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迟到的新闻。两个多月前,一名中国船员因日本医院拒绝治疗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蹊跷的是,今年1月初发生的这起事件,却直到2月28日才有日本华文媒体披露,而多数日本媒体报道都不过寥寥数语,或干脆选择了沉默。当日本消防队的急救车载着病危的中国船员呼啸着辗转于各个城市的医院间时,日本社会的另一面也随之浮现。
15家医院“见死不救”
1月3日夜,一艘中国籍船只航行在日本海玄界滩上,一名45岁的男船员突感身体不适,工作人员随即向日本唐津海上保安部巡视船发出求救信号。4日凌晨1点05分,中国船员顺利上岸,被抬上等候在此的消防队救护车。
从唐津东港出发时,这名中国船员已经无法正常说话。急救车上的工作人员立刻拨通附近各医院的电话,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这里没有床位了,再去别的医院看看吧”,或“之前刚接收了一个急救患者,而值班医生只有一人,难以应付”。
无奈之下,救护车只能不停地辗转于各地的医院之间。从佐贺县的唐津市到多久市,又从伊万里市到佐贺市,最后到福冈县,1个半小时之内,15家医疗机构均拒绝救治。直到位于福冈县东区的第16家医院,才得到同意接收的回应。但在送往该医院途中,病危中国船员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凌晨4点32分,该患者被确认死亡。
从1点05分上岸,到3点43分入院,长达158分钟的宝贵营救时间因15家医院的拒绝而浪费。事后,第16家医院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措辞谨慎,“我们不知道送治过晚与死亡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日本媒体见怪不怪
实际上,这位不幸的中国船员只是日本众多“医疗难民”中的一个例子。屡屡发生的“见死不救”现象,甚至让一些日本媒体也见怪不怪了。
根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的统计,2007年日本全国的重症患者、幼儿患者和孕妇中,被10家以上医院拒绝的有1329例。其中还有一些极端事例,比如因吐血需要急救的一大阪男子曾被62家医院拒绝;一名呼吸困难的70岁老人被50家医院拒绝,运送时间长达4小时。
反思医疗救助制度
看似拥有先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日本,为什么会涌现那么多“医疗难民”呢?中国船员因被拒诊死亡事件发生后,日本国内开始了反思。
据日本媒体披露,医院给患者吃闭门羹的理由经常是“处置困难”“无此专业”“床位已满”“手术中”“医师不在”等。
医院和医生数量减少,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的确是日本医疗界存在的问题。有资料显示,近10年来,日本医院的病床数由191万减少到179万,而需要急救的患者人数却由324万增加到489万,这必然引起床位紧张。而由于急救室的工作经常要连续上36小时的班,此前还曾发生过急救室医师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件。
日本现有医师26.3万人,平均千名患者有2位医生,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一位40多岁的大阪医生曾不无担忧地对日本媒体说,“年轻医生现在都避开辛苦又不赚钱的科室,按现在的情况来看,10年之内志向于外科的研修医生人数将有可能为零。”
据《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