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71年3月在市妇幼产一男婴
■她,当年户籍地在丁家桥派出所
■她,曾在六合陈桥镇下乡插过队
快报讯(见习记者 马晶晶)今天,是孟坚的37岁生日,他有一个生日愿望,就是找到赐予他生命的母亲。刚出生不满5天,就被现在的养父母带了回家,从此,孟坚就离开了亲生母亲,“岁数越大,就越想念妈妈。”孟坚希望自己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1971年3月,孟坚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呱呱落地,3月11日,孟坚被领到了一个新的家庭。“来医院抱我回家的,不是我的养父母,而是他们的同事。”抱走孟坚的是当时在南汽工作的张先生和姚女士,由于亲生母亲早早就离开了医院,张先生也不知道孟坚详细的出生日期,“把我交给张叔叔的那个护士说,我在保温箱里已经呆了3天,应该是3月7日或8日出生的。”最终,孟坚的养父母将3月8日定为他的生日。
孟坚说,养父母对他很好,除了他之外,家中还有一位姐姐。出于从亲情考虑,养父母一直瞒着他的身世,长大懂事后,他才从养父母的只言片语中有所了解。
1984年,孟坚的养父去世,孟坚就动了找寻自己亲生母亲的心思,但养母却不同意,于是,孝顺的孟坚顺从了养母,将这个想法压在了心底,而这一压就是20多年。
年岁见长,如今的孟坚在珠江路做生意略有小成,家境也比较富裕,对于亲情,孟坚无法割舍,他在征得养母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寻找起生母。“养母这次很通情达理,很快同意了,并表示支持。”有了养母的支持,孟坚找到了当初抱走自己的张先生了解情况,“但张叔叔岁数已大,只记得很少的线索。”张先生告诉孟坚,生下孟坚那一年,他的生母才21岁,而且已经有了一个孩子,“那时候可能是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妈妈担心养不活我,只好将我送了人。”
从张先生的口中,孟坚还得知,母亲当时的户籍地在丁家桥派出所,有轻微的先天性心脏病,曾在六合陈桥镇下乡插过队,至于母亲的姓名,孟坚无从得知。
随后,记者联系了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医务处,“国家规定,病历信息保存年限是30年,超过30年的档案就会销毁。”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无法找到1971年3月8日前后的产妇信息。
“要找妈妈就得尽快,因为妈妈应该也快60岁了。”孟坚担心,再不抓紧时间,寻找生母的希望就会越来越渺茫,“要是妈妈还在南京,她看到报道后,肯定会想起我这个儿子。”孟坚说,岁数越大,就越思亲,有生之年能够见到亲生母亲,是他最大的心愿。
■这条新闻,同样感动你我
当年话都不会说,如今生活能自理
13年辛勤照料 痴呆丈夫奇迹康复
老年痴呆症患者给人的印象大都是目光呆滞,生活无法自理。但住在南化社区的71岁老汉曹玉成患有老年痴呆症13年了,如今生活基本能自理。社区居民佩服地说:“他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全是他老伴昌慧梅的功劳啊。”
全心为丈夫做康复治疗
13年前的一天,曹玉成一直没起床,亲人们去看时,才发现他已患上了早痴症(老年痴呆症的一种)。那时昌老太夫妇膝下有5个女儿,只有大女儿成了家。昌老太说:“那时,我是做漆工的,他是南化的工人,收入都不高,查出他患上这种病,我当时吓得双手直打哆嗦。”
但平静下来后,昌慧梅果断地为丈夫安排住院,之后一直陪伴在丈夫病床前。除了医生为曹玉成打针、做针灸外,在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内,昌慧梅坚持为丈夫做手部、足部按摩,并帮助其活动,帮助老伴锻炼。
除此之外,昌慧梅还坚持训练丈夫说话,“刚开始他根本不说话,目光呆呆的,坐在角落,一坐能坐两三个小时,一动也不动。我就逼着他喊我的名字,喊周围人的名字,就像小孩学话一样,慢慢的,他能说一点话了。”
让昌慧梅欣慰的是,几年后,丈夫慢慢开始能做简单的活动了,“看到他逐渐能抬抬手、踢踢腿什么的,我心里特别高兴!”慢慢地,丈夫又能自己吃饭了,这让昌慧梅看到了希望。如今曹玉成除了洗澡需要妻子帮助,吃饭、穿衣、散步等都能自理。
13年辛勤照料换来奇迹
附近南京朗盛医院的医生梅萌对昌慧梅非常熟悉:“她会定期带丈夫到我们这里做检查、治疗,现在病人能吃饭、走路、穿衣服,一个患老年痴呆症13年的患者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算得上是一个医学奇迹了,因为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医生介绍,现在患者的智力水平大约相当于10多岁的孩子,能恢复成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
而住在附近的邻居顾先生也对昌慧梅赞不绝口:“她真是不容易呀,这么多年,她都坚持下来了。这个家要是没有她,绝对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明年将庆祝结婚40周年
记者在昌慧梅家时,曹玉成正坐在餐桌旁,吃着一根香蕉,听到记者与昌慧梅聊起他,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记者问他:“老太太对你好不好?”曹玉成回答得很爽快:“好!”
昌慧梅拿起挂在门边的一根红腰带告诉记者,明年就是他们老两口结婚40周年,她希望和丈夫风风光光地庆祝一番,她一边把红腰带系到丈夫腰上,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我发现他记忆力比去年有提高,希望他能变得越来越好,平平安安。”
快报记者 顾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