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26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函印度国大党主席潘迪特·尼赫鲁,感谢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支持,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到底的决心与信心,与此同时,朱总司令还语重心长地说明了八路军当时面临的困难,希望印度方面能够提供医药、外科手术器械和外科医生。尼赫鲁对朱德的信作出了积极响应,很快,一支有5名医生的援华医疗队组建完毕,其中就有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柯棣华初见郭庆兰
1910年10月10日,柯棣尼斯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的小城市绍拉普尔,他自幼聪颖,26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格兰特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柯棣尼斯与战友受到了中国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迎接。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重庆等地工作。医疗队在重庆时,著名佛学家谭云山为每个队员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于是,柯棣尼斯便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柯棣华。
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接到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柯棣华强忍住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同援华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离开大后方重庆,向延安进发。
柯棣华与战友们一道被分配至一所离延安城几十里地的八路军医院给伤员治病。1940年5月,柯棣华随八路军一个骑兵连,从延安穿过日伪军的重重封锁,越过平汉铁路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员。
聂荣臻司令员为他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会。会上,身材高大结实、两眼炯炯有神的柯棣华用他那还不十分熟练的中国话,一字一顿地讲了自己来晋察冀的经过,讲了自己对参加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认识。台下的人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柯棣华微笑着向人们致意,这时他发现一位身穿戎装的女孩,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她眉清目秀,戴一副眼镜,双手托腮,军帽下一张白皙的四方脸闪烁着青春的气息,那一头乌黑的齐耳短发,更衬托出姑娘面庞的晶莹。出于礼貌,柯棣华向她投去了微笑,会后,他才知道那位姑娘名叫郭庆兰,是白求恩卫生学校护士班的教员。
一件毛衣拉近两人距离
1941年1月,在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柯棣华出任了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同时仍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虽然是院长,但由于条件简陋,柯棣华还是住在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宿舍里面,与郭庆兰所在的教务处宿舍仅隔一间办公室,因此柯棣华与郭庆兰相处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
1941年8月,日军开始了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奉命转移到阜平县王快村附近的一个山洞里。郭庆兰在帮柯棣华整理医疗器械时,发现柯棣华不停地用嘴呵手,便拿出自己的毛衣递给了柯棣华:“天冷,你穿上吧!”“不,不,你也会冷的。”柯棣华虽然感到冷,但让自己穿一位女同志的毛衣,终归不妥,便不好意思地连连推辞了起来。
“快穿上吧!”郭庆兰被柯棣华逗乐了,一边说着一边把毛衣递得更近了。
“那……你怎么办?”
“我不冷啦!你的家乡终年炎热,你还不习惯这样的气候。没看你前几天不冷的时候,就说要生火取暖哪!晚上天凉,而且医院要转移,说不定还要露宿山洞呢,你的身子哪受得了啊。快穿上吧,你要是感冒了,我……”姑娘说到这,脸一红,跑开去收拾医疗器械了。
柯棣华双手托着姑娘的绿色毛衣,望着眼前这个羞赧得像朝霞般美丽、如春风般和煦的姑娘,突然间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温馨和甜蜜……
9月2日,日军攻占了阜平县,根据地的城镇也全都陷于敌手,卫生学校和医院只得再次转移。由于近视,郭庆兰不能参加夜行军,便被安排和牙科医生李德奇夫妇等同志隐藏在一个名叫阎王鼻子的山崖。郭庆兰和柯棣华分开了。
背靠背爱情就这样来了
9月26日,晋察冀军民同仇敌忾,收复了阜平县,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终于可以回到葛公村了。当郭庆兰一行从阎王鼻子下来赶往葛公村时,和柯棣华一行在离葛公村七八里的一个小村子里相遇了。一听见柯棣华的声音,郭庆兰便循声急奔而去。她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柯棣华,虽说他脸颊更瘦了,但还是那样乐观,充满活力,姑娘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与她一样,柯棣华也一直惦念着郭庆兰,经过一场血与火洗礼的反“扫荡”后,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柯棣华的心中也异常激动。
他们刚想坐下来说说话,李德奇的妻子突然大叫肚子疼——她要分娩了。得抓紧时间。柯棣华让人迅速把李德奇的妻子抬到一间稍许完整的房子里,打开急救包,和郭庆兰一道为李德奇的妻子接生。一直忙到晚上,孩子终于平安地降生。
待柯棣华和郭庆兰二人走出房间时,才发现夜已深了,秋风阵阵,有人生起了一个火堆,郭庆兰和柯棣华便在火堆旁席地而坐。一阵风吹过,郭庆兰感到一阵寒意,她睁眼顺着火光瞥了一眼柯棣华,只见他脸庞消瘦,眼窝深陷,蜷缩的身子还在不住地打颤。郭庆兰见状,便将身子移近柯棣华,轻轻地说道:“来,背靠背暖和些……”柯棣华看了看郭庆兰,顺从地将背靠在了她背上,顿时感到一股热流温暖了自己发凉的脊背,暖进了自己的心窝……
1941年11月25日,柯棣华和郭庆兰的爱情之果成熟了,他们结婚了。婚礼简单热闹,柯棣华激动不已,当场就学会了划拳。婚后9个月,郭庆兰分娩了,柯棣华亲自为妻子接生,一个可爱的男孩呱呱坠地。聂荣臻司令员给孩子取名为“印华”,以纪念印中人民的深厚友谊。
九旬老人仍是中印友好大使
1942年12月8日下午,柯棣华正在编写《外科总论》讲义,正写到第177页,突然手中的笔在纸上划了长长的一道——他的癫痫病又发作了。原来,在一次行军战斗中,柯棣华吃了没有煮熟的肉后,被发现得了绦虫病,其后转为癫痫,但他仍是日以继夜地拼命工作,终因劳累过度,缺乏必要的休息和营养致使癫痫病一再发作。柯棣华发病后没多久,江一真就带着奥地利大夫福瑞赶来对柯棣华实施紧急抢救。郭庆兰也闻讯赶了过来,并找来一块毛巾塞进柯棣华的口中,防止他因剧烈抽搐而咬破舌头。柯棣华以往癫痫病发作时,痉挛三五分钟后便会清醒,可这一次却是一直抽搐不止,郭庆兰坐在炕沿上抱着丈夫心急如焚。注射吗啡,不行!注射樟脑液,还是不行!福瑞不得已只好对柯棣华实行了脊椎穿刺……
所有的办法都用尽了,可仍然于事无补。9日清晨6时15分,柯棣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郭庆兰无法相信自己深爱着的丈夫就这样撒手而去,她怀抱着小印华抚尸痛哭,悲痛欲绝。半个月前,他们还在一起庆祝结婚一周年纪念的呀!
1943年初春,遵照朱德总司令的指示,郭庆兰母子来到了延安。1958年8月9日,郭庆兰携儿子印华乘飞机抵达印度孟买。柯棣华68岁的母亲见到郭庆兰和印华后,一把将他们紧紧搂在了怀里。23日这天,孟买的27个妇女组织还举行了欢迎会,祝贺印华的16岁生日。依照印度习俗,16岁的印华盘腿坐在平台上,座前的地毯上点燃着16盏银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妈妈用藏红花粉给印华眉心点上了吉祥痣……
斗转星移,如今的郭庆兰已是年过九旬,为告慰柯棣华与印华的在天之灵(笔者注,印华由于医疗事故于1967年10月不幸离开了人世),郭庆兰一直担当着中印两国友谊的特殊使者,她先后四次赴印访问,与印度政界和柯棣华家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章慕荣/文 据《党史博采》
柯棣华
郭庆兰和儿子
老年郭庆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