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编剧这出戏
据说美国编剧罢工那会儿,中国编剧凡有聚会,最流行的玩笑是:不如咱去好莱坞发展吧。我听这玩笑的口气,很像艾敬十几年前唱的那样,“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真心话用玩笑口吻说,或者说假话里揉了一点真心思,总之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并非干净彻底的说着玩。
果然,新春伊始,中国编剧们就折腾出大动静,先是搞了一场半官方色彩(有编剧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参与)的集体签名;然后有了两大当红编剧的当面对掐,一个说低于一千万决不写,一个说不给钱也写。这两件事像个引子,会不会牵出比美国更大的动静不敢说,至少突然之间,一向隐居幕后的编剧们,成了台前新闻的主角。
核心问题是稿酬。集体签名是因为,很多人拿不到,或者拿不全稿酬。所谓其他权益被侵犯,也可以归结为没拿到相应的衍生稿酬。当面对掐的两位,拨开表面看本质,一个觉得,丰厚稿酬乃价值体现的唯一标准;另一个觉得,稿酬不是体现价值的唯一标准。
就因为说的同一件事,才会吵起来。你向东,我向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互不相干就吵不起来。都往东,都要过独木桥,你先过还是我先过,为什么你先过或者我先过,就很容易吵起来。
再举个例子说,甲乙二人互夸各自家乡好,甲说,我家乡的冬天最好,地处南方呀,山峦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乙说,那多没劲啊,冬天就要有冬天的样子,我家地处北方,一到冬日,万物肃杀,那逼人的气势才叫人陶醉。
我是觉得,集体签名先搁一边不谈,那场互相对掐很像这样的争吵,实在没有意义。旁观者就更不必再去凑热闹,非要站在哪一队,甚至讨伐反方。不同的人,性格不同,想事、做事的思想行为方式肯定不同,随他们去好了。真要关心编剧们,不如关心一下各自写得如何,都有哪些优缺点,他们的作品都给了自己怎样的影响。
问题就在这里。时下的风气是,对待事物周边的边角料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它本身的兴趣。最典型的莫过于“艳照门”事件暴发,网上都在讨论道德还是不道德、对粉丝们辜负还是没辜负、隐私的底线到底何在等这类周边之事,极少有人关注当事人的心理状况、为什么会对拍摄这类照片乐此不疲。依我看,这才是这件事的要旨所在。
回过头来再看两位编剧自己演的这出戏,剧本编得有点糟糕,趣味落在菜市场老太太的水平上。有那吵架的工夫,不如介绍介绍各自分别往东往西走,沿途经历了哪些好风景,碰到了什么有趣之人。至于稿酬多少,各有各的态度,一个希望做短线,快进快出,迅速致富;另一个愿意做长线,选准股,放长线钓大鱼,没什么好吵的。反正到头来,必定殊途同归,科学上讲能量守恒,人心上讲因果报应,没什么亏啊赚的。挣大钱的可能丢了人,挣美名的可能受了穷,人一辈子就是一出戏,这出戏里因缘际会,错综复杂,绝不是哪个人可以自己预先设定的。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