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建成使用才7年多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将于下月爆破拆除。大楼2000年9月建成,2003年,大楼所在的地块规划发生变化,从医疗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3月17日《现代快报》)
在有关高楼“炸与不炸”的争议中,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的说法最耐人寻味:“建一个新的更大的医院,政府花掉10亿多点,而转让一个老医院地块就获得12亿多,应当说政府实现了盈余,此举是成功的。”
姑且将这种单向思维命名为“炸楼经济”,其逻辑演进其实与著名的“破窗谬论”异曲同工——有人用石头打破一扇窗户,某经济学家大声叫好。因为在他看来,户主必然要重新买窗户,这就给卖窗户的企业带来了商机。这样的逻辑将继续延续到玻璃生产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窗户装饰企业……一扇被打烂的窗户成为拉动内需的发动机。
可这经济学家惟独没有想到,户主的经济损失如何去计算,难道他就要为“刺激”经济付出额外的代价?显然,那位政府工作人员也陷入了同样的思维误区,他只估算了政府“卖地生财”的直接收益,却遗忘了炸楼带来的资源浪费、整个城市为前期规划设计草率而付出的政治、经济、环保等代价……一个数据游戏,难道就能掩盖这些巨大代价吗?“炸楼经济”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政绩游戏。“炸楼经济”的主导者们为了一点政府盈余,就直接省略城市改造中必须的全民听证等程序,决策过程既没有向专家学者咨询专业意见,更没有寻求民意支持。相关部门变得像一个只会谈钱的商人。如此思维与做法,怎能承担起为城市长远良性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的重任?
《城乡规划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但终结“一任领导一个规划”的怪现象,依然存在诸多现实难题。
比如,政府在进行城市改造重大决策时,如果没有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举行听证会,是否要实行问责,对责任的追究要涉及到哪一级别,由什么样的机构来完成问责?这些细节需要加以明确,此外,更要通过立法让民众真正能在城市拆迁、改造的过程中掌握话语权,进而与某些“利益化决策”公开博弈。(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