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幸运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接受最先进思想的熏陶,他们的命运,常常让新中国的领导人牵肠挂肚;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他们长时间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尚未长大成人就背井离乡。这群二战时期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抚养的孩子,是中国共产党先烈及高级干部的子女。
土豆救了他们的命
随着秋天的到来,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师生们辛苦种的蔬菜终于进入了收获期。
学员们被分成若干小组,轮流到谢苗诺沃村的菜地去值守。分配到任务的孩子都要在菜地旁搭建起来的窝棚里住上几天,所以临行前都带上了铁皮桶、火柴和盐,以便就地取材解决食物问题。他们从地里刨出一些土豆,放到铁皮桶里煮熟,煮熟后剥去皮,沾点盐就大吃起来,直到肚子胀鼓鼓为止。除了煮食外,有的学员也生吃土豆,或者把土豆放在柴火堆里烤着吃。对于整天处在饥饿之下的孩子们来说,能吃上土豆,而且能吃饱已经非常难得了。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土豆救了他们的命。
除了谢苗诺沃村之外,孩子们还在儿童院里的菜地和温室劳动。由于第一次在温室里种西红柿和黄瓜,因此一些果实并不饱满,有的还长僵了。但一些细心的女孩子想出了主意:她们把没有长大的又青又小的西红柿收起来,放在教室朝阳的窗台上,等着它们慢慢地变红;有的则带回宿舍,塞进枕头的四角,用这种土方法催熟西红柿。
秋收结束后,每个班种的蔬菜都统一运到儿童院的仓库保存,作为食堂的补充食品。大家还为庆祝丰收而聚餐一次,由保加利亚班的老师斯沃博达下厨,用土豆、西红柿、洋白菜等新鲜蔬菜给所有人做一顿香喷喷的“保加利亚大餐”。虽然这其实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餐,但在饥饿的年代,孩子们吃起来都觉得特别香甜。
秋收季节,儿童院周围栽种的果树也成熟了,诱人的果实挂满了枝头。这自然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于彬和另外几个学前班的小不点儿聚到了一起打起了马林果的主意。
马林果外形很像桑葚,味道甜甜的。孩子们在于彬带领下,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蹑手蹑脚进了果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手从树上抓下一把把红色的果实,直接往嘴里送。吃得正欢,忽见远处人影晃动,朝这边过来。于彬眼尖,一下子就认出是院长马卡洛夫的妻子叶莲娜·博伊诺夫斯卡娅。她正牵着一条大狗,身边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原来,他们要去谢苗诺夫村的农田干活,无意之中发现了孩子们的行踪。
于彬一见情况不对,急中生智,高喊一声:“空袭警报!小心!”受过训练的孩子们立刻本能地原地卧倒。博伊诺夫斯卡娅揉了揉眼睛:“难道我看花眼了吗?这些小家伙刚才还在,怎么一下子全不见了?难道他们长翅膀飞走了吗?”她还不死心,继续往前走,眼看就要到孩子们跟前了。
“撤!”于彬再次下达了命令。只见“呼啦”一下,草丛中突然冒出一个个小家伙,好像从地底下钻出来一样。在于彬的指挥下,大家朝着远处树林的方向跑去,于彬负责为众人断后。博伊诺夫斯卡娅这下总算看清楚了,她边追边喊:“你们这群小坏蛋,给我站住!”
其他学员一个接一个跑进了树林。于彬刚要往林子里钻,突然,一条大狗窜到她面前挡住去路——博伊诺夫斯卡娅情急之下放开了手中的拴狗绳。大狗眼露凶光盯着于彬,血红的舌头吐了出来。于彬迟疑之际,脖领子已被一只大手薅到。
“萝扎,又是你。看我这次怎么罚你!”博伊诺夫斯卡娅狠狠地说。于彬心想:这下完了。“你现在回宿舍去换衣服,一会儿儿童院的卡车来这里,罚你跟我们去一起去谢苗诺夫村干农活。”博伊诺夫斯卡娅下了命令。
于彬不情愿地独自往宿舍走去。磨磨蹭蹭换好衣服后,她又回到果园边。“咦,院长夫人呢?卡车呢?怎么没影了?”原来,去干农活的人们等不及她,先走了。
红色后代的
苏联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