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魅妆
· 学习巴菲特
· 坚持爱
·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1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这是一群幸运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接受最先进思想的熏陶,他们的命运,常常让新中国的领导人牵肠挂肚;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他们长时间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尚未长大成人就背井离乡。这群二战时期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抚养的孩子,是中国共产党先烈及高级干部的子女。

  朱敏的患难之交

  比起在儿童院的学员们来说,身陷德国法西斯魔爪的朱敏情况更糟。为了摆脱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朱敏不得不同弗拉斯塔和米拉跑去和纳粹看管人员交涉,看能不能在做工以外的时间再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做。因为这样的话能多得到一些的食品,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其他孩子不被饿死。

  “你们会做什么?”看守问道。

  “我会织毛衣。”朱敏回答。

  “那好,织一件毛衣的工钱是一磅面包和一块黄油。”

  “这么少?”朱敏差点叫起来,可转念一想,如果10个姑娘都来织毛衣,能得10多磅面包。于是她点头答应了。

  从看守那儿出来后,米拉叫了起来:“我们不会织毛衣,怎么办?”

  “我会啊,我的姨妈是织毛衣能手,所以我也学会了。我可以教你们。以后我们利用晚上时间织毛衣,用毛衣换面包,让可怜的孩子们不要再饿死了!”朱敏答道。

  织毛衣小组在三人的召集下很快成立了。女孩子们在朱敏的带领下,夜以继日地织着毛衣。

  朱敏和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们还开始出去募捐。为了募到钱,朱敏在街头跳过中国舞。生活虽然艰苦,孩子们却处处体现出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有时即使闹了别扭,打了架,但得到一块糖、一份面包,大家还要分着吃。

  这时,朱敏已将汉语忘得差不多了,她找到几本仅存的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写的《教育诗》,闲时反复阅读,孤儿院的经历及这些书的影响,使朱敏萌发了将来做教师的念头。

  在令人窒息的压迫下,个别儿童院的孩子动了逃跑的念头。一天夜里,张闻天的儿子万格里和几个大一点的男孩趁去外面拾柴火的机会逃跑了。

  朱敏和米拉也想跑,可朱敏的身体不好,即使跑出孤儿院,也逃不出纳粹德军的占领区,迟早还会被抓住的。而且由于有孩子逃跑,纳粹加强了看守。眼见逃跑的机会越来越少,朱敏和小伙伴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艰苦,朱敏的哮喘病又犯了,同时还患上了淋巴结核和疟疾,高烧不退。相依为命的伙伴们心急如焚,为了让朱敏补充营养,她们壮着胆子,趁夜里偷回了一筐水果。朱敏流着眼泪吃着伙伴们冒着危险给她搞到的营养品。她心想:“要是没有这些小伙伴,自己的命恐怕保不住了。”

  不久,朱敏和伙伴们出去找活干。弗拉斯塔在村里给人放牛,朱敏则为别人当保姆。她们把用劳动换回的食物带到孤儿院养活那些年龄小的孩子。然而,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她们拼命挣来的面包还是不够孩子们充饥。

  在城里很难再挣到吃的东西了。朱敏和米拉便到附近村里找弗拉斯塔。到了弗拉斯塔干活的那户人家一打听,才得知她已经偷偷参加了游击队。虽然没见到小伙伴,但朱敏和米拉还是很高兴,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弗拉斯塔早日同游击队来把自己和其他孩子从德国鬼子手中解救出来。

  离开这户人家,朱敏和米拉便到别的人家找活干。但是,朱敏由于身体虚弱,因此没有人家愿意雇她干活。为了同甘共苦,米拉没有留在村里,同朱敏一起回到了孤儿院。

  朱敏和米拉两夜未归引起了德国人派来的孤儿院院长的怀疑。他开始暗中监视她们。过了几天,弗拉斯塔回到村里,听说妹妹米拉和朱敏来找过她,以为有什么事,就到孤儿院去探望。她的行踪被院长发现了,并告发给法西斯。弗拉斯塔又被抓回了孤儿院。

  红色后代的

  苏联印记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