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之后,上百户搬走的居民把七家湾社区当成了“联络点”,每周四都会赶回来看一看、聚一聚。这一传统,已保持了两年。有的老居民一周甚至会回来三四趟。
他们的老宅子早已夷为平地,为什么还要回来?因为住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让他们魂牵梦萦,割舍不下!
每周定期回一次七家湾
昨天凌晨5点,住在马群的张沁萍早早就起床了,挑了一件她喜欢的大红色外套,在镜子前左右照了一遍,这才出门。走了一段路,转了两趟车,8点40分才赶到了七家湾社区。
七家湾社区两个活动室里都已坐满了人,有40岁的阿姨,也有80多岁的老人,一共有八九十号人。有的凑在一起穿珍珠,有的一起编中国结,还有的全体起立唱歌,大家自得其乐。
“这里就是我们的‘娘家’!”张沁萍笑着告诉记者,这八九十号居民都是从七家湾拆迁出去的居民。2006年拆迁之后,他们就搬到了比较偏远的郊区,但无论走到哪里,走了多远,大伙的心还惦记着七家湾,毕竟大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于是,社区成了大伙的“联络点”,大家约好每周四回来“大团圆”一回。
傅莲萍是七家湾88号老居民,两年前搬家之后,她就住到了位于集庆门的云河湾,给女儿带小孩。“女儿女婿白天上班,外孙女上幼儿园,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傅莲萍说,自己很寂寞,很怀念住在七家湾大杂院的日子,那里虽然破旧,但邻里交流多,很热闹。为此,她找一切机会回来。平时,她不去附近菜场买菜,硬是要绕到七家湾附近,在红土桥菜场买菜,碰到还没拆迁的居民,就停下来,韶一会儿。
邻居分开,友情永存
昨天,记者在七家湾一带走了一圈,发现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片废墟,居民们原来的老宅子,早没了踪影。
“房子没有了,还有老邻居哎!”丁玉华笑呵呵地问张玉玲,“你说,对不对?”
丁玉华今年63岁,原本居住在七家湾53号,与张玉玲“门对门”,两人相差十几岁,却没有“代沟”,形同姐妹。丁玉华擅长烧芸豆猪手,每次烧的时候,都会盛一盘送给张玉玲,张玉玲饺子包得好,每次包的时候也会给丁玉华送一碗,感情特别好。两人还经常在一起交流做婆婆的经验。
2006年拆迁之后,张玉玲搬到了位于麒麟门的锦绣花园。“我家里有两个卫生间,我们原来住的房子连厕所都没有,天天上公厕。”张玉玲表示,她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但是内心却空虚了不少,白天丈夫、儿子、媳妇都去上班了,她一个人在家很寂寞。
搬到小行的丁玉华有老公陪伴,但她还是很孤单,她和老伴性格、爱好都有很大差异,老伴喜欢静,没事就看书,要不就找人下棋,她喜欢热闹,喜欢运动。
为了打发寂寞,这两位老邻居经常电话联系,还邀对方到家里做客,但这也是偶尔为之,两人最开心的就是,每周四回七家湾社区聚会,一起唱歌、打腰鼓。
除了娱乐,她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说说心里话。去年,丁玉华回社区时,发现张玉玲心情不好,一问得知,她丈夫下岗了。丁玉华悄悄告诉了社区主任,最后社区主任给她丈夫又找了一份工作。
“衣服总是新的好,朋友还是老的好。”张玉玲说,她对这句话理解很深。
好日子不过,想回七家湾
回社区聚会的居民中,最年长的要数84岁的金秀枝奶奶了。一头银发烫成了波浪卷,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外套,金奶奶打理得很“时尚”。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她的呼啦圈转得特别好,一口气能转20多下!
16岁出嫁,金奶奶就落脚在七家湾34号,一住就是60多年。以前,这里的人都用井水,后来用上了自来水,再后来周围盖了楼房……金奶奶见证了七家湾一带的发展。
七家湾34号环境并不好,房屋陈旧,上厕所要跑一里路,有一次她没跑得及,竟一下子拉了一裤子。尽管如此,但她还是喜欢这个地方。
金奶奶的3个子女不是公务员就是做生意的,日子过得非常好,他们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搬出了七家湾,想把金奶奶接回家住,可金奶奶硬是不肯去。两年前,这里拆迁之后,3个子女就商议把老人轮流接回家住,可金奶奶强烈要求住老年公寓,还委托社区主任,就给她在七家湾附近找。
“后来,我们了解到,金奶奶其实不是想住老年公寓,她是对七家湾有感情,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社区主任弄清状况后,反复做金奶奶思想工作,让她与子女住,如果想回来,随时都可以到社区。金奶奶这才在子女家安心住了下来,如今,如果天气晴好,她每周回来两趟。“老太太想得开,每次来唱唱歌,打打鼓,中午绕到平章巷去吃七家湾锅贴。”大家都知道她的嗜好。
“我吃不惯其他地方锅贴。”金奶奶说,那家的七家湾锅贴最正宗,馅子拌得好,皮子炸得香!子女担心她年龄大了,表示可以买回家给她品尝,金奶奶却谢绝了,她说:“刚出锅的最香!”
社区“变招”增加凝聚力
“我们的居民搬得都很远,张沁萍搬到马群去了,顾月洲搬到了江宁,张文如搬到了银龙花园。”七家湾社区主任说,他们也挺想念居民的,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打电话慰问一下。“去年,我胸积水,社区主任还赶到江宁,带我去医院看,我这条命都是社区主任捡回来的。”顾月洲说,这也是他每周四一定要从江宁赶到七家湾的原因之一。
居民们从大老远地方赶回来,一方面是对“家”怀念,另一方面也是对社区的信任。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为了让居民们回来还能找到“家”的感觉,社区也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每周四,社区主任提前半个小时上班,早早把开水烧好,把活动室打扫干净,给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我们经常做活动,用活动凝聚人气。”社区主任介绍说,为了把活动搞好,社区请来了鼓楼区老年大学老师张丽珠教居民编织、刺绣,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社区还邀来南京师范大学退休的赵教授教居民唱歌。“赵教授的歌教得好,大家水平就高,经常出去表演,跟其他合唱队PK。”社区主任说,居民们“回娘家”的兴致也更高了。
快报记者 钟晓敏