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年前,江苏出了传奇人物,名叫周处。宜兴人将他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合称为“三害”。为了给乡亲们除害,周处杀虎斩蛟,悔过自新,成了东吴时期的一代名相。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出任东观左丞时读过书的地方建了一座“周处读书台”(也叫孝侯台)。孝侯台在哪?最近,有关孝侯台的确切位置,文博界引发了一场争论。
[缘起]
武定门城墙段
发现古建筑遗址
在武定门公园最南侧的明城墙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实心砖砌台基。它的南端被压在明城墙下,由青灰色的方砖层层垒砌而成,这个台基并不是明代朱元璋修建的,关于它的真实年龄,至今文博界还有争议。
据了解,这个台基是2001年5月市博考古专家发掘出来的。当时,考古专家清理出一个东西向、与明城墙南段基本平行的大型古建筑遗址,现存东西残长15.85米,南北残宽7.61米,残高1.6米。遗迹内外均用长方形青灰大砖垒砌,砖长33.8~39.6厘米,宽16.5~18.4厘米,厚5.1~6.4厘米,上下残存砖21层,砖缝填以黄泥砂浆。这处砖建筑遗迹砌筑考究坚固,用砖和南唐二陵及南京发现的其他南唐墓砖接近。于是,专家推论,它很可能是南唐都城伏龟楼。
市博考古部主任王志高回忆说,当年发现这个建筑遗址后,南京大学教授蒋赞初、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认为这个遗址非常重要,他们联名呼吁要保护这个重要遗址。就这样,这段台基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争论]
正方
就是南唐伏龟楼遗址
一晃7年过去了,武定门东南段那个古建筑遗址似乎已被盖棺定论:是南唐都城伏龟楼。但城墙研究专家却站出来说,那不是伏龟楼,那段台基年龄不止1000岁,而是1700多岁,是周处读书台。
对此,王志高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南唐伏龟楼。他认为,孝侯台至少在伏龟楼西北100米以外。
“我当年主持了这里的考古发掘。当时,我们在遗址内出土了南唐时的褐釉瓷片,而且,这段遗址砌筑使用的大砖与五代、南唐时期墓葬所用砖的大小、材质一致;同时,宋代《景定建康志》、元代《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的地图上,明确画着伏龟楼,位置与发掘点基本相同。”王志高亮出了自己的三个证据。
反方
弄错了,那是孝侯台
杨国庆经过8年研究,即将推出一本《南京城墙志》,在该书中,他认为专家们弄错了,那一段台基其实是周处读书台。现在所谓的“周处读书台”,其实是云锦工人们以讹传讹造成的,虽然里面奉供了周处像,但那并不是1700年前的确切位置。
杨国庆告诉记者,虽然那段古台基用的是南唐的古砖,但不排除它就是周处读书台,因为历史上伏龟楼有88间,而已发掘的遗址面积不过100多平方米,显然面积太小了。而且早在清代,当时的学者们专门对当时大家公认的周处读书台进行了一番考证,最后考证的结果是:它只是清代人附会周处的故事所建的。
杨国庆翻出了清代史料《嘉庆新修江宁府志》。记者看到,史料中清楚地记录道,这座清代人建的周处读书台在江宁路老虎头43号,后来又有人在里面建了高台,摆设周处像,供人们祭祀。当时,这一带的云锦工人每月来祭祀2次,时间长了就讹传为周处读书台了。
南唐比东吴周处生活的时代晚了700余年,按说周处读书台与伏龟楼不该混淆,然而由于两处位置非常接近,因此对遗迹产生了分歧。两位专家都表示,将对此作进一步研讨,早日弄清历史真相。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