后一个”了。
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已经12:30,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总理并没有以“谢谢”作为结束语,而是紧接着语气突然一转:“好像那边有一个记者想提问,你来发言吧!”总理略微欠身,指着后排一位留着两撇大胡子的印度记者,点点头,“我注意到他一直在举手,举了好长时间了。”就这样,这位印度时报的记者得到了本次记者招待会最后的一个珍贵的提问机会。
■谈政府机构改革——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谈公共财政更好地改善民生——
“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谈解放思想——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今天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谈5年来的心路历程——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
■谈未来5年发展——
“我这个人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我认为‘患生治’。”
■谈北京奥运会——
“我相信13亿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全世界人民也会微笑着对待中国。”
■谈台湾问题——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谈公平正义——
“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谈精神文明建设——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在昨天的记者提问中,多次涉及英文字母“T”打头的问题:西藏(Tibet)、台湾(Taiwan),尤其是境外记者关注度更高。对这两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温家宝总理丝毫没有回避,而是态度明确、语气坚定地一一回答,偶尔还添加一些轻松细节,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国总理的气度和胸怀。
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记者提问时,自称两个问题都是“T”打头的,一是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一是台湾的“入联公投”和“大选”,请总理对一些说法和评论给予回应。这是记者招待会刚开始不久后的第三个问题,现场的气氛一下子明显有些紧张。翻译话音刚落,全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主席台上的温总理。
总理的回答让现场的中国记者们纷纷暗自叫好,境外记者们在抓紧记录的同时,也纷纷点头。不过,记者们对“T”打头的问题显然还没有问够,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在紧接着的提问中再次提到西藏问题,如果达赖喇嘛不寻求西藏独立的话,中国是否会邀请他到北京来进行直接对话?
见同样的问题又“升级”了,现场的记者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总理。没想到,总理首先轻松地说了一句:“感谢您又提出‘T’字打头的问题。”现场顿时响起短短的、轻轻的一片笑声。
在此后的提问中,法新社、印度时报记者均提到了西藏问题,总理逐一回答,尽显睿智。特别是有关与达赖喇嘛对话的回答,触发了现场一位记者的强烈共鸣:“总理没有讲错,去年我也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当时他就说过,在放弃独立主张的前提下进行对话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T”字头问题难不住总理
气度与胸怀——
“T”字头问题难不住总理
[抓拍手势]
总理手扶下巴,记者心疼他“太累”
对摄影记者们而言,压力丝毫不亚于文字记者——为了捕捉招待会现场有动感的画面,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位网站的记者感叹,“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不过,拍什么、怎么拍,也是有“规律”的——摄影记者最爱总理做手势,每当总理做手势时,现场的闪光灯、快门声就像雷阵雨般“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还有记者边拍边念叨:“我们的好总理啊,您就多做点手势吧!”
总理也似乎特别体谅与配合大家,回答提问时手势不断:列举民生问题时逐个掰手指,表达决心和信念时坚定地挥手,表达忧心时轻拍胸膛……最“经典”的,莫过于抬起右臂,竖起右手食指的这个招牌动作。在记者招待会结束后,还有很多记者和工作人员专门坐到主席台上,模仿总理的这个动作拍照。
不过,在昨天的招待会上,总理还少见地出现了用手扶着下巴的动作。这个手势出现在倾听记者提问时,尽管看起来总理是若有所思,但更多记者在心疼地猜测:“总理是不是累了?”特别是最近国计民生有许多大事小事件件重要,几位记者窃窃私语:“总理太不容易了,这么多事情需要操劳,毕竟他也是年过花甲的人了!”
总理“名言名句”字字珠玑
为了改革,人言不足恤——
总理“名言名句”字字珠玑
很多记者赞叹,一场招待会下来,感觉就像聆听了一堂国学大课,温总理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国学涵养,让人格外佩服。“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2003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引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两句诗,让这位新总理赢得了十多亿中国人的好感。而此后他频频引用的诗句,也被人们交口称赞为“总理诗”。在每年的记者招待会前,网民们还会“策划”:猜猜今年总理会念哪些诗?
昨天的记者招待会,总理果然又一次让人们大饱耳福,几乎是字字珠玑,一类是名言名句,一类是排比句。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陈英 张淑娟
[亲民情怀]
总理的“民心”,女记者动容落泪
中国贸易报的女记者权莉准备了3个问题,为了得到提问机会,她不断地调换自己的位置,包括欠起身,坐到稍微空些的走道边等等。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有问成。
很多同行注意到了她的努力,会后纷纷采访她。“虽然我的年龄比较大,没有年轻人的那种朝气了,可我还是很有使命感。这次没有提问,明年有机会我还要问。”权莉说。
权莉说,在招待会上,“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她。权莉说,两会期间她曾经做过很多民意调查,听到的有关总理的评价几乎都是“亲民”二字,说起自己经常看到总理不辞辛苦为百姓奔波的场景,权莉在镜头面前禁不住眼眶泛红,流泪了,“领导干部们有这样的情怀,中国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所向无敌!”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陈英 张淑娟
凤凰卫视的吴小莉提问 新华社记者 樊如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