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幸运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接受最先进思想的熏陶,他们的命运,常常让新中国的领导人牵肠挂肚;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他们长时间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尚未长大成人就背井离乡。这群二战时期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抚养的孩子,是中国共产党先烈及高级干部的子女。
一切为了前线
伊万诺沃军事委员会通知儿童院,组织一批大班学员——起码是共青团员——作为民兵后备军,参加训练。经过筛选,大约有20多个七年级以上的孩子符合条件,其中包括李特特等中国学员。当然,一直渴望当兵的郭志成也终于能够如愿以偿了。
国际儿童院的其他孩子在加斯帕罗夫院长带领下,也积极行动起来:挖简易防空洞、到附近挨家挨户地收集空瓶子为前线制作简易反坦克燃烧瓶。男孩子还用从木工小组学来的手艺,做了弹药箱。
根据战争的需要,苏军最高统帅部讨论了关于将苏联政府从莫斯科全部撤出并迁往东部城市古比雪夫的问题。疏散将涉及全部机关、外交使团、大型工厂、科学及文化单位。国家级的珍贵文物也将被运出莫斯科。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也接到了疏散的命令,他们将前往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
学员们被告知尽快收拾行李,随时准备乘坐火车出发。为了减轻负担,每人只能随身携带一个小背包,除了换洗衣服外,就是往里面尽可能地塞入干粮—— 一袋袋的面包干。
去往塔什干的火车没等到,希勒特的飞机倒是频频前来“光顾”。 由于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10公里外是一个苏联空军基地,因此儿童院也多少受到了牵连。
一天晚上,空袭再次如期而至。
警报声响起后,负责值班的李特特和几个外国学员在老师帮助下爬上了房顶,铁钳子、大水桶平时就备在了那里。其他一些大班的孩子则抱着被子跑到学前班的宿舍,一人拖起一个小孩子,在保育员们指挥下,匆忙往儿童院旁的树林里转移——那里有临时防空洞可以躲避。
李特特和四五个大班孩子上房后,每人拿了把钳子坐下,大家都非常紧张,心“怦怦”地跳着。空军基地方向,探照灯的光柱不断搜索着进犯的敌机,高射炮在其指引下,猛烈开火。突然,天空中飞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仿佛到了头顶上。学员们下意识地将手里的钳子握得更紧,警惕地望着四周。
“看!它掉在那儿了!”一颗燃烧弹落到了房顶,在地上滚动着,发出“哧哧”的声音。
这时,大家已经顾不得紧张,迅速提起水桶,向燃烧弹跑去。李特特快速地用钳子夹起燃烧弹,但是眼看着就要挪到水桶边上,它却一下子滑落下来,引起了孩子们的一阵惊呼。多亏旁边德国大男孩机灵,干脆将灭火的水桶一股脑儿扣在了燃烧弹上。只听“哧”的一下,那个可怕的家伙没有了动静。“乌拉!乌拉!”大家高兴地蹦起来,而李特特觉得心脏都快跳出胸口了。
深秋了,天气越来越凉。儿童院的孩子们还没有等到疏散的火车,却接到了新的任务——为前线将士缝制斗篷、棉衣、手套、军用水壶外套等冬季作战用品。
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女孩们头上。接到当地工厂剪裁好的布料后,儿童院为姑娘们分了工:主要的缝纫活计由大孩子们承担,小孩子就帮忙钉扣子。此外,她们还做一些十字绣的工艺品,一部分直接送到前线慰劳战士,另一部分用来换钱给伤病员买慰劳品。
儿童院里早就有缝纫小组,但缝纫机不过五六台,送来的布料却是像小山那么一堆。而时间不等人——冬天已经越来越近了。于是,女学员们采取轮班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缝纫机一直运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